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报业回望

淘汰落后产能 转型才是出路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曹鹏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23    
  【摘要】2018年中国报业发展态势平稳,成绩是主旋律。多家报纸停刊或休刊,减少版面提高质量成为不少报纸的选择,融合发展重塑流程成为必然,人才储备也为更多报社所重视。清醒面对发展形势,积极努力,探索创新,推进改革,使2018年的中国报业显得与众不同。
  【关键词】中国报业 融合发展 转型 人才【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中国报业市场在2018年总体发展平稳,成绩是主要方面。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点在中国报业体现得尤其明显。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信息传播生态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受众对报纸的消费意愿大幅度下降,报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虽说报纸如今所“居”已远不够“安”,但居安思危,客观理性地看待现实,增强危机意识,对报业发展有益无害。
  中国报业经营状况整体下行,与此同时,世界报业市场并没有如此大幅度萎缩。我国报纸从业人员应当思考,为什么其他国家的报纸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冲击而失去读者?差异何在?应当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报纸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读者需要,因而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报业要想走出低谷,就必须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向更能适应新时代传媒生存环境的方向转型。
  报业淘汰落后产能,不能仅以经济指标为唯一衡量标准。在中国,报纸不只具有商品属性,更是文化产品,对于信息传播、文化建设来说,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报纸最关键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些报纸即使不赚钱也有存在的价值。淘汰落后产能的目的是为了轻装前进,一部分报纸停办并不意味着报业总体没有发展前景了。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大众传播媒介一路走来,发展道路起起伏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都有过繁荣时期,也经历过低谷甚至萧条。中国报业近几年面临的下行压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电台同样经历过。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广播实现了复兴,“山重水复疑无路”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报业和报人保有信心,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推进改革,报业融合发展的明天会更好。
  报纸关停并转常态化
  盘点2018年停办的报纸,会发现,主要是一批原本作为经济增长点而创办的市场化报纸,大都是报业集团的子报。这些报纸本为赢利而生,一旦在经济层面难以生存,退出市场就成为明智和理性的选择。前几年,每当有报纸宣布停刊休刊,业界往往唏嘘感慨,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现如今成批报纸停刊,公众已经波澜不惊了。
  上海报业集团2013年组建时,旗下共有报刊32家,是报业集团中拥有报刊数量最多的。上报集团这几年陆续停办了《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等将近三分之一的报刊,关停并转力度最大,成效明显,集团整体实现互联网化转型。
  2018年,不止一个城市的报社搬了家,社址变迁。由于历史原因,各地主要报社创刊时,社址基本都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后都兴建了现代化的办公楼宇。然而,在报纸主业收入锐减后,出于经济压力,一些报社把社址迁移到城市边缘地段或郊区,腾出黄金地段的办公楼用于出租,以弥补经济效益下滑带来的亏损。
  比如,青岛日报就从原址迁到了崂山区,买下一处工厂厂房,加以改造后用于办报。按一位同行的比喻是“相当于从北京王府井搬到了燕郊”。位于青岛最核心地段的原址建筑用于出租,年租金收入不菲。
  报业在鼎盛时期兴建的房地产高楼大厦,如今在报纸主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已成为创收的重要来源。
  发行与广告:政策饭好吃市场饭难吃
  2018年报业还呈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党报与机关报广告、发行逆市上扬。南方某报业集团旗下之前有几家市场化报纸,且都很成功,广告和发行效益可观,成为国内报业的标杆,而2018年只剩省委机关报一枝独秀,集团旗下大部分子报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报业集团相当普遍,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党报系统由于有政策资源优势,发行逆市上扬,在现有条件下几乎接近饱和了,不过,因为新闻纸等生产环节的成本上升,报纸发行总体而言日益趋向微利或无利,因此,很多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中央所属党报已不再追求扩大发行量。当然,在某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党报发行还是相当艰巨的任务。
  如果把报纸发行划分为公费订阅与自费订阅的话,可以看出公费订阅部分比较稳定,而自费订阅与报纸零售市场则急剧萎缩。
  在北京街头,报刊亭明显都瘦身了,报纸零售主体大都是杂志化的周报与小开本报纸,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晚报、都市报在报刊亭露面的品种已经不多,即使有也只是聊备一格,发行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地铁曾经是市场化报纸瞄准的重点目标市场,现在则基本全线退出。2018年,广州、大连、上海、昆明的地铁报都停刊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覆盖率在城市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才兴起地铁报刊摊,如今几乎全部消失了,即使有个别地铁站还有报刊摊,也是象征性的,没有多少人买报。
