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主流媒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最前沿,要在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通过绿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引导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盐城东依黄海,全境一马平川。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盐城收揽了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耀眼的“国际名片”。
盐城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心怀“国之大者”,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导向,奋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盐城答卷,致力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者与宣传者。盐阜大众报顺势而为,将绿色话语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的破题之“钥”,为全国城市党报生态文明宣传探新路。
“天气”与“地气”:绿色话语体系的双向构建
话语体系是在一定社会语境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主流话语体系的构建面临较大挑战,体现在表达方式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大众化走向精准化,话语风格也切换到通俗、时尚、开放、虚拟的新“频道”。这些新变化,要求主流媒体构建话语体系时,既要上接“天气”,还要下接“地气”。
这里“天气”专指有政治高度、宏观视野,善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博大精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善用鲜活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增强党的创新理论说服力,这是正能量的体现;“地气”专指善于在基层发现线索,以民为本,在原生态的舆论场中寻找同理心,善用群众语言讲好生态故事,这是大流量的保障。
在接“天气”上,盐阜大众报要求采编人员时刻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善于传播思想理论体系,用全媒体波段传播的形式,在“脚踏实地”中“仰望星空”。
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的方式参会并致辞,致辞中提及的“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均与盐城有关。盐阜大众报第一时间拿出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策划方案。
第一波“快点”传播,先声夺人。当天上午,“盐城发布”即推出《这场国际大会今天开幕,盐城将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和《盐城,优秀!今天这场国际大会上传来这些好消息!》等新媒体报道,阐述了盐城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成果,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第二波“集点”传播,持续跟进。11月6日,盐阜大众报采用集纳式报道形式,一版头条推出《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的新华社通稿,同版推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发端于盐城,正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合作与交流平台》《我市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守护大美湿地贡献盐城智慧》等报道;三版的“读图”版推出《独一无二的大美滨海湿地》图片报道。
这些报道将“国际、国家、盐城”融为一体,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给盐城带来的思想之变、发展之变、行为之变,生动呈现盐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为当代计、为万世谋的责任和担当,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了区域样本和范例,以思想性彰显了影响力,以深刻性拓展了传播力。
第三波“交点”传播,全网关注。11月8日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边会决定: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举办。盐阜大众报第一时间以“号外”形式,推出市委主要领导致欢迎词的视频,宣传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作出盐城贡献。“盐城发布”视频号同时播发,评论区跟进互动,交互式传播引发全网刷屏。
第四波“深点”传播,深度挖掘。11月9日,盐阜大众报在“‘学报告、走基层、看行动’大型主题采访行动”中,推出深度报道《盐城:扛起时代重任谱写湿地保护新篇章》,采用“报告原文+盐城行动+现场新闻+专家点评”的报道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论述,体现盐城实践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度契合与一脉相承。同日一版头条推出《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的报道,与深度报道前后呼应,产生同频共振。
第五波“外点”传播,万众印记。在自身“小喇叭”传播的同时,积极对外发稿,用“大喇叭”传播盐城“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人民日报》海外版、China Daily(中国日报)、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推特、《解放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和转发,点赞盐城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的方案与经验。
在接“地气”上,盐阜大众报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故事,将“知识体系”变为“故事感染”、将“理论灌输”变为“思想启发”。报道以受众为落点,大量运用短段落、短句式,整体形成简洁明快的节奏感,描写、排比和修辞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让文字更加具象生动、可读性强。将“刻板说教”变为“可感可见”,让受众受感染、受教育、受启迪。
通讯《“为鸟留食”折射观念之变》选取盐城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为鸟留食”这个小切口,揭示为候鸟腾地看似“退让”实则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大智慧。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条子泥“720高地”、四卯酉河生境提升……一篇篇盐城实践的特色报道,如一曲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在盐阜大地上奏响。
“颜值”与“言值”,绿色话语体系的共情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话语体系构建,就是要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即如何将“生态好颜值”转化成“新闻好言值”。
这其中,要谨防个别城市党报“言值”拉低现象,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传播中,存在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片面生搬硬套理论、表述大而空洞等问题,不仅难以引起受众共鸣,甚至还“自黑”了当地的生态好颜值。比如,互花米草是一个严重侵害本土物种的外来物种,属我国严防和治理的外来物种,但个别媒体却曾在报道中将互花米草列举为生物多样性的例子,可谓适得其反。
盐阜大众报在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时,注重将“人”与“自然”辩证地连为一体,既不只强调“人”的因素而忽视“自然”因素,也不一味描述“自然”而让“人”缺位。
比如,在报道中国最大的滨海平原人工森林黄海森林公园时,从“人”与“自然”的同镜视角进行策划:一是展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讲述50多年来,东台林场(黄海森林公园前身)前后10任场长带领三代林工在盐碱荒滩上接力造林、育林、护林的故事;二是展现“自然”的多样性,讲述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故事。具体运作中,将两个故事有机融为一体,推出的报道《盐城三代林工54载接续奋斗,盐碱荒滩变身林海绿洲》,被新华社客户端转发,阅读量达到129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实践表明,绿色话语体系的“好言值”要有三个思维:
一是“好言值”要有长期思维。生态文明传播是一项长期工作,要站在全局和面向未来的高度,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地策划报道。盐阜大众报的生态文明报道从2019年开始步入佳境,这年12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转发了盐阜大众报一则图解《后申遗时代,盐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阅读量迅速达130万+,这给盐阜大众报带来很大启发,生态文明报道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自带话题和流量,更容易获得受众关注,在移动互联网主阵地,流量就是人心,城市党报只有从群众关注的角度加大报道力度,才能在海量信息中吸引眼球,赢得人心。
