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深圳市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艺发展与南山区微短剧创作研讨会”在深圳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文艺评论家、影视编剧、导演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南山区成为创作高地
随着《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的发布,微短剧市场的迅猛增长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中国内地全年电影票房总额。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到2027年更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形成与长视频、院线电影并列的三大主流视听内容支柱。截至2025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覆盖全年龄段,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重镇,在微短剧创作领域同样表现出色。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指出,南山区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灵活的资本运作及先进的科技支持,已成为全国微短剧创作的高地。南山区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国际化、产业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深陷温暖》、《回家》、《我是江湖大佬的女人》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优异成绩,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代表性作品引领潮流,题材创新层出不穷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近期涌现出的多部优秀微短剧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家里家外》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广泛好评,上线四天播放量即突破11亿,被誉为微短剧中的“细糠”。而《朝阳初升第一季》则延续了紫金陈作品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引发全网热议。此外,由南山区本土创作的《深陷温暖》和《回家》等作品,也凭借独特的题材和创新的叙事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认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山区在微短剧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科技创新元素。例如,AI技术、虚拟拍摄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更拓宽了创作边界。研讨会现场展示的《南山江门不了情》便是一部集历史穿越、科幻元素于一体的创新之作,通过现代智能武器与古代战场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微短剧在题材创新上的无限可能。
专家共话微短剧未来,强调内容与价值并重
在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围绕微短剧的内容创作、市场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评论家周思明指出,微短剧的火爆源于其丰富的情绪价值,但内容质量的把控同样重要。他强调,微短剧应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的提升,为观众带来积极向上的审美体验。
深圳大学文学院导师李云龙则从专业评论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微短剧的创作应坚持正向引导,注重规范发展。他提到,随着微短剧市场的不断扩大,行业乱象也逐渐显现,亟需加强监管和自律,确保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南山区微短剧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南山区将继续发挥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和基地建设,推动微短剧创作向精品化、国际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优秀微短剧作品的涌现,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
深圳市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是南山区文艺评论工作者自愿结合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致力于推动南山区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提高文艺评论水平,为南山区乃至全国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广告)
| 合作频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