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来时路 扬帆新时代

——“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浅析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任志强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9    

  【摘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国庆70周年宣传中,精心策划组织“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在新华日报推出8个整版的特刊,在“交汇点新闻”、中国江苏网等新媒体推出专题。本次新闻行动坚持重大主题与本地资源相结合,突出报道特色;回溯过往与展望未来相结合,彰显历史内涵;主题宣传与锤炼“四力”相结合,打造精品力作。

  【关键词】国庆70周年 重大主题 报道特色 精品力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为贯穿全年的战役性报道,精心策划组织,不惜媒体资源,以特刊、专题、图文、图解、动漫、H5、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全媒体融合推进,全方位创新宣传,努力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覆盖面,为国庆70周年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宣传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努力做到“规定动作”有力有序,“自选动作”出新出彩。一方面,根据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相关部署要求,周密组织“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专题采访,推出“蹲点调研”“记者再走长征路”“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爱国情奋斗者”等系列和专栏;另一方面,精心策划,分批推出一系列富于创意的特别报道,到8月中旬已完成或启动的包括“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红色记忆——寻革命文物,话初心恒心”专栏报道、“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系列报道、“我们的五星红旗”大型融媒体行动、“祖国好、家乡美”系列影像活动等。

  其中,集团重磅推出的“虎踞龙盘今胜昔——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以其新颖的创意策划、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获得报纸读者和新媒体用户的广泛赞誉。

  重大主题与本地资源相结合,突出报道特色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宣传,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出特色,是一个重要课题。梳理历史脉络,回首峥嵘岁月,解放战争中发生在江苏及长江沿岸的重大事件,为新华日报相关宣传提供了重要依托。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之浴血奋战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取得历史性胜利,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意义。毛泽东为此分别撰写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全文刊登于24日人民日报)和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一重大事件是共和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源,也是江苏本地媒体独一无二的报道资源,是国庆70周年宣传的“富矿”。据此,新华日报社由社长、总编辑担任总策划,两名副总编辑担任总统筹,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具体牵头,精心策划推出了“虎踞龙盘今胜昔——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

  此次新闻行动,以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华社新闻稿为采访导引,组织6个采访组,分别赴江西、安徽以及江苏省内南京、镇江、泰州、无锡等城市,实地重走重访,感受当年战役的宏阔与战斗的激烈、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牺牲与奉献,了解各地70年来的巨变,总结凝练其中的规律性因素。采访团队由新华日报社全媒体采访部门、“交汇点新闻”首页编辑部、各地分社记者站的记者组成,邀请党史、军史学者参加,聘请军队老将军担任总顾问,结合提升“四力”与精品打造,进行全媒体传播。

  4月23日,新华日报以8个整版的特刊,浓墨重彩地展现“重走渡江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的报道成果,采撷于渡江战役各个重要时空节点的稿件精彩纷呈,版式创意和设计制作既大气磅礴又精致洗练。与此同时,“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和中国江苏网推出专题报道。不少读者和业内专家说,新华日报8个整版的特刊题材重大、特色鲜明、史料丰富、形式新颖,值得细细品味和永久收藏。

  回溯过往与展望未来相结合,彰显历史内涵

  新华日报“重走渡江路”特刊封面设计成两联版,内容包括评论《弘扬渡江精神决胜全面小康》、渡江战役大事记、渡江战役示意图、6地采写内容摘要、各类相关照片和老报纸版面、记者采访感言等,以“拼盘”方式为读者呈上一份既立体多样、内涵丰富,又简明扼要、生动直观的“精神大餐”。

  特刊的其他6个版,分别刊发6路记者采写的详细报道,包括《南京:里应外合,六朝古都迎新生》《镇江:丹阳定策,走向解放“大上海”》《泰州:人民海军,起锚白马向大洋》《江阴:要塞起义,立下渡江第一功》《安徽:皖江竞渡,率先踏上大江南》《江西:棉船渡口,民心向背定乾坤》等。每个版都配有相关照片和记者手记。