之后3年,盐阜大众报的生态报道实现了量与质的比翼齐飞,每年都能生产出多个现象级产品,仅2022年9月,该报就连续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生态报道4篇,每篇阅读量均达到百万+;同月,该报近10篇生态报道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选用,被业内誉为“绿色之城百万+”现象。一篇篇鲜活生态报道,将盐城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的生动图景全方位展现。
二是“好言值”要有系统思维。生态文明建设传播非一日之得、一时之功,需要用系统思维,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协调团队整体运作。盐阜大众报通过周新闻例会、新闻策划会和每日发稿会,及时发布有关新闻关注点提示,加大议题设置,激励采编人员以“绿”燃情、以“说”抒情。
2021年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在中国昆明开幕,盐阜大众报在新闻策划会上“揭榜挂帅”,开幕当日,记者结合盐城黄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采写《盐城:不负生态不负城》的深度报道,全景展现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获得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消息《“条子泥72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用全球视野审视盐城实践,获得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
三是“好言值”要有绿色思维。绿色思维是基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思维,不仅要求内容生产有“绿水青山”的“好言值”,还要求融媒传播有“绿意盎然”的“好言值”。
内容生产上,要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重视角,挖掘和展示“绿水青山”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如盐阜大众报抓住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对“麋鹿争霸”“丹顶鹤南飞越冬”“勺嘴鹬迁徙”“黑嘴鸥繁殖”等进行守候采访,做到每月均有新报道,每次报道不同样,以报道的多样性呈现生物的多样性。
融媒传播上,要用“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视觉呈现,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H5、海报、号外等多种表现样式,让受众喜闻乐见,爱看爱听,产生共鸣。比如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盐阜大众报推出《二十大时光“众媒云”报道VR行》融媒体产品,通过虚拟生态场景,运用数字化技术、可视化方式,集版面、海报、视频、图片等于一体,众多生态文明的新闻内容,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融报道,在手机端传播,让受众沉浸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魅力。
“破圈”与“扩圈”:绿色话语体系的多维表达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形态。因为涉及面广,参与者众,绿色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多维表达。盐阜大众报的实践表明,在多维表达上需把握好三个角度:
一是本真角度。在大量资料整理和田野调查基础上,本着“既不人为拔高,也不人为降低”的原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写出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层次、本质性、规律性的特征。
这其中,要谨防某些“低级红”的报道。比如,有些报道为突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往往把过去生态环境写得十分不堪,但这种现象只是局部却不是全部,绝不能顾此失彼。这种“低级红”的失真报道既没有公信力,也没有影响力。
二是民生角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党报要充分发挥自身宣传优势,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者。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盐阜大众报敢于为人民群众说话,寻求和探索能让政府和社会付诸行动的解决方案。比如,2021年推出《朝阳河缘何再现黑臭水体?》监督报道,从揭示、剖析问题入手,邀请相关专家共同“出招”。该河道环境得到迅速整治后,又推出《长治方能久清》等多篇后续报道,提醒相关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是启迪角度。重大的主题报道不仅需要展示,还需要揭示和启示。媒体在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由头时,除要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外,还应以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抓住受众,引起受众兴趣,授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
综上三个角度,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既能融为一体,也能相互映衬,共同构成城市党报绿色话语体系的多维表达方式。
盐阜大众报在具体实践中,以“传媒+绿色智库”稳固本真角度,以“传媒+生态体验”彰显民生角度,以“传媒+生态文化”呈现启迪角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的不断“破圈”与“扩圈”。
一是通过“传媒+绿色智库”,在理论界“破圈”,在更多受众中“扩圈”
盐阜大众报以理论周刊为阵地,常态化约请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切实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的理论性、思想性、系统性。2021年10月14日,盐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奖牌的当日,盐阜大众报与《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全国生态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就生态报告文学的媒体传播展开热烈的讨论,达成通过作品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共识。
二是通过“传媒+生态体验”,在摄影界“破圈”,在摄影爱好者中“扩圈”
盐阜大众报与中国摄影报合作举办“摄影名家拍盐城”活动,邀请10位国内摄影名家走进盐城,用镜头现场体验生态,优秀摄影作品在盐城、上海、北京三地展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盐阜大众报还牵头成立新闻摄影学会,打造“影像盐城”平台,签约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发表,还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踊跃拍摄盐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三是通过“传媒+生态文化”,在文艺界“破圈”,在青年群体中“扩圈”
2021年12月,盐阜大众报编剧的大型生态音乐剧《挥向天空的翅膀》连续在盐城公演10余场,特别是走进高校、中小学校的演出,点燃了青年群体争做绿色行动参与者的热情;盐阜大众报记者参与创作的图书《水绿瀛洲:大洋湾》《海滨翡翠:黄海森林公园》,成为“盐城地标”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打造了盐城生态文化名片;盐阜大众报记者填词的生态原创歌曲《黄海情思》,在盐城申遗成功三周年之际上线,被市民广为传唱;盐阜大众报策划并组织力量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方湿地》,被评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跟踪资助项目,获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同时被誉为“一个生态文学写作的江苏样本”。
盐阜大众报的实践,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得益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益于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通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续努力,为“美丽中国”版图增添绚丽风景,奋笔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胡线勤,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劲,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徐向林,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文创部主任)
(原文刊载于2022年12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高海仙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