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报业寒冬论"的广泛讨论及业界共识
中国报业在"报业寒冬论"的热议中步入2006年。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赞同报纸确实进入冬天,有的认为报纸根本没有"寒冬",有的提出将迎来"报纸的春天"。2006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报业集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报业集团老总纷纷对此发表见解。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建星认为"新兴媒体进入的是快速道,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技术化,技术的强大张力给报纸带来了巨大挑战"。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熊伟提出"要与网共舞,谋求共生共荣。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面前,应采取互动性方式去融合它、借鉴它、利用它"。也有一位报业集团社长指责"寒冬论"是"唱衰报纸",认为"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会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另一位报业集团社长认为"报业将在外部压力下迸发出内部整合和创新的激情,赢来真正稳定发展的春天。如果硬要说'寒冬',也不过是'倒春寒'"。
围绕"报业寒冬论"的讨论还公开出现在报刊上。《青年记者》2006年2月以"媒体之春"为题发表一组文章,有我的《不仅是都市报的冬天,也是整个报业的冬天》,也有《晶报》主任记者黎勇的《中国报业的春天刚刚开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范以锦的《我不赞成"报业寒冬论"》,还有《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的《报纸的艰难时刻?》。《中国报业》杂志2006年第四期发表罗建华的文章《三家论剑:中国报业发展态势--"拐点论""节点论""波动论"比较综述》。文章将我的观点称为"拐点论",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的观点称为"节点论",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的观点称为"波动论"。作者认为,这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三家论剑"对报业发展的态势具有不同的解读。
为了回答大家对"报业寒冬论"提出的质疑,这期间我发表了多篇博客文章,在传媒论坛进行了多次发言,还在杂志上发表《吴海民:报纸"衰退期"的再思考》等文章。《青年记者》发表的《吴海民:媒体变局问答录》长达两万字,重点谈了"冬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条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新媒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结构性再造迫在眉睫"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对"中国报业的春天刚刚开始"的观点,我做了以下回答:报业这一传统产业所遇到的生命周期问题相当严峻,绝对不容乐观。报纸的这个冬天,不是冬去春来的周而复始,而是循序渐进步入衰退。现在是必须正视产业衰退的时候了。互联网的发展恰恰给报业带来数字化转型的机会。
中国报业的2006年,有报纸冬天带来的寒意,也有向数字化奔涌的热流,有争论也有共识,有顿悟也有追寻。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吹响了向数字报业进军的号角,倡议成立"数字报业实验室",并郑重发出一份《北京宣言》。宣言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将报纸出版业推向历史性变革关头,报纸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数字报业,促进产业升级,是中国报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南方报业集团、天津报业集团、赛迪传媒集团等,在年会上表示了发展数字报业的信念。解放日报集团将2006年称为数字报业建设的元年,短短几个月就推出一系列数字化产品,又在这次会上宣布与新浪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社长尹明华的一段话意味深长:"可怕的是有人过于理性地相信,自己所熟悉、掌握的传播方式可以永远不变,抗拒任何变化,包括新技术带来的互联网革命。这种理想主义的表现有可能使我们丧失一次大发展的机遇。"
2006年11月中旬,数字报业战略与实践高层研讨会在北京香山举行。研讨会发表数字报业的八点共识,可谓中国报业的"香山宣言"。从"北京宣言"到"香山宣言"刚刚三个月,大家带来的已经不仅是思想上的共识,而且有许多新鲜经验。解放日报集团、天津报业集团、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宁波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介绍了数字报业实践的最新成果。
一场报业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它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业界的高度共识,二是各报迅速行动,三是政府部门大力倡导。这是思想观念上的急转弯,也是向数字化建设的急行军。这一年,南方都市报创办了奥一网,新闻晨报创办了嗨嗨网,北京青年报收购了千龙网,成都商报办起了聚合传媒,浙江日报办起了浙江在线,河南日报办起了网络电视,北京和广州一批报纸联合推出手机报。报纸的新媒体业务出现一个高潮,标志着报纸的数字化转型真正起步。如果说中国报业20世纪90年代告别"铅与火"是一次壮举,那么2006年开始的这场向数字报业的进军同样具有历史性意义。
《京华时报》在"报业寒冬"的表现和最终命运
《京华时报》在"报业寒冬"受到业界的特别关注。这不仅因为《京华时报》在都市报中的地位特殊,也由于我提出了"报业寒冬论"并公开阐述了《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的核心是:强势报纸在一个衰退的市场可以通过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实现逆势增长,为报纸数字化转型打下物质基础,实现品牌扩张,最终发展为以一个数字化媒体为旗舰的多媒体集团。《京华时报》为此修订了五年战略发展规划。原来的发展规划是2002年制定的,采取"三步走"发展步骤,分为主营业务、拓展型业务、未来新兴业务。2006年的修订对"三步走"做了调整:主营业务,即《京华时报》的自身发展要坚定不移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上绝对的"老大";拓展型业务,由原来的跨地域办报修改为大力发展多媒体;未来新兴业务,由组建报业集团修改为成立多媒体集团。按照这一战略选择,《京华时报》通过内容创新、经营创新和新媒体拓展,将逆势增长的势头一直保持到了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