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表现: 广播短消息采写的两把钥匙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石其智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31    
  【摘要】广播短消息以时长一分三十秒以内为要求,具有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主题突出、音响典型等突出特点,成为广播新闻节目最常使用的报道题材。消息虽短,但仍需表述清晰、要素齐全,从而彰显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独特性。通过“好的发现”深入挖掘素材和主题,通过“好的表现”对内容进行深入加工,可以全面提升广播短消息的质量。
  【关键词】广播 短消息 选题内容 发现和表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好的发现:选题突出时代前沿典型信息
  短消息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与时代紧紧相连。广播短消息主题凝练,必须牢牢抓住“时代前沿的典型信息”这个牛鼻子。所谓时代前沿就是领时代之先,所谓典型信息就是具有代表性和先导性。记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明确5个问题:当下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年度的热点话题是什么?当下的社会焦点是什么?地区的工作难点是什么?群众关注的热点是什么?能够将这5个“什么”融会贯通,就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而这些问题正是广播短消息的选题方向。
  全媒体环境下,记者要深入思考选题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把微观事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去考虑,进而提炼提出重大主题,形成能反映事物规律或本质的深度报道。同时,也可以将重大主题浓缩在一个点上进行表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微观新闻事件,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报道。小事件身上的“大”、大事件身上的“小”,有历史价值的“第一”“首创”“之最”等都是广播短消息重要选题内容。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广播消息《兄弟,我们一起上去》记录客轮“东方之星”号翻沉救援的全过程,《简政放权下级部门如何接得住》聚焦基层部门在改革中的困惑;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广播消息《速度与激情:“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通过时速420公里高速交会试验》《钢铁侠创造新奇迹》,报道高铁、工业冶金等多个领域的世界第一;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消息获奖作品《四川达古冰山景区全国首例网友定票价》《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落户杭州》《新疆玛湖地区发现全球最大砾岩油田》等,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聚焦景区票价、互联网经济等社会热点,展现和凝练的主题具有时代意义。
  一条消息反映一个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广播短消息切忌面面俱到。创作短小精悍的广播短消息,记者对主题的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必不可少。精心提炼的前提是占有大量的新闻素材,要选取那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情节、典型场景以及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作为新闻主体。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常常通过细致的采访,获得了大量反映新闻主题的素材,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舍得割肉的勇气和决心。
  笔者采写的广播短消息《“丹东一号”沉船基本确认为“致远舰”》,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跟踪采访了“丹东一号”打捞考古的全过程,在长达几个月的跟踪采访过程中,一件件文物从水下被打捞上来,一次次证明着考古的结论,60个种类150件沉船构件、武器和生活设施,60多枚清代铜钱等,用哪些文物作证新闻结论?笔者并没有将这些纷繁的内容依次铺展开来,而是从新闻发布会现场“一锤定音”的宣布入手,仅选取最能证明“丹东一号”被确认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的三个证据:舰体结构、致远舰特有的方形舷窗以及三个带“致远”篆书的特制瓷盘。用考古专家录音同期声作为最有力证明,直接展示考古成果;由当地政府负责人讲述下一步博物馆建设的初步想法,构成了整篇报道。通过得当的材料选取,展现了新闻事件,论证了新闻事实,信息量极为丰富,整篇报道简短有力,主题鲜明,具有说服力。
  好的表现:注重谋篇布局和细节开掘
  广播短消息难在“短”,广播新闻具有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题材不宜采用复杂的文章结构,应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简单明了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遵循“新闻现场—事实描述—点明意义”这一线索安排新闻素材,从而形成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清晰易懂的文章结构。广播短消息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导语是否精彩,导语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因为短消息篇幅的限制,必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用最少的笔墨,唤起听众注意,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
  广播短消息要在一分钟内赢得听众,必须在突出典型细节上下功夫。用细节打动听众,用细节拓展新闻事实,用细节升华报道主题。广播短消息要善于讲故事,用实实在在的新闻素材,打磨生动清晰的新闻故事。广播短消息切忌平铺直叙简单化,应该在最短的篇幅内,设计好起承转合的报道结构。同时,必须发挥“人”的要素作用,将“人”置于新闻事件中,否则短消息就没有生命力。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再见,天意市场》,报道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的标志性成果——北京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天意市场闭市。作品主题重大,但却从小处切入,展现商家、管理者、顾客等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细节,物品半价甩卖、商场内人头攒动、音响里播放《难忘今宵》,这些细致入微的场景描述,真实地描述了与北京市民相伴25年的天意市场的闭市之夜。通过录音采访,将商户、顾客和管理者的态度展现出来。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都是为“北京疏解整治全面收官”这一主题服务,但又不局限于“收官”,更多展现的是憧憬与希望,描绘了转型升级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好的发现与表现统一:善用广播音响
  音响是广播短消息的灵魂。用音响说话,使广播短新闻可听性强、可信度高、事实还原性好、信息量也更大。广播短消息音响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典型人物的录音采访。通过采访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听性。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同期声采访,进一步彰显广播短消息所要表达的观点,体现其新闻价值。二是现场典型环境音响。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环境音响,是广播短消息不可或缺的,如宣布启动声、笑声歌声、机器轰鸣声、人声鼎沸声等。抓得好、抓得准,可以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听众更深入和准确地了解新闻事实。因此,必须在新闻采制的过程中,分析预判新闻事件的典型环境音响,并及时采录。三是记者现场播报。记者播报已经成为广播短消息的标配,记者在播报中不必强求字正腔圆,但一定要有现场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播报会更加吸引听众。短消息的音响是正文的补充、延伸和深化,而非简单重复。音响要精练准确,可以通过“现场典型音响+记者简短解说”,打造现场短新闻。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珠峰测量队成功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就是运用音响实现“好的发现与表现统一”的范例。报道以“现场声、喘息声”作为背景音效,率先宣布新闻结论:队员们成功登顶了!而后依次引入登顶队员、指挥部、记者、测量指挥等人物交流、对话和现场的开香槟声、欢呼声等,表现了大家兴奋、紧张、激动、疲倦、关切等各种情绪。听众如同亲临现场,感受到了10级大风的呼啸、队员沉重的喘息等细节,展现了广播的无穷魅力。
  记者播报在广播短消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形式可以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此,要提倡记者采制现场报道型的广播短消息。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记者要迅速掌握新闻事实和各种素材,排除各种干扰,对新闻素材和事实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初步谋篇布局。同时,迅速组织语言,对新闻发生地点、时间、简单的背景和发展现状等进行现场报道,对听众看不到的色彩、状态、场面等情况进行描述。这种类型的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更加注重表达技巧,在保证听众能听清楚的前提下,注意声情并茂的现场感。
  笔者获得辽宁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大堡,12小时生死救援》,讲述的是洪水中直升机救援的惊险一幕。整篇报道中,记者在现场迅速归纳总结12小时的救援背景,通过直升机起降、接近目标、现场救援和救援成功的描述,将现场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是与救援对象的简短对话。整篇报道一气呵成,听起来酣畅淋漓。
  (作者单位:辽宁丹东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马蕾,李翠平.广播短消息的写作[J].青年记者,2012(8).
  [2]苏小明.“力”与“美”:广播短消息创优的支点[J].东南传播,2014(7).
  [3]曹仁义.广电新闻评奖中消息的常见问题与改进[J].中国记者,2018(3).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6月(下)P24-25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