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变革背景下的重大主题报道进路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张西陆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2    
  【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文基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宏观背景,以南方+等党媒客户端相关主题报道为研究个案,探讨党媒客户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策划逻辑、资源整合路径与传播效能创新机制,旨在为媒体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下简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依托内容、技术与渠道等优势,以丰富多元形态回溯红色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这一重大主题报道赋予更多新时代风貌。本文以2025年7月至9月期间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实践为研究样本,重点剖析其在主题表达与传播范式上的突破。
 
  南方+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广东传播主平台,南方+客户端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充分发挥深融动能,挖掘本土抗战历史资源,实现多维度叙事,做好九三阅兵即时和纵深报道,形成持续影响力。
 
  在此次报道中,南方+客户端采取“双主线·全周期·沉浸式”的传播策略,呈现出持续性强、形态多元、热度高的传播效果。
 
  1.双主线并行:国家大事与在地叙事并重
 
  南方+客户端的报道以国家大事(九三阅兵)与地域历史(广东抗战)为双主线,兼顾历史教育价值与现实共鸣效应。
 
  华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客户端深度梳理本土红色资源,推出《抗战中的湾区时刻!南方日报长卷聚焦这场最伟大的抢救》原创长卷,可视化还原抗战历史时刻,以及《不能忘却的广东抗战记忆!》《“我是为了祖国的生存!”一撇一捺写下,就是绝笔》系列主题海报,将史实与汉字艺术融合,厚重且突出地方特色。同时,通过《80年前的侨乡,铁血七子守孤楼》《华侨抗战,“飞虎”凌空》《南侨记忆:在“死亡公路”上扛起“不沉的补给线”》等原创内容,凸显侨乡与华侨群体的抗战贡献。
 
  阅兵活动之后,南方+客户端迅速推出《看完阅兵感受如何?南方+记者采访北京、广州两地市民学生》反响直播,制作《广东多家公司通知带薪放假看阅兵》视频,播放量超380万,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40万,以民生视角拉近大众与国家大事的距离。
 
  2.全周期策划:“预热—即时—纵深”三段式覆盖
 
  在此次报道中,南方+客户端构建“预热—即时—纵深”全周期报道体系,兼顾时效性与深度,实现情绪铺垫、即时传递与思想沉淀的有效衔接。
 
  预热阶段以激发情感为主,推出《十年,震撼依旧,感动不止》混剪视频,激活集体记忆。实时报道则注重动态更新与核心信息传达,如第一时间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金句海报,发布30余条阅兵直播拆条视频。其中《钟南山观礼九三阅兵》播放量超1200万,《歼20S震撼亮相》登上多平台热榜。通过现场快讯和即时响应机制,前后方默契配合,“南方读+”栏目迅速推出《我在天安门广场看阅兵》深读手记,强化“大事看南方”品牌认知。
 
  纵深报道侧重历史梳理与个体叙事,阅兵当天发布《9图看中国最帅天团》《80秒纵览天安门17次阅兵那些名场面》《一图见证新中国历次天安门前大阅兵》等融媒体作品,多维呈现阅兵史与国防发展。同时,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观礼嘉宾的采访,增强报道层次与真实感。后续的5000字评论《胜利日大阅兵,我们看到了什么?》,提升思想传播高度。“南方+编委会一周荐读”以《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为题,集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优质原创报道,放大主题传播合力。
 
  3.沉浸式体验:强化技术赋能与情感共鸣
 
  为拉近用户与历史的距离,南方+客户端引入AI复原、互动H5、动画、人物纪实等融媒体形式,强化“历史在场”体验。如《重温教科书里的抗战故事》短视频,AI动态复原课文插图,语音诵读打造沉浸视听;《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盛世如你所愿》巧用新旧画面对比,配以童声合唱,增强情绪感染力。
 
  互动作品如《虎口营救,争分夺秒!一起“救”出文化名人》H5,以“文化名人大营救”为背景,使用户在任务驱动中“亲历”历史,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此外,《抗战老战士肖像里的青春荣光》《“爷爷你看!山河终无恙”》等人物纪实视频,通过细腻叙事与视听语言传递精神力量。服务类互动作品如《广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一览》H5、“打卡广东红”平台上新广东抗战遗址等,则拓展了主流宣传的功能性与覆盖面。
 
