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恒康队三下乡工作综述:以实践行动绘就乡村服务画卷

来源:周口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4    
  成都东软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恒康队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是一场带着热忱与专业扎根乡村的行动。13天里,他们扎进和平村的田埂与小路,把青春力量融进乡村振兴的肌理——从调研走访到支教宣讲,从镜头前的助农直播到田间地头的细致观察,多元实践像纽带般,让高校学子与乡村需求紧紧相连。其中最亮眼的,当属那方架在支架上的直播镜头。作为团队的特色项目,直播助农刚起步就迸发惊人能量:首场直播便收获超10万点赞,次日曝光量更是迎来2124.77%的爆发式增长。屏幕内外,和平村的轮廓愈发清晰——人们透过镜头看见了田地间数百亩青花椒,记住了这里的特色物产。而这束聚焦乡村的光,远不止于直播间。调研中他们记录下和平村的发展需求,支教宣讲里为孩子们种下知识的种子,所有行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让高校的专业力量真正扎根土地,让和平村的风貌被看见、被联结。13天的实践,早已超越简单的时间刻度,成了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恒康队所有队员的大合照
 
  青花椒凝乡味,直播里汇青春
 
  健康医疗科技学院恒康队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期间,于什邡市禾丰镇和平村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了系列助农推广行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响应农产品宣传需求,恒康队采用“直播宣传+实地溯源”模式推广当地花椒及加工产品。活动中,队长邹磊与村党委书记高勇深度对接,明确推广策略;队员们经头脑风暴优化话术、布置场地并调试设备,午后开启的首场直播因主播亲和幽默的讲解及与观众的踊跃互动,点赞数突破10万。直播后,团队还前往花椒种植基地,实地了解生长环境。随后,队员们持续推进助农工作,不仅采摘青花椒并通过短视频宣传,还烹制了花椒鸡,再次开展助农直播,当日直播曝光人数大幅增长。亲身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农人之辛、感受到乡土之暖,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系列活动中,恒康队针对当地特色花椒油累计开展了十场助农直播,点赞数突破200万。在每场直播中队员们都详细讲解产品生产过程并耐心解答观众疑问,直播结束后还进行复盘优化。直播虽未开通线上销售渠道、未涉及带货,却在城乡之间架起了认知桥梁,充分展现了青年助农的担当。恒康队通过系列活动探索出直播引流与品质展示融合的助农新路径,既为和平村农产品宣传注入信心,也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具实效的助农方式,助力后续活动开展。

助农直播现场

实地了解花椒地

花椒鸡
 
  走访调研聚力,青年使命扎根
 
  恒康队在和平村党委副书记喻安建的引领下,来到和平村走访退役军人。他们通过面对面交流,倾听老兵们的人生故事,关切他们的生活状况。队员们深深感受到退役军人的价值以及基层治理的温度,决心传承老兵精神,践行青年担当。此后,恒康队继续在什邡市禾丰镇和平村开展退役军人专项调研。此次调研以结构化问卷为主,队员们入户调研,受到了退役军人的热情接待。调研内容涵盖多个维度,全部有序推进,后续恒康队还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呈现退役军人的诉求,展现大学生的担当,助力相关信念在青年中扎根。除了聚焦退役军人,恒康队还响应号召开展了青年健康专题调研。团队采用一对一访谈引导填写问卷的形式,有效提升了数据质量。调研发现,青年健康观念存在矛盾,虽有积极趋势,但整体呈现零散状态,这凸显了加强系统性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此次调研为团队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他们将探索更贴合青年需求的健康服务方式。

和平村党委副书记喻安建、队员与退役军人的合照
 
  支教播撒希望,宣讲助力振兴
 
  团队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同步开展暑期“三下乡”支教,将“推普”作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入户宣传等方式,助力当地孩子提升普通话水平,参与支教的志愿者也在实践中愈发坚定了服务基层的决心。与此同时,团队精心组织了多场特色宣讲及配套活动。其中,“食安万家,绿润和平”主题宣讲聚焦饮食健康与环保知识普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步开展的“织梦未来·童心映象”活动,则借助AI技术将孩子们的梦想转化为具象的职业形象,并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持续见证成长轨迹。此外,恒康队还举办了“‘椒’点健康,‘法’兴产业”宣讲会,围绕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思路与建议;宣讲之余,支教工作持续推进,志愿者们通过辅导功课、传授知识等方式助力孩子成长,自身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队员张磊祥教授小朋友们八段锦

队员黄若莹在课堂上开展“织梦未来 童心映象”活动
 
  恒康队在和平村的13天实践,在点滴互动中埋下了连接与理解的种子。直播助农虽未开通销售渠道,却让更多人通过屏幕认识了和平村的花椒与乡土风貌;调研工作虽尚未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但与退役军人的面对面交流、对青年健康状况的细致记录,让这些群体的声音被认真收集,为后续可能的帮扶行动留存了真实依据;支教与宣讲没有立刻改变乡村的教育生态,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对普通话的兴趣、对职业梦想的憧憬,也让健康、法律等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村民。对团队而言,这些经历更像一次“接地气”的认知重塑——明白了乡村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造,而是从倾听、记录、传递开始的漫长联结,而这份对乡村真实样貌的理解,本身就是实践赋予的珍贵收获。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