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夜成名”到“偶像养成”

——网络选秀类节目新型叙述模式探究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刘懿璇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21    
  【摘要】对比传统的选秀类节目,以“偶像养成”为叙述模式的网络选秀节目,着力于“养成”过程,打造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明星偶像,实现核心价值从“一夜成名”到“孺子可教”的成功转变。依据互联网时代赋予内容生产的价值和规律,这种新型的叙述模式,不仅促成了受众对节目的深度介入,更是基于编播载体的变化,培植出了适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新型选秀节目。
  【关键词】网络综艺  选秀  偶像养成  叙述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络综艺全面兴起,在内容层面提供精准个性的细化分类,使受众更愿意忠实于这种极具针对性的点对点传播,而其在技术层面所带来的便捷优质的分享互动,更是实现了受众从被动受传者向主动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把握这一优势,爱奇艺于2018年第一季度播出了国内首档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十二期总播放量达29亿,微博搜索热度达30亿。不久之后,腾讯视频推出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这两档节目迅速走红,在国内外引发热议。节目本身成为IP品牌,吸引大量受众的注意力,拥有极大的流量价值。而“偶像养成”的新型叙述模式,也为选秀类节目制作模式的成功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观望到陪伴:镜头之下的朝夕相处
  从《恋与制作人》到《旅行青蛙》,“养成”一时间成为网络热门关键词,养成的过程实为情感积淀的过程,日积月累所培养的情感,必然会使人在做出最终选择时综合考虑多重因素。新型选秀节目“养成”的核心就在于选手与粉丝在镜头之下形成的“朝夕相处”与“日夜陪伴”,舞台背后的辛苦付出,生活之中的嬉戏打闹,都是粉丝渴望看到的内容,节目组通过对选手日常学习生活的全景展示,大大满足了粉丝对于偶像知晓的所有需求,而对偶像养成过程的无间断拍摄,也使得选手的每一步成长都会伴有粉丝的全程关注。受节目时长所限,选手镜头分布不均是传统选秀节目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新型的网络选秀节目,其特色就在于针对性地表现每一位练习生的点滴,强化粉丝与练习生定向专属情感的培养。因此,除了固定常态内容的播出,节目组尝试拓展其他渠道,制作播出了许多与选手相关的内容,如《偶像练习生》利用“明星来了”“明星来电”“给偶像练习生的信”等活动,以及《偶像有新番》《练习生的凌晨零点》等视频节目,最大限度满足了粉丝和练习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解决了节目时长所限和观众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在网络参与文化中,“粉丝对于某种实践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不论是《偶像练习生》还是《创造101》,偶像的养成离不开粉丝的支持,粉丝的力量占据了相对主导的地位,节目中很多环节都需要观众的深度参与,选手的去留、表演的主副,都由观众投票来决定;台前的感言,私下的采访,选手面对的听众也是明确指向粉丝。镜头之下的日常陪伴会让粉丝对自己喜欢的选手形成强烈的依附感,而通过多元平台形成的交流互动,则会使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这种“参与陪伴”的模式打破了传统选秀节目粉丝和偶像割裂分离之后,粉丝单方面“交往”的尴尬局面,着力实现了偶像的每一步成长都伴有粉丝群体的“集体在场”,可以让粉丝更为彻底地走进选手的世界,这也是选手和粉丝之间形成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
  “亲密关系归根结底是情感交流的问题,在人际间平等的语境中与别人、与自己交流情感。但同时也使忠诚成为这种关系的核心矛盾结构,因为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某个时刻多多少少有些随意地提出终止关系,而这也恰恰是纯粹关系的一个特征。”节目组运用“拓展+固定”的操作模式实现对粉丝的管理,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展示选手的表现,整合选手信息,突出选手优势,吸引更多人转为新的粉丝群体;另一方面,节目组还成立了专门针对粉丝群体的运营团队,有效保证了粉丝与选手之间的亲密互动,以便巩固维系已有的粉丝群体。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会让粉丝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始终忠于自己所选择的偶像,只要不涉及道德底线等问题,粉丝都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选手的表现,一些看似有损形象的“负面”报道,粉丝会将其视为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起伏转折,原本过于绝对的“偶像期待”式的单向观望,也因此被更加理性的“同甘共苦”式的双向养成所替代。
  从一元到多元:长尾促成的个性选择
  网络中的用户大多为年轻人,兴趣爱好更为广泛,要创作出满足这一群体需求的网络综艺节目,就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和社交圈,注重对其参与感和代入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原本分散的受众群体聚焦在同一档节目中。《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最终胜出的选手,都会以组合的形式出道。从首期出战的预备队员,到最终胜出的出道团队,每一位选手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在业务能力上也会各有侧重,面对不同属性的选手,节目组会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全盘呈现给观众,观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会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的‘尾部’,无论以前看来需求量多低的产品,只要存在卖家,就一定有买家。”不同的练习生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观众总能在练习生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个,选手属性上所呈现出的“长尾”,在传统的选秀节目中可能会因节目时长和赛制所限,而在很短时间内便被割弃,但在养成类选秀节目中,这一长尾的持续存在则会为观众的个性化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有些选手可能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实力,但呆萌的性格、甜美的长相可能都会成为观众选择他们的原因。
  选手与粉丝之间真实表露自我的叙事方式,不仅促成了观众对节目参与的极大热情,更让他们对彼此予以信任,这种最大程度上的信任,让观众感受到了自身价值被认可的喜悦,也体现了节目本身对网络年轻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找到了对所在群体身份的认同与归属。与偶像一起成长的粉丝群体,在风格迥异的偶像团体中总会发现符合自身审美的偶像,尽管所属群体的数量有大有小,但恰恰是这种多元的生态系统,也让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得以彰显。“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构成了认同感,认同又体现出排斥与包含。在弗洛伊德看来,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在群体中感受差异,在差异中确定喜好,粉丝陪同偶像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他们同步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
