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传媒 • 正文

澎湃新闻如何做时政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奠定了中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总基调。
 
  在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澎湃新闻即为上海报业集团借助东方早报这一传统媒体班底打造的一个新兴媒体,是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试水。在实践中,澎湃新闻最终确立了以时政和思想为主的主打定位,把报道重心放在了时政报道和思想文化类报道上。
 
  本文将从澎湃新闻的融合发展、中国时政报道现状以及报道方式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澎湃新闻是如何做时政报道的。
 
  澎湃新闻有东方早报的影子,但又不是它
 
  在与母体东方早报融合发展过程中,澎湃新闻积极探索双品牌战略和中央厨房式采编体系,并最终确立了以时政和思想为主的定位。
 
  1.双品牌战略
 
  在澎湃新闻筹备之初,报社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主张依托东方早报的品牌,包括新闻PC网站、手机网站和新闻客户端都采用东方早报的名称;另一种就是独立创制一个品牌。最后,第二种声音成了主流。
 
  澎湃新闻名称的由来,源于英文Paper的音译。东方早报创刊于2003年7月,定位于上海的一份日报,集中在上海发行,而澎湃新闻则是一个新闻PC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的新媒体产品,全世界都可以访问。
 
  在各种介绍里,澎湃新闻并不刻意强调它和东方早报的关系,也不刻意隐瞒它和东方早报的关系,两个品牌并行不悖。
 
  2.澎湃新闻定位
 
  澎湃新闻从筹备伊始就植根上海,放眼全国,并不定位于一个区域新闻网站。它不刻意强调自己是上海的一个网站,但也不刻意回避这一点。
 
  其实,做全国性还是做区域性的新兴媒体,确实是一个困难的事情。选择哪类新闻作为主打内容,主要看媒体自身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
 
  澎湃新闻选择了做一个全国性的新兴媒体。
 
  这一定位使得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在内容定位上会有所差异,比如东方早报更侧重本地新闻,而澎湃新闻则会主打国内新闻。在国内新闻报道上,他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主打什么?社会新闻、财经新闻或者时政新闻?
 
  中国时政报道是一片蓝海,门槛低但也如履薄冰
 
  目前,澎湃新闻拥有40多个栏目,日发稿量100多篇、20余万字,原创新闻占比不少,时政新闻更是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澎湃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紧扣“时政+思想”的定位,这里面有机缘巧合,也有现实考虑。
 
  1.上线赶上好时候
 
  澎湃新闻于2014年7月22日正式全面上线,7天后就是中央纪委宣布大老虎周永康落马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政治领域新闻热点很多,民众也很关心,需要有大量的时政报道辅助普通民众看懂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
 
  以澎湃新闻最受外界关注的栏目之一“打虎记”为例,该栏目契合了澎湃新闻“时政+思想”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反腐倡廉的总体形势。
 
  绝大多数时候,“打虎记”在澎湃新闻各栏目中的访问量排名靠前,澎湃新闻也致力于将它打造成“反腐倡廉第一平台”。首先,我们配备了澎湃新闻实力最强的调查记者。其次,要闻中心在抓取稿件时,对反腐新闻重点关注。再次,注重反腐报道的覆盖性。我们对上至副部级以上、下至科级以下的腐败官员都进行曝光,并且注重曝光的典型性。另外,我们在事实的探究方面加强了力度。以前,仅泛泛地报道一件事情,现在要把每个人、每个事件,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做,做细、做透、做深,这是一种操作手法的改进。
 
  2.东方早报的特色
 
  相对而言,与财经报道、社会报道相比,目前国内时政报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段位,而且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阅读群体。
 
  东方早报自2003年创刊之日起,就立足于打造一份政经大报,政经报道是其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主要报道方向,这也为澎湃新闻的创办储备了相当一部分人才,与澎湃新闻的主打定位不谋而合。
 
  在短时期内实现时政报道的突破,是澎湃新闻内容建设的一个探索方向。
 
  说到底,时政报道就是一个用笨办法做的苦累活
 
  关注国家政经情势、跑国家部委、和各级各类机构建立固定联系、获取第一手时政资料和信息,这当然是常规时政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只依靠这些办法做时政报道,肯定是不行的。在实践中,澎湃新闻摸索出了一套“立体式监控体系”。
 
  1.组建清晨读报团队
 
  澎湃新闻从管理层级上看,还只是一个地方新闻媒体,在权威信息的获取上,无法和中央级媒体相提并论。为此,澎湃新闻要闻中心和时事新闻中心政治组专门成立了“清晨读报团队”,专门从事时政信息的监控与提炼。
 
  首先,中央主要媒体和31个省份的党报、重要报纸和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全覆盖,他们头版或者要闻版经常会有一些时政要闻披露或者重要人事变动。有些会被新闻门户抓取,有些则很容易“沉”在信息的汪洋里。其次,已经公开报道出来的新闻,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光是“监控”媒体肯定是不够的,很多官方机构和单位的信息是一个大“富矿”,媒体挖掘得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还要下功夫。
 
  2.定向检索
 
  前面两种“监控”方式都是面上的监控,费时费力,非常辛苦,目的性不强,属于“逛超市”型“监控”方式,关键词检索更有效。设定一些常见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里进行定向检索,往往会发现一些很重要的新闻。这些关键词又分为常见关键词和特定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具有“永远”的魅力,有些关键词则只在特定时期很火。
 
  以澎湃新闻的“人事风向”栏目为例,目前该栏目主要关注党政官员、军方人事和外交人事。这三类人事报道的“监控”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经济网的人事频道和人民网组织人事频道,基本上是两个比较全面的党政官员人事变动频道,一般较短,澎湃新闻也会根据他们的信息进行一些人物跟进报道,但这两个频道也无法做到全覆盖,所以澎湃新闻还会进行一些关键词“监控”。
 
  在关键词的选取上,除了特定人名和职务,动词往往是最有效的。在党政官员人事变动上,当选、不再担任、另有任用、干部任前公示、兼任、拟任(提拔)、表决通过等往往是最有效的关键词,但外交人事变动的关键词又不遵循这一规律。在澎湃新闻的探索中,依靠国家主席习近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签署的大使任免通知有严重滞后的问题。在实践中,澎湃新闻探索出这样一个规律:抵达、递交国书、履新、饯行4个关键词基本上能够涵盖驻外大使的调整情况。
 
  总之,积极探索各种采编方式和结构、尊重新闻规律、凸显新闻专业性和清晰定位,是澎湃新闻在内容建设上的几点启示。
 
  (作者:陈良飞,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兼政治新闻主编)
 
  (原文刊载于2015年10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高海仙 审核:金春妮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