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全文

来源:复旦管院微信公号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9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
 
来自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们:
 
亲爱的同事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金秋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这是一个荣耀与感恩交织的时刻。四十年光阴,于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这是一部创新领变的时代乐章。
 
  四十年,我们赓续复旦百年商科传统,对标世界一流,开创了中国管理教育的先河,实现了引领式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用短短四十年走完了西方主流商学院七八十年乃至一百年的道路。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已傲然屹立于世界一流商学院之林!
 
  在这继往开来的荣耀时刻,我无限感慨,万分感激:
 
  感谢学院的奠基者与开拓者!感谢郑绍濂、郑祖康两位院长,他们当年的远见卓识和筚路蓝缕,他们的战略布局为学院发展指引方向、铺设基石。
 
  感谢长期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们!
 
  前辈校友李岚清同志长期关心和指导学院发展,捐资设立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担任管理学院首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陈至立同志担任首届与第二届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亲自谋划指导学院发展,关键时刻出手,为学院加持。国际顾问委员会历届委员也都献计献策,努力贡献资源和智慧。
 
  感谢时任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和校长王生洪教授,以前瞻眼光为学院发展布下新局面,确立了我们学院坚实的干部基础。感谢翁铁慧师姐,无论是作为复旦领导、市领导、教育部领导,都对我们这个小小的学院倾注了格外的关注、理解和支持。朱之文书记、陈安杰书记、罗康瑞先生、张玉良先生以时代智慧、超凡魄力对学院政立院区建设给予毫无保留的支持。出差中的朱之文书记今天特地发来祝贺信息,“复旦管院四十年来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管院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再创辉煌!
 
  我也要感谢同样出差中的焦扬书记,她特地关照我在讲话中代她表示“衷心祝贺”、“管院为复旦争得了荣誉”。她在特殊的历史时点上,守护了我们的行政团队,也让政立院区没有沦落为烂尾工程。
 
  管理学院今天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自己的剧院里庆祝40周年,还要感谢金力校长和裘新书记的智慧与坚强领导。也感谢金力校长今天上午在百忙之中特地来为我们主办的全球商科教育博览会揭幕致辞。
 
  感谢杨浦区的历任领导,让我们成为三区联动的最佳实践者和范本!
 
  感谢过去二十多年来给予我们各种指导和帮助的老领导和其他现职领导们!
 
  有位老领导说,退了十几年了,你们还记得我。我说管理学院和我的信念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报答不是对领导们、恩人们个人的报答,而是以我们的进步和成绩去证明我们自己不负信任与支持!
 
  感谢广大同学们、校友们!你们的进步、责任担当、社会贡献,充分体现了学院的教育使命,你们今天和未来成就的高度定义了学院成就的高度。
 
  今天很多校友受邀回来见证这一刻。这里我要介绍一个特殊的班级,即殷一璀同志、周禹鹏同志所在的百人工程一期的校友们。这个班整体上是学院40年来曾经担任责任最大、管理资产最多的班级。几十年来,他们几乎坚持每年返校,即使在外界环境最艰难的时候、学院发展严重受阻的时候,也坚持返校交流,给我和行政团队以莫大安慰和鼓励,这种温暖的力量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朋友的厚爱,你们以各种方式参与我们的教育与研究进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招募学生,培养人才。李达三先生、陈曾焘先生多次向学院慷慨捐资,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校友捐资捐物,支持学院全面发展。今天也有许多捐赠人、捐赠集体代表到现场见证。
 
  感谢全球合作伙伴与兄弟院校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我们相濡以沫。我们学院共与九所境外院校合作举办学位项目。合作伙伴涵盖北美、欧洲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这些合作伙伴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BI挪威商学院、意大利博科尼大学、意大利路易斯大学、伦敦商学院;以及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大学。所有的项目都非常成功,每个项目的历史都超过十年,最年轻的项目是同伦敦商学院合作的,也已满十年。这些合作伙伴的校长、院长,或高级代表都悉数莅临,谢谢你们!今天到场的,还有专程来沪参加全球商科教育展的海内外兄弟院校、国际组织代表们,感谢你们与我们一起着力推动学生交换、教师交流合作,我们风雨同舟,共赴使命。
 
