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与传播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李幸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2    
  【摘要】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履行舆论引导职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重庆日报“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系列报道为例,系统分析主流媒体在重大历史主题报道中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策略。研究表明,立足本地资源、坚持内容为王、融合多元叙事、强化时代共鸣,是提升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和精神力量。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何通过主流媒体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成为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H5、短视频等多元形式进行全景式传播。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远东指挥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独特的叙事优势。重庆日报以“人民的抗战”为主题,推出28个整版、超10万字的系列报道,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传播矩阵,为同类主题报道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重大主题报道的内涵与特点
 
  (一)重大主题报道的概念界定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重要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主流媒体开展的系统性宣传与传播活动,其核心特征在于鲜明的政治导向、突出的思想内涵与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日常新闻报道相比,重大主题报道具有体量大、持续性强、议题集中等特征,往往通过系列化、专题化、深度化的方式加以呈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便属于典型的重大主题报道,其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通过此类报道,媒体能够在政治层面实现舆论统一、在文化层面强化价值认同、在社会层面营造共同的情感氛围,从而推动重大主题传播发挥最大效力。
 
  (二)重大主题报道的功能与价值
 
  1.政治功能与舆论引导作用。重大主题报道承担着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重要使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抗战历史的深度回顾,强化全社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增强国家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二是通过主题鲜明的叙事,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下,重大主题报道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以主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
 
  2.社会动员与价值引领。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报道方式,媒体能够引导公众参与纪念活动,激发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不仅是历史教育的过程,也是价值引领的过程。报道中蕴含的牺牲精神、爱国情怀和团结意识能够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前进动力,推动公众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与行为选择。由此可见,重大主题报道通过舆论场的构建与价值观的传播,能够实现从思想到实践的社会动员,进一步增强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机制:以“策”为剑,绘好“施工图”
 
  (一)前瞻谋划系统布局,下好“先手棋”
 
  今年初,重庆日报就由编委会牵头,定下“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系列策划报道,明确“高度为要、广度为谋、厚度为重”的指导思想,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维度展开报道布局。组建了跨部门策划团队,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确保报道节奏有序、内容扎实。例如,“人民上前方”板块聚焦川军出川抗战的英勇事迹,“内迁的故事”讲述高校、工厂、文化机构西迁重庆的历史,“抗战文化”则涵盖美术、文学、戏剧、音乐等多方面成就。在8月4日至9月3日,重庆日报持续推出“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特别报道,精心制作28个版面,带读者穿越历史烽烟,回望重庆在抗战洪流中书写的不朽篇章。尤其在8月28日毛泽东80年前到重庆谈判的当天,重庆日报推出《弥天大勇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泽被后世 重庆谈判的智勇大博弈》《恢宏洒脱 毛泽东在重庆的光辉足迹》《千古名篇〈沁园春·雪〉震动山城》4个整版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了重庆谈判的历史,展现了系列报道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此外,重庆日报还策划了全媒体报道项目,将历史档案、老照片、亲历人物访谈与当代解读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传播格局。通过这种规模化、全覆盖的报道方式,此次重大主题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集中话语和舆论声势,强化了历史认知,提升了公众的民族意识。
 
  (二)多维呈现,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主流媒体积极构建多层次、跨形态、广覆盖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向多维互动、从单一形态向融合叙事的深刻转变。这一传播体系以传统媒体为深度根基,以新兴技术为创新引擎,形成了立体化报道格局。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传统媒体依然发挥着“压舱石”与“定音锤”的作用。重庆日报通过卷首版重磅评论奠定思想基调,并以“人民上前方”等专题板块进行深度叙事,展现出主流媒体的内容深度与舆论引导力。在新重庆客户端推出短视频、SVG交互海报、专题页等新媒体产品,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
 
  与此同时,融合创新手段显著增强了报道的沉浸感与传播活力。短视频、H5互动页面、VR全景技术、历史纪录片等多元形式被广泛运用,有效打破时空限制,使历史可感可触。典型案例包括《苦干》修复版及其衍生纪录片《寻找〈苦干〉里的中国》,通过影像叙事与互动策展,生动呈现抗战期间中美合作的历史片段;而以“雾都报童”为代表的IP化形象贯穿报道全程,实现了历史记忆的故事化、人格化传播,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传播矩阵的构建还体现在平台协同与渠道整合上。从报纸、电视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客户端等,形成了资源互通、节奏协同的立体传播网络。这种多平台联动策略,不仅扩大了内容的辐射范围,也显著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与精准度。9月4日,新重庆—重庆日报推出特别策划《战地黄花分外香|重庆大轰炸:昔日废墟 今朝繁花》,多路记者重返重庆大轰炸、百团大战等当年烽火硝烟的地方,以今昔对比影像为主线,融入口述历史、市民访谈等,采用融媒体技术,既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与个体抗争的微观视角,更展现80年后硝烟散尽、山河焕新的和平景象,讴歌人民的奋斗及对和平的美好向往,让伟大抗战精神直抵人心。后续还陆续推出全国多个点位篇章及综述篇章,持续营造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浓厚氛围。该作品上榜中国记协“抗战胜利80周年代表作”特辑。
 
  这种多维融合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学术型读者对深度的需求,也契合了青年群体对视觉化、互动性内容的偏好,同时覆盖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它不仅实现了历史记忆的有效传递,更在分众化传播中促进了共同价值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凝聚。
 
  (三)社会反响与舆论引导效果
 
  党报承担着“思想库”“智慧源”的特殊角色,既阐释大政方针,也提供方法指引;既聚焦实践路径,亦关注民生冷暖。正因如此,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融合思想深度、时代气息、新闻特质、专业水准和艺术表达,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格局。
 
