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透明工厂”走进仲景宛西制药 探寻智能制造里的“古方新魂”

来源:人民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0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笔下寄托思念的茱萸,在千年后完成了一场从文化意象到现代中药的蜕变。11月18日,人民网“透明工厂”系列直播走进河南南阳仲景宛西制药,通过直播镜头,完整呈现了一粒山茱萸如何历经三十余道工序,最终成为六味地黄浓缩丸的现代旅程。

76152602-7692-4201-bdfa-a1ba349c5366.png

节目组在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药材基地现场直播中。
 
  探访始于河南西峡的伏牛山腹地。这里作为山茱萸的“道地产区”,独特的气候与土壤为药材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漫山遍野的茱萸林中,蕴藏着一套严苛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我们是国家首批通过GAP认证的药材基地。”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药材基地主任孙红磊介绍。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意味着从品种、田间管理到采收的全程标准化。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慧珍指出:“标准化是保证药材品质稳定可控的基础。”

4f9b1f60-30fa-4183-8cb8-a7d635946e49.png

节目组嘉宾在茱萸林采摘山茱萸。
 
  基地通过矮化修剪技术优化树势,既便于采摘又保障产量,同时采用绿色防控手段降低农药依赖。在采摘环节,“一捏一拉”的手法不仅要效率,更要保护来年产量的希望——枝头的花芽。
 
  在山下的药材收购站,药农们正踊跃交售今年的收成。这里完成了山茱萸从“农产品”到“药品原料”的关键转变。
 
  严格的等级划分保障着原料品质。孙红磊展示着不同等级的样品:“一等品颜色均匀、颗粒饱满,通过优质优价确保药农收益。”在后续的加工环节,滚筒式洗药机、去核机和低温烘干房组成的生产线,取代了传统人工。尤其关键的是烘干工艺——“温度控制在60-80摄氏度,历时8小时,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缝嵌入的质量追溯体系。每袋干果的二维码,记录了从种植、采收至加工的全流程信息。这套系统让药材“源头可控、过程可查、责任可究”,为消费者构建起坚实的信任屏障。

6033be57-aa80-42e4-9788-a75507814c6f.png

工作人员对采摘的新鲜山茱萸进行加工。
 
  在六味地黄丸生产车间,传统经方与现代智能制造实现了深度融合。
 
  生产制造部主任杨登伟介绍,投料区的山茱萸需经炮制变为“酒萸肉”,以增强药性。提取车间内,巨型煎煮罐精准控制着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温度、煎煮次数四项核心参数。药液通过管道进入浓缩设备,经过7-8小时的双效真空浓缩,形成比重精确的药膏。
 
  在自动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各项参数。制丸环节更是将精准发挥到极致——严格控制湿丸丸重1.67-1.68g/10丸,水分含量保持3%-6%,最后通过离心筛选剔除任何不合格品。整条自动化生产线不仅提升了效率,更确保了每一粒药丸的质量均一与稳定。

b8ef2297-4424-4d33-8610-39b8a999b896.png

药材加工成丸。
 
  探访的终点在医圣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程韬光站在张仲景石像前讲述:“西峡是张仲景采药著书之地,六味地黄丸由其‘肾气丸’化裁而来,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守正创新的智慧。”
 
  在山下的经方塔内,113例经典药方被永久珍藏。程韬光指出:“在传承中创新,适应时代健康需求,正是中医历久弥新的核心之道。”

b646a42b-fa1f-46ac-a668-a791fa2bd202.png

医圣山张仲景像。
 
  从枝头的红果到符合GAP标准的道地药材,通过二维码实现全程溯源,最终在智能车间里制成丸径均一的药丸——这条清晰、严谨的现代化产业链,展现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梁慧珍认为:“‘道地药材’与‘智能制造’的结合,构成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双翼。”此次探访将“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可验证的环节,这份对源头的敬畏、对过程的严控、对文化的传承,或许正是中医药在当代社会构建信任、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基石。(曹淼 霍亚平)

111111.jpg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