  这些报道既回顾历史事件、追溯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将读者带到大军渡江的激烈战斗现场;又反映70年风雨兼程的奋斗、7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揭示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未来发展,凝聚奋进力量,扬起远航风帆。比如对南京的报道,记者在文中写道:“70年前的钟山风雨,奏响了新中国诞生的序曲;70年后,拥江发展的南京,正从光荣的历史中汲取能量,矢志为未来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镇江的报道则写道:“镇江将从渡江战役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汲取有益经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镇江的嘱托,强化答卷意识和担当精神,努力把‘镇江很有前途’变成美好现实。”对江阴的报道,记者写道:“70年风雨变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坚忍不拔、敢于争先’的渡江战役精神始终流淌在江阴人的血脉中。”

  特刊封面版评论《弘扬渡江精神决胜全面小康》,更是旗帜鲜明地道出了“重走渡江路”采访报道所彰显的历史内涵和深刻启示。评论指出,南京的胜利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胜利,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今天,江苏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铿锵道路上。前进的道路有阳关道也有独木桥,有坦途也会有沟坎,有一个个“战役”需要我们去面对,必须大力弘扬渡江精神,时刻保持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评论深入挖掘和揭示了渡江战役的时代价值,为江苏人民奋斗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本次大型新闻行动的“点睛之笔”。

  主题宣传与锤炼“四力”相结合,打造精品力作

  新华日报近年来坚持“每逢重大主题报道必创新”,努力提高策划水平,打造精品力作,提升传播效果。但周年庆祝这样的主题宣传,创新难度比较大,如果用心不够、用力不到,很容易陷入“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渡江战役要写出新意,以全新视角再现当年的波澜壮阔并揭示其时代意义,就不能照搬照抄档案馆的现成资料,而是要强化新闻性、原创性、独家性,在一线采访上花大力气,在全媒体呈现上下大功夫。

  本次全媒体新闻行动,6个采访组近40位记者,历时17天,行程4000公里,走访渡江战役沿线3省8市,采访各界人士120多位,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寻找采访对象成为最棘手的问题。镇江组记者利用多年积累的采访资源,打了大量电话,终于找到一些亲历者。江西组记者找到当年送解放军渡江、现已92岁的老船工路小牛,老人主动拿出部队颁发的《抢渡长江光荣证书》。安徽组偶然得知《渡江侦察记》原型之一曹兴德寓居南京,随后遗憾获悉老人4年前已去世,幸而知情人提供另一位老兵张世竹的线索。张老表示当时自己在二线部队,不宜接受采访。记者再三劝说,多方做工作才最终成行。郎广歼灭战是渡江战役最大的歼灭战,但要落实采访对象难度不小。记者从7年前一则网帖觅得线索,几经辗转,终于联络到一位为歼灭战牺牲烈士守墓42年的渡江老兵。

  此次采访点多线长,江西组行程达1600多公里;镇江组遍访我军当年登陆的三个方向,足迹遍及镇江所有区县;无锡组先后到访江阴要塞遗址、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江阴渡江战役纪念馆、李沟头战斗遗址及烈士陵园等纪念地,采访近20位相关人士;南京组走访南京江南江北5个区,行程400多公里,采访参战老兵、亲历市民、老船工后代、纪念地工作人员、党史军史学者,多方还原南京解放的前前后后。

  增强“四力”,既体现在纸媒报道中,也体现在全媒体采访与呈现上。走访途中,采访组“全副武装”,各显神通,文字记者拿起话筒担当出镜主持,摄影摄像记者身兼导演、剪辑、后期制作多重身份。既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也用笔端、镜头记录时代温度,每个人都力争做好“多面手”,由“相加”迈向“相融”。“交汇点新闻”在“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专题中设置“重走渡江路”“要闻”“直播”“胜利之声”等多个专栏,集中呈现各类图文、视频、音频报道。中国江苏网除了推出专题,还策划制作了再现当年支前群众助力解放军渡江场景的新媒体产品《我送大军过大江大家一起来划桨》,采用视频、动画、图文等多种形式,让网友参与体验划桨护送大军渡江,一天之内点击量超过35万。

  (作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闻办/总编办副主任)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9月(上)P21-23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