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科技助残,实践步履满径芬芳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08    
  这个夏天,西安理工大学“无碍有爱,智慧助残”社会实践队的身影穿梭在社区、残联、图书馆、公园等各个场景,以青年热忱为笔,以科技力量为墨,在助残实践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从8月初到8月下旬,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队员们倾听需求、调研实践、宣传科普,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让科技助残的温暖触角不断延伸。
 
  社区扎根:让科技助残落地基层
 
  8月8日,实践队的首站来到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依云社区。活动伊始,轻松的暖场环节迅速拉近了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距离。队员们先是详细介绍了团队组建初衷、实践内容与活动流程,随后聚焦科技助残核心,结合生动案例解读实践背景,并重点演示了助残软件的功能——从语音转文字的实时翻译,到适配视障群体的操作引导,每一项功能都紧扣残障群体实际需求。
 
  交流提问环节中,社区工作人员亲自上手体验软件,围绕“老年残障群体操作难度”“网络不稳定时的功能稳定性”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队员们耐心解答并记录建议。活动尾声,实践队与依云社区达成合作共识,正式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科技助残服务在基层的常态化开展搭建了稳固平台。

  专业对话:从一线视角找准方向
 
  离开依云社区,实践队马不停蹄返回学校,迎接西安市聋协副主席、长安区聋协主席谢婷的到来。座谈桌上,队员们先是介绍了团队实践方向与规划,随后认真倾听谢婷分享一线经验。谢婷结合多年工作经历,细致讲述了听障人士的生活困境:面对面沟通时易因语速、表情误解信息,在医院、银行等场所缺乏手语翻译时,办理业务往往耗时费力。同时,谢婷还介绍了听障群体常用的辅助器械与软件,如震动提醒闹钟、离线手语APP等,并现场演示操作方法。
 
  队员们亲身参与体验,在操作中发现部分软件存在“复杂背景下手语识别准确率低”“界面设计对老年用户不友好”等问题。这场深入交流,让实践队不仅掌握了听障群体的真实需求,更对助残软件的优化方向有了清晰认知,为后续实践注入新思路。
 
  场景调研:多维度捕捉需求痛点
 
  8月16日,实践队将调研视角延伸至公共服务场景。16日,队员们走进陕西省图书馆,先在总服务台了解残障读者接待流程,随后重点采访无障碍区域负责人。据介绍,省图书馆以视障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不仅藏有专属期刊,还配备了盲文放大器、打字机、阅读器等专业设备。交流中,队员们还了解到,视障与听障群体出行普遍不便,图书馆虽提供线上帮助,但残障读者对手机无障碍功能需求迫切,尤其希望“文字转语音”功能能进一步优化,以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17日,实践队转场兴庆公园,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问卷展开调研。对游客,重点询问“是否了解助残软件”“对科技助残的认知”;对工作人员,则聚焦“服务残障游客的方式”“是否使用过助残软件”。通过与百余位群众的交流,队员们收集到大众对助残软件的认知情况,也摸清了公共场所服务残障群体的痛点,为科技助残理念的广泛传播积累了数据支撑。
 
  残联联动:深耕实践赋能公益
 
  8月上旬,实践队全体成员前往碑林残联,开启新一轮深度交流。在残联协助下,队员们与听障人士围坐谈心,倾听他们的生活状况,重点了解手机使用习惯——听障人士对语音转文字、视频翻译类软件依赖度高,但存在操作复杂、翻译不准等问题。期间,残联工作人员还向队员们普及手语知识,区分自然手语(贴近日常交流)与文法手语(对应书面语法)的差异,队员们积极学习“你好”“谢谢”等简单手势,在互动中感受手语的交流价值。随后,队员们现场测试手语翻译官、讯飞听见等APP,从语音转文字准确率到手语转语音流畅度,逐项记录测试结果,为软件优化收集一手数据。

  8月25日,实践队应邀前往长乐公园,参与碑林残联举办的第九次预防残疾日活动。现场,队员们搭建宣传展台,通过展板与演示向群众介绍助残软件;同时采访活动手语老师,进一步请教手语种类、语法及场景应用知识。此外,队员们还针对碑林区交警同志、消防同志、西安第九医院等单位工作人员展开采访,了解到他们遇到听障人士时,会使用手机打字的方式进行沟通,但存在效率低、信息缺失等问题,实践队员现场科普助残软件操作方法,得到各单位积极反馈。

  总结:感恩同行,步履不停
 
  通过系列活动,队员们不仅收集了宝贵建议,更深刻体会到科技助残的意义——它不仅是技术的优化,更是对残障群体需求的尊重与关怀。未来,实践队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以青春智慧优化科技助残方案,为推动无障碍社会建设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