  感谢学院历代的教师们和行政团队!你们以心递爱、勤勉敬业,成就了学院的今天,并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的尊重!今天很高兴看到我的很多前辈老师、同事也都能够到现场,很多高龄的退休老师也都纷纷报名参加今天的大会,让我深受感动。
 
  四十年岁月峥嵘,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夫大街上的人行道, 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我是1984年进入复旦管理科学系学习的,经历和参与了管理学院从恢复建院到成为世界一流的全过程。德鲁克说:管理是社会的器官。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管理教育则是社会需要与商业启蒙的核心载体。它的成长既需要有科学家的艰辛,又要应对政治的诡异、商业的博弈智慧,还要有教育耕耘的勤勉,更要满怀知识分子崇高的理想和使命。这座没有围墙的校园历经十二载就是这样建成的,就是一个明证,复旦管院的四十年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老校友李岚清同志曾就改革开放初期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著有《突围》一书,这本书已经再版21版。我们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至少也经历了不下二十一次突围,才达到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始终做到“应时而变,主动求变,引领达变”。我们勇于突破内外限制,不仅有直面风险的勇气,也有突破常规的创造力,更有驱使行动的理想与情怀。
 
  第一,我们志存高远,目标远大。在几代管院人心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且从未动摇的目标—那就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黑格尔曾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伟大的事情是在没有热情的情况下完成的。”四十年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风云变幻,我们始终怀有创业和创新的激情,“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有韧性、有策略。在顺境中,我们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逆境里,我们选择斗争,逆流而上。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第二,我们敢为人先,创新领变。史蒂夫·乔布斯曾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未来。”创新是融入复旦管院血脉的基因,我们从不满足于模仿,始终对标世界最前沿,在学习和借鉴中实现超越与突破。
 
  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在没要国家一分钱,没有让学校拨一分款的情况下,我们建设完成了这座十万平方的世界级的新院区。历经十二载风吹雨打、挫折坎坷,我们建起的不仅是一座地标,更是一座创业创新的丰碑。我始终笃信,我们不仅要做今天看来正确的事,更要敢于做那些今天看起来不那么正确,但在二三十年后会被证明是正确的事。
 
  第三,我们打破藩篱,坚持国际化。从创院之初的郑绍濂院长,到继任的郑祖康院长,他们都坚定地推动整个学院走向国际。我们坚持向全世界最优秀的同行学习。四十年来,我们全球合作伙伴遍布各大洲,主要合作伙伴皆是当地领先的商学院。我们在校学生近8000人,其中中外合作项目学生近1000人,国际学生、港澳台学位学生逾200人,每年出国交换200人,每年接受海外交换生近130人,出国短期学习800多人。复旦管院矢志要成为全球管理知识网络的关键枢纽与思想策源地。
 
  第四,我们集思广益,教授治学。一所顶尖学院,最怕沦为“个体知识劳动者联合体”。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警示的,一个组织不协同,就会变成一群乌合之众,其成员的努力会相互抵消,最终只能产生摩擦、内耗和怠惰。复旦管院之所以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奥秘在于我们独特的共识文化与治理架构。学院几乎所有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并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而是源于教授群体内部充分的研究、激烈的辩论和最终达成的共识。我们实现了“教授治学”——关于学术与教学的根本问题,由教授们共同决定。这种根植于血脉的共识文化,促成了学院学术共同体的建成与持续增强。
 