  在此次报道中,重庆日报从历史纵深入手,对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重大贡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以“准外交”实践开创党的对外交往新阶段,以及在民族与民主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内容不仅重现历史场景,更着力于思想层面的提炼与启示。在报道结构上,采取“现在—过去—现在”的循环叙事,以当下问题意识牵引历史回望,又以历史经验观照现实发展,该框架有效增强文本的时空对话感,突出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价值。
 
  在呈现方式上,重庆日报注重版式视觉设计、语言感染力和影像辅助,将重大题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叙事体验,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这种传播策略不仅强化了公众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也为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奋进力量提供了舆论支撑。
 
  此次报道通过多层次、多形态的内容策划,激发了公众广泛的情感共鸣与历史认同。重庆日报通过“内迁的故事”“抗战美术发展”“飞虎队与重庆抗战”等板块,融合历史旧址重访、亲历者访谈与专家解读,以厚重叙事和人文视角唤起集体记忆,尤其增强了中年以上受众的代入感与共鸣。在新媒体传播层面,短视频、互动话题等轻量化、视觉化形式,如“重回雾都抗战现场”等,有效吸引青年群体关注,并促进社交分享,在提升历史感知趣味性的同时,也强化了民族身份认同与爱国情怀传递。
 
  此次报道在价值观传播与舆论引导方面作用突出,通过系统化、正面化叙事框架,弘扬抗战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强化了主流媒体在重大历史节点上的定调能力和权威性。
 
  主流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路径与策略
 
  (一)强化内容建设
 
  1.深挖历史资源,增强报道厚度。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历史资源是内容建设的核心支撑。重庆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通过深入档案馆和博物馆,对新华日报、大公报等历史报刊,抗战时期政策文件,民间书信以及战争照片进行了系统梳理。例如,在“内迁的故事”专题中,记者调取西南大学档案馆相关文献,结合高校内迁人员的回忆,展现了大批教育机构在重庆安置与延续抗战教育的过程;在“修路修机场”报道中,通过查阅当年施工档案与民工手记,重现了白市驿机场、广阳坝机场及川黔、川滇公路建设的艰辛与组织规模。历史资源的系统整合,使报道既有宏观战略解读,也兼顾微观故事细节,增强了报道厚度与可信度。同时,多方史料交叉验证,如军工厂生产档案与士兵回忆录的对照,使报道呈现更为完整、真实的历史脉络,提升了内容的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受众提供了多维历史体验。
 
  2.注重人物故事,增强情感共鸣。人物故事是历史叙事的重要载体,通过个体的经历展现历史,可有效引发受众共鸣。重庆日报策划的“人民上前方”“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人”等专题,聚焦普通士兵、民工、教师及历史见证者。例如,“人民上前方”通过采访川军士兵后代和家书影像,展示了300多万四川籍兵员英勇赴前线的史实;“抗战文化中心的形成”通过文艺先锋、剧社演员及音乐家的口述历史,呈现了抗战时期文化活动的坚韧与创造力。此外,《苦干》修复版及纪录片《寻找〈苦干〉里的中国》通过影像与受访历史见证者讲述,将抽象事件具体化,使人物形象鲜活可感。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既展现了抗战精神与红岩精神,也强化了受众对民族坚韧品质的认同,使报道在历史教育和情感共鸣上达到双重效果。
 
  (二)创新传播形式
 
  1.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为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性。重庆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利用VR全景技术和互动H5,将重庆大轰炸的历史场景、白市驿机场建设过程以及防空洞内部生活重现于受众眼前。例如,通过VR复原战时街区及空袭情境,用户可身临其境感受民众在战火中的生活状态;在“抗战文化中心的形成”专题中,AR技术将抗战时期的文献、书籍和画作进行三维呈现,受众通过移动端扫描即可互动浏览。此外,数字地图与历史事件时间线的结合,使战役部署、兵员调动及物资运输等信息可视化呈现,帮助受众直观理解宏观战争布局。沉浸式体验通过感性直观和理性分析结合的方式,强化了历史认知和情感投入,使重大主题报道在教育传播、价值引领和历史传承上效果明显。
 
  2.多平台联动,提升全媒体传播力。在全媒体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需整合报纸、电视、网站、社交媒体及移动客户端,实现多平台协同。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策划中,重庆日报联合央视及本地多家媒体采取多渠道发布策略,短视频平台推出“雾都报童带你看抗战”系列微纪录片,呈现历史新闻现场与人物故事;客户端开设深度专题“重回抗战旧址”,提供图片、文字、档案文献及专家解读;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开展互动话题,如“我眼中的红岩精神”,鼓励公众留言、分享历史见证者故事;电视播报结合现场采访和专家解读,保障信息权威性和可信度。多平台联动不仅扩大了报道覆盖面,也增强了受众参与感,通过跨平台数据分析调整内容策略,实现信息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与历史教育功能。
 
  结语
 
  此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展示了主流媒体在历史叙事、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立足本地历史资源,深挖抗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维度素材,形成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报道体系。在传播形式上,融媒体手段、沉浸式体验以及多平台联动的应用,使报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传播力,同时增强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与历史认同感。未来,主流媒体应进一步强化内容建设、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国际传播空间,持续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思想性、时代性与传播力,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在全球舆论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作者:李幸 重庆日报)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业》2025年9月(下)刊
 
  责任编辑:张晓燕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上一篇:系统性变革背景下的重大主题报道进路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