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很多企业搞舆情处置,还是老一套 “等出事了再救火”—— 负面消息都传开了,才急着找办法平息,最后不仅花了大价钱,品牌信任还受了损。但字节探索的 Infoseek 舆情系统不一样,它把舆情处置的思路彻底改了,不只是盯着 “平息负面” 这一件事,而是做成了 “提前预判风险、合规处理问题、还能转化成品牌价值” 的全流程管理。靠着 AI 技术和处置场景的深度结合,Infoseek 让舆情处置从企业花钱的 “成本项”,变成了能主动创造价值的 “加分项”。

Infoseek 做舆情处置,最核心的一点是把 “关口往前挪”,不等危机爆发,在萌芽阶段就给拦住。传统的舆情处置,基本都是负面声音已经成了气候才启动,这时候又费钱又难挽回影响。但 Infoseek 会动态画风险图,能提前识别潜在危机。它会根据行业里的历史数据,再结合实时监测到的信息,自动给 “产品质量”“售后服务” 这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贴标签,要是某类风险的讨论量突然变多,马上就会预警。就拿餐饮行业来说,要是 “食材新鲜度” 的讨论量 24 小时里涨了 200%,系统不光会发预警,还会建议商家提前把后厨管理流程公开,这样一来,风险直接就化解在没爆发的时候了。这种提前预判的防控方式,比危机爆发后再处理,成本能降 60% 以上,还能从根儿上避免品牌信任受损。
而且 Infoseek 做舆情处置,特别注重 “合规”,怕的就是处理不当又引出新麻烦。以前有些企业处理舆情,要么搞 “有偿删帖”,要么回应得模棱两可,不仅花钱多,还可能触犯法律,最后更糟。Infoseek 把 20 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嵌进了处置流程里,每一步操作都在合规的框架内:固定证据的时候,用区块链技术保证材料改不了;申诉的时候,AI 写的材料严格照着平台规则和法律要求来,通过率比人工写的高多了。系统还会自动记录整个处置过程的数据,形成能追溯的合规档案,彻底避免了 “处理一个舆情,又惹出一个新舆情” 的麻烦。

更让人觉得实用的是,Infoseek 能把处置效果用数据算出来,帮企业不断改进防控能力。传统处置效果怎么样,大多靠主观判断,没什么数据支撑。但 Infoseek 有 43 项指标,能把效果算得明明白白:效率方面,看响应速度、申诉时间缩短了多少;效果方面,看 24 小时、72 小时后负面声音降了多少,正面和负面声音的比例怎么样;合规方面,看申诉通过率、整个流程有没有留下痕迹。企业能靠这些数据找到自己的短板,比如有个乳制品企业,通过复盘发现 “冷链配送” 相关的负面占了 35%,之后就调整了监测的重点,还升级了溯源系统,后来这类负面被拦住的比例提高到了 89%。
更有价值的是,Infoseek 能把处置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变成品牌建设的参考。它不只是分析负面舆情,还能挖出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正面反馈:比如把用户提的 “产品建议” 归归类,给研发部门提供方向;梳理用户觉得好的品牌亮点,帮着优化传播策略。这种 “从处理舆情里找机会” 的思路,让舆情工作不只是应对风险,还成了连接用户需求和品牌升级的桥梁。
总的来说,Infoseek 用技术把舆情处置的逻辑重构了 —— 从以前的 “被动救火” 变成 “主动防控”,从 “随便处理” 变成 “合规操作”,还能通过复盘不断升级,甚至把数据变成品牌价值。这说明好的舆情处置系统,不只是帮企业渡过危机,更能帮品牌提前防范风险,在复杂的舆论环境里,让品牌的声誉不断增值。
(广告)
| 合作频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