  根据爱奇艺提供的数据,《偶像练习生》收视群体中“95后”女性观众的占比高达73%,可即便是这些性别和年龄相对集中的主要粉丝群体,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喜好。新型的网络选秀节目不同于以往的选秀节目,节目中有些选手在参与节目之前本身就带有话题性和关注度,而有些选手在此之前则全无任何表演经历,经验丰富的“实力C位”必然会凭借成熟的舞台表现得到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而认真踏实的“勤奋C位”同样会因为自身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他们身上隐藏的潜力。多元的评判标准在带给每期节目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将现实社群中人们越发多元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接受多元必然会为节目的创作带来更多新的思路,而尊重个性也会让很多看似无法兼容的个体形成“和而不同”的强大力量。
  从单向到融合:参与互动的灵活构建
  涂尔干在其互动仪式理论中强调群体的物理汇聚,当一群人聚集在同一时空内,人们便开始关注彼此的表情、动作,并产生肢体接触或情感交流。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组织的运作模式,在媒介融合时代,围观看客的角色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媒介使用的要求,尤其是综艺选秀借助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生产和观众消费之间的时空界限便随之消失。“融合不是‘纯技术’问题,不应该只是一种媒介设备提供多种媒介功能的技术过程。融合代表文化转型,消费者被鼓励去寻求新的信息,并在这些媒介中制造关联。”消费者在媒介中制造关联就是“偶像养成”选秀节目的精髓所在,这种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关联制造,充分体现在平台渠道、技术手段和媒介实践等多个层面。社交媒体良好的驱动力为选秀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节目和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连接紧密,观众可通过点赞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练习生,这就使得练习生们不仅需要得到导师和现场观众的支持,更需要社交媒体中的活跃用户为其点赞,这种作用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互动成为粉丝参与偶像养成的途径之一,而这种搭载于网络平台的以粉丝为主的新型互动模式,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的同时,也为“偶像培养”提供了可观的流量保障。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度早已无法满足选秀节目的宣传预期,多屏互动的趋势下,网络选秀节目以微博微信为主导,带动媒体平台的全面覆盖,从而为练习生们打造了除主平台之外的多个秀场。粉丝对于选手的持续关注成为节目宣传推广的重要因素,除了陪伴偶像成长之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他们借助网络平台生产创造了大量鲜活的内容,通过发布信息、网络搜索、评论转发和保存分享等直接的参与行为,积极主动地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从而形成较为广泛的媒介文化。粉丝利用社交平台灵活参与互动、自由发表观点,不仅增强了节目的用户黏性,更是引发了节目在社交媒体上的二次传播。相关数据显示《偶像练习生》在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超过120亿,决赛当晚“蔡徐坤C位出道”的话题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的榜首。节目播出过程中,几乎每期都会有话题会登上微博热搜榜并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点,由此引发的巨大信息流则会吸引更多网友卷入到有关节目的讨论中去,以此循环便形成了巨大的微博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在节目中我们能看到赞助品牌会贯穿于节目的始终,植入的广告应援视频也更像是练习生的介绍短片,而节目中的网络投票、线上互动和粉丝运营等行为,更是需要粉丝通过购买投票卡或赞助商提供的产品方可完成,粉丝每一次的购买行为,都被视为和练习生们的一次互动,这种作用与粉丝、练习生及赞助商之间的价值连接,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偶像养成过程中,除情感投入之外,粉丝在必要之时予以偶像的经济支持。社交媒体与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合作互通,不仅扩大了节目自身的宣传力度,也为促成强强联合的双赢打造了新模式。
  从偶然到必然:价值理念的重新打造
  偶像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手以练习生身份参与节目,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要想成功就必须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偶像培养模式一段时间的训练,优秀的练习生才会有出道的机会。作为选秀类节目的新型叙述模式,“偶像养成”模式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年轻群体,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和审美需求打造节目的娱乐场,节目不仅表现选手们在舞台上的光鲜艳丽,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也都是镜头所要捕捉的,这样的模式从“秀”转变为“真”,更加真实地拉近了受众和偶像之间的距离,而伴随着选手因能力的提升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后,“越努力越幸运”的价值观也充分体现在练习生养成的过程当中。在《偶像练习生》的首部宣传片中,张艺兴代表所有全民制作人讲出他们的使命便是陪伴练习生们为了理想而拼搏,任何的鲜花与掌声都不重要,任何的天赋资历也不重要,只有追求梦想努力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节目核心的口号打破了选秀节目“一夜成名”的价值观,也划定了粉丝群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能够从偶像身上汲取正能量来完善自己,可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一夜成名”让年轻人奢望不劳而获,误以为只要抓住机遇便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节目中成功的偶然性让他们忽视了自身努力的重要。在新型选秀节目中,伴随着偶像团体的逐渐养成,“孺子可教”是这些年轻偶像呈现出来的新的精神面貌,“偶像养成”的模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引导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反复强调唯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越努力才可能会在选秀的舞台上越幸运。就像节目中所选取的明星导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节目中出彩的表现也为节目增分不少。这些导师曾经也都是以练习生或组合形式出道的艺人,他们积极塑造的个人形象也在强调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看到榜样此刻的成功,再聆听他们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选手和观众一同感受着唯有甘愿付出,才可能走得更远的简单道理,通过深刻的讲述,节目的核心价值观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有效传递。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18年部校共建研究生培育项目。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克洛斯伯格.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受力[M].卢世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陈永国,汪民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石晓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5】[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责编/李德金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