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的加速,2022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适应对体系化和全局化的需求,从顶层设计层面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为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2022年媒体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技术深化、反向融合、主流表达、产业合作等特征,从内容创作、传播形态、盈利方式、组织架构等多方面呈现出智媒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用户媒介使用惯习的改变、舆论生态的复杂多样以及社会综合治理需求,媒体融合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实现“四全媒体”目标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在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香港回归25周年等重大事件的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融合报道优势,展现出媒体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整体布局:媒体深度融合
发展的新目标
2022年,随着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愈发清晰。中央对媒体融合指出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即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及四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持续强化。
(一)顶层设计:锚定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局性规划始终贯穿在党和国家的整体工作统筹中。以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发轫,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媒体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过程,如何在机制体制创新、内容报道提升、技术赋能传播等方面不断出新出彩面临重要机遇和不小的挑战。
2022年我国完善了四级媒体融合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处于“腰部”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有了具体实施方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于2022年4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完成挂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地市级媒体融合建设,补齐媒体融合一体化规划的中间地带建设,使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
(二)建设现状:四级融媒体中心的协同推进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多重变革,2022年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站在重要历史坐标之下,全方位提升媒体“四力”,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具体而言,我国中央省市级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积极拓展媒体业务与技术边界,扎实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地市级媒体作为2022年媒体深度融合建设的重点对象,旨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配合国家政策设立多处试点单位,加快推进融合步伐。自《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以来,已有江西、甘肃、湖北、内蒙古等多省区挂牌地市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媒体融合建设中承上启下的第三级,地市级媒体去区域化优势明显,连通多维信息,可以形成覆盖广、内容全、综合治理能力强的全媒体平台。区县级融媒体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拓展下沉市场,增强媒体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质增效。据2022年8月18日由中宣部召开的“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消息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一些优秀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以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搭建起信息枢纽和治理平台,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如福建尤溪模式、浙江安吉模式、江西分宜模式等。
创新发展:媒体深度融合的
内驱动力与机制转型
(一)技术搭桥:打造特色媒介产品矩阵
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流程、新闻理念范式等都会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助力。2022年我国主流媒体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赋能内容传播,以各具特色的新技术适应不同传播需求,增强技术的实用性,从“技术”加“媒体”转变为“技术”融于“媒体”,并打造出更具轻量化、智慧化的新媒体产品。以党的二十大报道中的融合新闻作品为例,人民日报制作的《看!这就是2035年的中国》等系列新媒体报道,使发展数据可视可感;新华社发布的《一图速览二十大报告》《“数”读二十大报告》《聚焦二十大报告,这些提法引人关注》等作品,将党的二十大丰富内容浓缩,形成可叠加式传播的轻量化媒介产品,提升了视觉辅助信息,优化了用户体验。同样是海报形式,总台央视新闻原创有声海报《声声入心!二十大报告有声海报来了》将智慧化传播与轻量化模式结合,用户可通过点击海报的方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现场报告原声,给予用户沉浸式、多样化的阅读感受。此外,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创作的《新千里江山图》利用了三维模型和场景CG(电脑动画图像)技术;新华社的《你好,二十大!跟着连线看中国》节目利用了5G传输、8K/4K采集与呈现;央视网与抖音联合推出的《种花家这十年一路生花》使用了AI换脸与互动游戏模式。[1]多样态的新技术产品赋能内容传播矩阵,深刻贴近用户需求,实现多维联动的传播效果。
(二)反向融合:媒体融合新范式
“反向融合”指的是互联网平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主动融合,以其先进技术、平台资源、资金人才等优势不断拓宽媒体融合维度,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形成具备融合特征的平台产业链。2022年反向融合现象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范式,在平台、内容、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持续展演其行为逻辑,使互联网商业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协同共生、竞争合作的新传播生态。[2]而主流媒体也借助反向融合契机,与商业媒体达成内容协作、产业链接,深刻建立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自身内容传播效力,扩大媒体融合范围。以多平台协作的方式为新闻内容传播赋能,增强可读性和传播力。当然,在这一融合过程中需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新闻舆论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平台优势开拓更宽广的媒体融合发展新空间,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三)主流站位:媒介事件中的融合表达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宣传主流价值观、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是融媒体传播的重要责任,尤其在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融合报道需明确自身定位,坚守新闻舆论导向,增强融媒体内容的正面影响力。