  系统性变革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特征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党媒客户端正经历深刻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党媒客户端借助系统性变革带来的技术、理念与机制创新,讲好抗战故事,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媒介生态中迸发活力。
 
  1.叙事策略: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共鸣
 
  此次报道中,党媒客户端普遍采用微观视角切入宏大主题,以口述史、文物故事、凡人记忆等作为叙事起点,实现情感联结。如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我家住过八路军》,大象新闻客户端发布80位老兵口述史等,增强叙事的真实感。
 
  时空对比叙事是报道的另一亮点。如荔枝新闻客户端《抗战信物·时空对话》以信物联结不同年代,天眼新闻客户端《聆听深河桥的足音》通过遗址寻访还原历史。
 
  国际传播方面,央视新闻客户端与俄罗斯媒体合作推出《伟大的胜利》,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客户端发布《共同的命运》,主打跨文化叙事,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2.表达形式:多模态融合与技术赋能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2024年10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显示,41%的媒体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AIGC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将影响媒体在市场中的份额。
 
  在此次报道中,AIGC、VR/AR、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容生产,让年轻用户更容易与严肃宏大的主题报道产生情感联结。
 
  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AI短片《如愿——与抗战英雄看盛世每一天》,环球网、环球时报客户端推出AIGC动画微电影《泛黄的相册》,中国网客户端推出《AIGC融媒体长卷|飞越天安门!看我大国重器的逆袭之路》,这些作品以人工智能复原历史场景,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微短剧已成为面向青年群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用流量和效果说话。如新华社客户端、腾讯等出品的《归来方知山河重》融合AIGC与穿越叙事,全网播放量超5.96亿;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坐标》以AIGC生成剧情和虚拟角色,登顶猫眼短剧热度日榜与有效播放日榜。两部微短剧以技术赋能,实现情感传递的创新,双双达成“圈粉”效果。
 
  3.效果优化: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
 
  以往纪念类重大主题报道实践中,党媒客户端多以权威信息发布者身份参与传播,导致传播链条呈现单向性、封闭性特征。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党媒客户端通过互动场景构建激发用户参与,如《我家住过八路军》等策划,特设征集专区,鼓励用户提供老物件、老照片,以丰富内容资源。
 
  二次传播引导对扩大报道辐射范围具有显著作用。不少客户端主动提炼报道核心观点与感人片段,将长报道拆解为轻量化的海报、精华短视频等形态,激发用户的传播意愿。如南方+客户端依托一体化生产与多部门协同机制,在阅兵报道中采用“混剪预制+动态输出”策略,高效推出6条策划视频、超20条亮点快剪视频,提高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质效。
 
  衍生开发与长效传播成为重点。例如,潮新闻客户端与高校合作推出“用AI助力英烈回家”行动,将报道转化为社会教育活动;新华社客户端“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持续挖掘历史资源,延伸传播链条与社会价值。
 
  提升重大主题报道传播效果的路径
 
  党媒客户端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出新出彩,爆款频出,综合整体运营逻辑与产出效果,仍有可提升的空间。随着系统性变革深入推进,主流媒体改革也步入深水区,其重大主题报道可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
 
  1.差异运营与协同生产策略构建
 
  不同媒体平台拥有各自独特定位、用户群体与内容生态,其规则也不尽相同。各党媒客户端虽早已实现第三方平台的多平台入驻,但运营思维尚未完成从“内容供应商”向“生态共建者”的转变。
 
  具体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多数党媒客户端仍倾向于采用“一次创作,多端分发”的传统模式,未能针对平台的差异化特征进行内容深度适配与重构。这导致多平台内容高度相似,用户接触的信息重复率较高,易引发审美疲劳与参与惰性。另外,也因部分作品未能契合平台用户习惯与传播规则,致使传播效力受限,主要表现为作品互动率低、分享扩散能力不足。
 