  第五,我们从不急功近利,践行长期主义。复旦管院的长期主义,首先体现在我们拥有一个稳定的、团结的、使命驱动的领导团队。从第一任院长郑绍濂教授,到第二任院长郑祖康教授,再到今天的行政团队,这条主线从未改变。特别是过去十九年来,团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使命感与高度的共识,众志成城,不屈不挠。正如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所说:Alone we can do so little; together we can do so much。我们团队的凝聚与奋斗、创新与勇气、视野与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回顾复旦管院四十年的历程,我认为管理学院的四十年正是对“管理”二个字的完美诠释和创新实践。我们以辩证统一的实践理性为指导,充分尊重历史,积极面向未来,勇于超越自我、大胆求变、勇于领变。复旦管院的四十年,开创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教育追赶世界先进的新范式、新道路。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复旦管院的下一个目标是向世界一流的前列迈进!将来,我们还要在五个方面持续创新与突破:
 
  第一,精研匠心,打造引领世界的教育设施与空间。大学之大,在大师,也在大楼。政立院区是思想新策源、文化新地标、社区新生态、建筑新典范、教育新高地,目前我们正在加速推进全面AI化。政立院区不仅是一座高品质、智能化的现代建筑,更是一个集学习、研究、创业、探索一切可能性于一体的活力空间。这会成为复旦百年商科面向未来百年的新起点,也将成为全球管理教育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枢纽与平台。
 
  第二,交叉融合,成就世界级的学者。金校长刚刚致辞中在研究和教育两个方面都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我们167位全职教师中99%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STEM背景。我们的科研实力不断彰显:不仅在全球公认的UTD和FT国际高等级学术期刊上的发表的排名达到世界一流中游水平,而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展现出卓越的科研竞争力。未来,我们要倾力打造一支能够在全球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理论”、发现“管理普遍规律”的世界级的教授队伍,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管理知识体系。
 
  第三,海纳兼蓄,深化全球化战略。面对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地缘政治与国际环境,我们一如既往坚持国际化。一方面,不断巩固与世界一流院校的伙伴关系,加强双向交流与联合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未来布局,在师资与学生构成上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在课程体系上增设涵盖地缘政治、世界历史、宗教文化等全球知识模块;在学术生态上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性学术共同体。
 
  第四,拓新领变,改善管理教育生态。在当下,我认为管理和管理教育在战略层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学管理无用”的论调。管理教育需要新的“突围”,管理教育的整体生态亟待优化,莫名的制约亟需打破。我们要有一种“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精神,与兄弟院校和国际伙伴真诚携手,共同推动管理教育应时而变,创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我们不会满足于我们与华盛顿大学合作EMBA登顶英国《金融时报》榜首、复旦EMBA位列全球第八、复旦MBA位列全球三十、同香港大学和挪威BI商学院合作的在职MBA长期跻身全球前三十的成绩。我们要培养和造就真正引领中国产业走向世界、引领跨国公司带动全球共同增长的世界级管理翘楚与企业领袖。
 
  第五,科教兴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创战略。2020年,复旦管院率先倡导“无科创 无未来”,以“管理赋能科创、成就科创、引领科创”为使命,围绕科创企业在智力支持、产业发展、融资及资源整合等核心需求,建立包括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智慧赋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科创管理体系,贡献于中国的科创事业。
 
  我们要从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凝练出植根本土、又具普世意义的管理新理论、新概念、新范式。这不仅能为中国科创事业提供理论指引,也让“中国智慧”为世界所借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开展原创理论研究的机会和使命。
 
  各位领导,各位伙伴,朋友们,同事们,你们的到来,本身就是对复旦管院40年成就最大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开启未来最好的鼓励!
 
  滴水穿石,功不唐捐。我们诚挚呼唤国内外管理学界广大同仁,遍布世界的同学、校友、所有心怀梦想的青年才俊、具有远见卓识的合作伙伴,我们一起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管理教育创新变革,以拓新之志开创未来,以领变之姿屹立潮头,创造我们的新辉煌!
 
  裘新书记今天上午特地发来贺辞,“期待管理学院发扬复旦商学教育传统,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期待学院代表中国早日跻身全球一流商学院前列。”
 
  四十载风华正茂,四十载我们再上征程。
 
  祝福我们共同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祝福大家!谢谢!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张珺洁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