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既是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重大工作机遇。人民日报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部署安排,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适应形势要求全方位推进体制机制、内容建设、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等各领域变革,努力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着力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2025年4月15日,在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的接机报道中,人民日报社策划推出时政Vlog 《拾光纪·大雨也抵挡不住的热情》。
切实增强变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人民日报推进系统性变革,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新形势下更好履行党中央机关报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期,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不断变化。人民日报只有跟上快速前进的时代步伐,在守正创新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心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才能真正做到“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上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担当作为。
人民日报推进系统性变革,是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加快实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主动之举。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人民日报只有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积极抢占移动化、智能化时代传播制高点,才能够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有所作为,发挥好“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做大做强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人民日报推进系统性变革,是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机遇、推动报社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移动传播时代舆论竞争格局造成的巨大冲击,人民日报只有学会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果,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加快转型步伐、拓宽发展路径,巩固强化受众和用户基础,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先机、发展壮大,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深入谋划变革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出发,从报社自身实际出发,从大环境大形势变化的要求出发,谋划推进系统性变革,努力实现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着眼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大力传承弘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发展脉动,保持端庄大气基调,守正创新发挥写好文章的党报优势,持续在增强报道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上下功夫,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充分发挥好人民日报在舆论场中的“压舱石”“定盘星”作用。
着眼发挥在互联网主战场的主导作用,坚持以用户意识和互联网思维驱动内容生产传播革新,提升全媒体新闻生产传播效能,持续深化平台化战略,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着力将人民日报新媒体打造成权威信息首发地、主流观点策源地、优质内容聚合地,不断增强主流舆论覆盖面、触达率、影响力。
着眼建强国际传播机构,深化国际传播机制创新,积极宣介中国发展变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发挥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中国—中亚媒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联合采访成果视频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街头大屏滚动播出。
扎实抓好变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
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人民日报集聚全社优质资源,建立完善重点专题新闻协调机制,创新建立重大时政报道工作专班、重点专题新闻报道视频转化机制等,有力统筹前方后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持续建强“一见”“习语”等既有融媒体品牌栏目,快速孵化重要时政活动现场视频栏目“拾光纪”、重点专题新闻报道视频转化栏目“壹视界”等新品牌,好文章和优质融媒体作品不断涌现。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持续打造优质全媒体品牌矩阵,更好展现领袖形象、彰显思想伟力。进一步树牢“政治性+专业性”“新闻+理论”的理念,及时跟进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增强人文观照,在聚焦关切、解疑释惑中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真理性和实践引领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所在。人民日报坚持以机制建设牵引深度融合,在重大主题、经济、理论、评论、文艺、青年、国际传播等领域,探索建立10多个专项协调机制,均由社领导牵头,提高统筹层级,整合全社资源,贯通全媒体生产传播全流程、全链条,原创能力和传播效能明显提高。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统筹采编资源、整合报道力量、共享技术成果,激发协同生产积极性,形成适合全媒体生产传播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提升原创报道能力,丰富优质内容供给。优质内容生产始终是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人民日报与读者共创,创新推出“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网民点题、专业记者解疑释惑;与全国党媒共创,上新“各地传真”版面,让通讯员制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与社会各类主体共创,率先推出“人民号”聚合平台,搭建体现主流价值的新媒体内容生态。持续推进改文风,推动编辑记者践行“四力”,提高报道质量,贴近广大读者,力求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党报优势特长,主动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端阅读趋势,持续推出清新明快、说理透彻的评论理论文章,推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推动重点领域形成优质内容体系化生产、持续供给能力。深化“二次创作”,“吃干榨净”版面优质内容。加强网络文章高手培养,鼓励年轻人大胆探索,在网络阵地用生动鲜活的个性化语言阐释中央精神、引导舆论热点。
强化技术研发应用,赋能生产传播转型。技术发展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动力。人民日报在信息化转型、数智化赋能上及早布局、积极探索,持续推进内容风控平台“人民审校”、舆论安全风控平台“谛听”、深度合成内容检测工具“天目”、主流价值语料库等技术研发应用,赋能全媒体传播的效果逐步显现。探索在“人机共舞”形势下的“人机共治”,研究制定《虚拟技术应用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规范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使用管理。接下来,我们将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深入研究业务场景,紧盯新闻采编业务需求,加大新技术应用研发力度,推动“技术+业务”深度融合。完善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探索构建导向正确、标准科学、数据真实、评价客观的评价体系,为全媒体绩效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完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系统性变革为做好国际传播提供了战略机遇。近年来,人民日报积极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持续打造“钟声”“和音”“国纪平”“寰宇平”“望海楼”“环球时报社评”等重点评论品牌,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和矩阵,推动国际传播效能不断提升。建立报社外宣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主题报道+联合采访和分享会”的高访国际传播工作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国际传播机制创新,积极构建报、网、端、号等高效协同的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布局,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着眼提高传播质效,深入研究海外受众阅读习惯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稿件质量、改进报道方式、加强对外推送,不断扩大海外覆盖面和影响力。
加强全媒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媒体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人民日报坚持弘扬党报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促进人才队伍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双提升,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采编人才队伍。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制定出台报社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更好满足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接下来,我们将在全媒体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选育用留各方面给予更多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不断健全采编人才、媒体融合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完善符合全媒体时代特点的分级分类激励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全媒体传播要求的培训内容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为报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人民日报将勇担改革重任、把握发展机遇,在推进系统性变革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舆论支持。
(本文刊登于《旗帜》2025年第8期)
(作者:于绍良,系人民日报社社长)
(作者:于绍良,系人民日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