  鉴于此,建议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优化提升。
 
  精准定位,按需供给。党媒客户端的运营团队需发挥更大作用,超越单纯内容搬运,把工作重心放在分析平台用户画像、行为偏好与表达样式等方面。在加强自有平台建设的同时,通过“一平台一策”,前置第三方平台策略规划,以实现内容与场景的高度融合。
 
  出品差异,矩阵协同。基于自身优势与资源禀赋,各党媒客户端可确立特色鲜明的报道视角与产品形态,尤其是同一集团内各家媒体,既可形成互补性内容矩阵,避免内部重复,也可在特定领域做深做透,打造具有特色标识的独家内容和品牌栏目。同时,深度探索主流媒体联动机制,从“破圈”到“造圈”,有意识地联动各党媒客户端,共同打造主流传播价值圈,延伸传播链条。
 
  2.技术形式与内容深度平衡构建
 
  技术创新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赋予了崭新的表达样式和视觉呈现,尤其是AIGC、沉浸式视听、交互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内容吸引力。但部分作品呈现出过度追求形式创新,相对忽略史实价值挖掘和核心精神传达等问题。过度“炫技”不但不能有效服务于主题的深化,甚至稀释了事件的庄重性与思想的深刻性,难以实现主题报道凝聚人心、传承精神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内容为王,技术为用。优质内容生产始终是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技术创新应为升华主题、增强感染力提供助力,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在主动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端阅读趋势的基础上,推动打造一批推文高手、视频能手、全媒体尖兵,鼓励年轻成员大胆探索,在主阵地用生动鲜活的个性化语言讲好主流故事。在策划阶段明确内容的核心诉求与精神内核,选择最适配的技术形式进行融合表达,确保形式创新与内容表达相得益彰。
 
  重视复盘,考核实效。构建科学的全媒体评价体系不仅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想要准确回答“到底做得好不好”,就需要构建涵盖传播广度、用户参与深度、情感认同度、价值转化率等多维数据的综合评估体系。重视重大报道后的项目复盘,既关注流量数据,也评估报道在凝聚社会共识、强化集体记忆、促进精神传承方面的实质效果,引导主流创作从“形式炫技”回归“价值引领”。
 
  3.短时传播与长效价值场景构建
 
  多数纪念类报道遵循的是“事件驱动”传播模式,即报道活动随纪念节点的结束而迅速淡出,缺乏对内容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长期运营规划。花费时间采集制作的宝贵影像、口述历史、文献资料等优质内容资源,多作为“一次性消费”素材,未能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文化资产和教育资源。部分重大主题报道较难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动力。
 
  对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补齐产品链,实现场景穿透。有学者指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要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项目启动即引入“长效运营”理念,把重大主题报道视为一个长期IP培育。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对采访原始素材、成品内容进行高规格数字化归档和数据管理,形成可检索、可复用的资源库,这是价值长效化的基础。
 
  做强供应链,实现跨界联动。基于核心素材,加强与自媒体内容创作者、新技术供应商、渠道合作伙伴等的协作与沟通,策划推出系列化、阶段性的衍生产品,包括发布深度纪录片、推出有声读物、开发线上虚拟展览、设计教学课程包等,有节奏地释放新产品,保持主题报道的生命力。
 
  延伸价值链,实现价值长效。主动促成与非媒体单位跨界联动,如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将媒体报道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尽可能推进报道内容深度融入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建设,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和历史传承价值的长效化。
 
  结语
 
  有学者认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一场从“宣传本位”到“传播本位”再到“价值本位”的深刻进化。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可作为党媒客户端进化过程的一次“大阅兵”,既展示了其在创新表达与传播效能上的显著进步,也反映出平台化运营、技术深融与长效传播等方面的提升空间。
 
  当系统性变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党媒客户端需进一步从战略思维、组织架构、生产流程与合作生态等方面,推进全方位重构,方能实现“有质量的流量”与“有流量的质量”有机统一,赢得未来。
 
  (作者:南方+编委、南方+传媒中心融合部主任)
 
  责任编辑:张晓燕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业》2025年9月(下)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