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之外,更见责任之美——天然钻石助力地球可持续发展

来源:周口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4    
  当下的奢侈品消费已从数量的追逐转向对诚信与可持续理念的认同。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象征永恒之美的天然钻石,正被赋予守护地球的重任。天然钻石生产商——俄罗斯阿尔罗萨公司于近日公布了一项重要的科学突破,证明其出产的天然钻石不仅实现碳中和,更在环境可持续性上迈出了超越性的步伐。
 
  在俄罗斯雅库特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广袤的永冻层之下,钻石的母岩——金伯利岩,已静静孕育这些瑰宝数十亿年。这种岩石所承载的不仅是美的结晶,更在开采过程中持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每年可吸收高达1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40万公顷森林的吸碳能力。更关键的是,这些被吸收的碳将永久锁定在岩石之中,实现稳定封存。
 
  该研究由阿尔罗萨公司携手莫斯科国立大学及多位地质学家共同开展,并对公司2024年度的天然原钻产量进行了碳足迹核算。研究结果显示:每克拉天然钻石的碳足迹为负0.7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金伯利岩的平均吸收率为每吨矿石吸收4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换句话说,一辆运载约130吨矿石的采矿卡车,其所载矿石可吸收约6000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一辆汽油车绕地球赤道三分之二圈所产生的排放量。
 
  阿尔罗萨公司每年在生产过程中可吸收约1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40万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总量。
 
  该研究成果已通过国际认证机构TüV AUSTRIA的验证。阿尔罗萨也因此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负碳排”的天然钻石矿业公司,在高端珠宝领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上海钻石交易所总裁林强表示:“阿尔罗萨钻石获得碳中和认证,毫无疑问将为全球消费者选择天然钻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天然钻石珠宝的市场吸引力,尤其在年轻一代中会引发强烈共鸣。”
 
  这一趋势彰显出奢侈品行业正在经历深层次的转型:消费者愈发期待品牌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践行可持续理念。据德勤全球发布的数据,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生产的奢侈品支付高达27%的溢价。在这一全新的消费观念下,钻石不再只是地位的象征,更成为负责任消费的标志。
 
  “如今的奢侈品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美丽,更是在践行他们的价值观。佩戴一颗有助于保护地球的天然钻石,让每一件珠宝都承载了更深层的意义。”阿尔罗萨公司总经理帕维尔·马林尼切夫表示。
 
  实验室培育钻石:可持续性的误区?
 
  实验室培育钻石常被宣传为环保之选,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其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源,而这类能源往往依赖化石燃料。Trucost发布的研究表明,每克拉实验室培育钻石的碳排放可到达450至5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大致相当于一次北京往返香港航班的碳排放水平。
 
  阿尔罗萨的研究成果为天然钻石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撑。选择一枚天然钻石订婚戒指,不仅是为了世代相传的承诺,也是在为地球的未来出一份力。
 
  当代奢侈品的内涵早已不止于稀有、精湛工艺与独特设计,更关乎其承载的深层意义与价值。全球每三颗天然钻石中就有一颗来自俄罗斯,在这个背景下,阿尔罗萨的碳中和成就,为天然钻石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不仅是永恒之美的象征,更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关于阿尔罗萨公司
 
  阿尔罗萨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公司之一,在钻石产量和探明储量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公司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钻石全产业链的企业,业务涵盖地质勘探、开采、切割打磨及珠宝成品制作。
 
  阿尔罗萨的主要矿产资源位于俄罗斯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目前在两地开发的钻石矿区超过20处。集团约占全球钻石产量的30%,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截至2024年底,公司年产量达3300万克拉,钻石探明储量超过10亿克拉。
 
  关于TüV AUSTRIA Standards & Compliance Ltd.
 
  TüV AUSTRIA Standards & Compliance Ltd. 是一家国际审计机构,专注于环境保护与气候行动相关服务,涵盖温室气体报告的核查与认证等领域。其出具的审核结果在国际范围内具有高度权威性。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张珺洁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