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事件中,媒体创新表达方式,营造正面舆论环境,将大型媒介事件形塑为对内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的良好机会。以北京冬奥会期间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为例,其采用层层递进的内容传播方式,将多维主体纳入交流互动空间。[3]相关作品还转换话语表达,使用多语境助推用户体验优化升级,打造全场景覆盖式的内容产业链。[4]同时,以融合报道的方式,将主流思想注入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发挥多传播场内容合力,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四)产业革新:持续推进成功经验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我国媒体融合进一步拓展产业融合边界,并通过主流媒体牵头、政府部门出策,形成优质经验,以解决方案、经验范式等形式交流推广,形成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福建省尤溪县融媒体中心通过转变思维、技术创新等方式,形成了以“机制创活、技术创新、内容创优、产业创效”为主要内容的“四创四融”模式。浙江省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持续激活“媒体+N”产业活力,将政务服务商务与媒体融合紧密相连,以多维度产业融合反哺媒介传播影响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吉模式”。尤其是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拓展产业发展边界,推出“安吉优品汇”等本地优质产品集群,近几年来其经营收入持续逆势增长,2021年营收4.02亿元,2022年营收超过5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融合趋势:媒体深度融合的
未来走向与边界拓展
(一)宏观框架:体系化建构的全局性需求
不管技术如何迭代,形式如何创新,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需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夯实新闻舆论传播主流导向,以理论指导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媒体融合应不断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探索打造适用于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的应用模式和理论范式,在未来涌现出的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之下,建构新型融合框架,形成多样态传播机制,助力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5]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加强两个重点,其一是体系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下一阶段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应紧紧围绕体系化建设进行,比如将以地缘纽带为链接的区域媒体进行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媒体融合的体系化建设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其二是公共性要求。媒体融合发展至今,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传播这一单一功能中,进而成为社会综合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的桥梁纽带,未来需进一步将融媒体中心建设成集新闻资讯、群众问政、基层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二)中观延伸: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多维拓展
智媒时代,用户的信息接收与传播惯习发生转变,为适应传播环境新样态,媒体融合应向多种形态的边界延展。首先是平台化趋势。未来,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内容呈现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因此,要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平台,将数字化技术打造成媒体中心发展的有力抓手。与商业化平台合作的同时,需厘清资本关系,坚守新闻舆论导向,加强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互动性,提高满意度。同时,要进一步把握对新型传播技术的运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对新闻内容制作、场景构建、信息分发等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内容可读性,提升媒体内容制作和传播的智能化水平。其次是媒介化现象已成趋势。所谓“媒介化”主要是指以信息为表征的所有物体都能够成为媒介,即将媒介的信息承载及传递功能泛化。“具身传播”作为2022年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门,也进一步凸显未来媒体融合传播形态的边界拓宽与意义重建趋势。2022年作为元宇宙强劲发展之年,其内涵的新型多维信息传播优势将消解媒体信息传播的既有格局,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方面,元宇宙概念的火热需要主流媒体进行价值观导向和规则引领;另一方面,元宇宙是主流媒体需抢占的重要舆论传播阵地,应立足目前互联网技术优势,在已搭建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基础上,实现“云传播”到“元传播”的进阶。
(三)微观操演:主流媒体发展的融合对策
未来,媒体融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主流媒体需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顺应智媒时代趋势,找到符合自身融媒体发展的对策办法。一方面,视频化作为近年发展热门,适配用户的阅读习惯,也是未来融媒体产品的主要呈现方式。目前主流媒体已充分利用短视频进行传播,但媒体间制作水平差距较大,加之审核标准不严谨、新闻核查困难等问题,出现内容同质化、模板化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短视频新闻的优势。未来应向精品化、系列化方向持续迈进,制作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各具特色的视频新闻作品,同时在版权规制、内容审查方面持续发力,减少因报道不严谨而造成的舆论问题。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应继续推进“媒体+N”模式,增加跨界合作机会,拓宽基层服务内容,形成特色化、产业化的媒体合作范式,增强媒体融合发展的产业动能。
(作者: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玥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曾祥敏、况一凡:《融媒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效果——中央媒体二十大报道中的融合新闻作品研究》,《传媒》,2022(23):9-12。
[2]张彩霞、张涵:《互联网平台媒体的反向融合逻辑与新传播生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2):154-161。
[3]钟新、蒋贤成:《全球同心、多级对话、情感共鸣——北京2022冬奥会“云端”国际传播的基调、路径与愿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01):14-20。
[4]雷晓艳、胡建秋、程洁:《沉浸式传播:5G时代体育赛事传播新范式》,《当代传播》,2020(06):66-70。
[5]黄楚新、郭海威:《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媒体深度融合创新研究》,《中国编辑》,2022(09):31-37。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