  减量提质增效重塑业务流程
  减量提质成为报纸改版的潮流。报纸版面总量持续减少,《人民日报》2019年起平日由24版减少至20版,各地报纸的版面也都呈持续减少之势。在版面减少的同时,《人民日报》2019年改为全彩印刷,总体质量有所提高。
  近来报人们的主要精力用于新媒体建设开发,对于主业办报本身的投入远远不够。由于报纸向融媒体转变,原先以版面为唯一阵地的采编队伍,大部分兼具了给两微一端、公众号等新媒体制作内容的任务,客观上分化或削弱了主报采编力量。但是报纸的主业毕竟是报纸,版面上的稿件是立报之本。减版后无形中减少了发稿量,而采编人员还是原有规模,这样一来,发稿上版的难度增加,按照原有的基于稿件与版面数量的考评体系,人多版少必然影响采编人员的收入。当然,很多报社也根据形势发展,在积极调整自身的考评体系。另外,人多版少,客观上有利于打造精品,在报社内部强化竞争环境,有利于提高报纸质量。
  报业大力推进融媒体建设,办报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是管理上有不少地方还沿用着“铅与火”时代的做法。融媒体建设下,报纸与报业新媒体在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内部机制、考评体系、激励创新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沿用旧有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媒体发展形势的需求,反而给其发展带来桎梏和障碍,重塑业务流程是必须和必然的。这一重塑还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彻底打通新旧媒体之间的通道和隔阂,才能真正促进媒体的快速发展。
  报业竞相转型融媒体
  媒体融合不只是单位内部的全媒体运作,也包括在组织机构层面进行单位、企业间的合并重组。打破以往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由不同部门管理,客观上不能拧成一股绳的格局,在条件具备时合并成一家,成为改革的方向。
  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整合方案已于2018年8月份印发,北京市委宣传部将重点推进这三家媒体深度整合工作。2011年,新京报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划归北京市管理,而千龙网的发起人中有北京日报社,北京晨报则本来就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此次重组深度融合走的是一条新路,目标是“努力成为内容型新媒体的旗手”。
  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等也在2018年合并为一家,三个单位都改为“事业部”,统一并入“海河传媒”,由此,天津市的声、屏、网、报进入全媒体融合新阶段。天津日报作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告别自有的办公大楼,搬到广电大院合署办公。
  天津日报与今晚报之前分别是在省级机关报与晚报界发行量排名前列的大报,各自都是实力雄厚、家大业大的报业集团,这两大报由行政推手并入“海河传媒”后,如何实现强强联合而不是相互削弱,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2018年9月,中宣部主办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长兴传媒召开,浙江长兴传媒集团遂成为全国新闻界瞩目的典型,其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介。
  县级传媒以往主要由县电视台与县报构成,而拥有正式刊号的县报数量有限,现实中很多县和县级市的报纸都没有正式刊号,但却发挥着同等传播功能与作用。相比中央和省级报纸,县报最接地气,与本地居民有着不可替代的联系和触达率,面对空前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媒体融合是县级媒体的出路所在。
  2011年浙江长兴开始整合本地广播、电视、报纸(内部刊物)、杂志以及网站,成立长兴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整合广电和报业资源的县域全媒体传媒集团。集团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为一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上深度融合,拥有3个电视频道、2个广播频率、1份报纸、2个网站,两微一端用户超过65万,有线电视用户18万,预计2018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28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一些省、市甚至全国性报纸。
  人力资源建设应未雨绸缪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是评价各个行业与各单位发展状况及前景预期的风向标。报纸作为文化产品,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中央大报到县市报的采编人员一向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总体素质很有竞争力。这表明,在传统的就业市场,年轻人对报业格外看重。这既有记者编辑职业受社会尊敬的因素,也有报业收入待遇优厚的因素。
  据了解,近年来,重点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选择到报社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尤其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外语与小语种毕业生,愿意到报社工作的并不多。2018年,不止一家大报面临招不到理想的驻外记者新生力量的窘境。211、985外语院校本科毕业生对这样的就业机会,表示出极其冷淡的态度。在全国各级报社中,设驻外记者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但是,连以前业内可遇不可求的驻外机会,都对应届生失去了吸引力,报社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不夸张地说,报业在发行、广告领域遇到的困难可以积极寻找对策,但如果吸引不了优秀的新生力量加入行业发展,后继无人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月(上)P32-34

版权归《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