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7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34亿,同比增长10%,互联网全球渗透率达到46%。新媒体深刻影响全球媒体生态格局,推动着全球传播新秩序的构建。
2017年12月,由中国倡导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15年第二届大会"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一脉相承。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连续三年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彰显出中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理念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成果共享,实现全球互联网开放、普惠、平等的决心。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媒体在加速中国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与影响解读
1.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传播秩序变革
2017年9月,联合国发布《2017年宽带状况》,着重强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普及率上日渐扩大的差距。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38个国家的公众调查报告数据,富裕或发达国家的网络新闻使用比例更高,凸显出一个全球的数字鸿沟。①中国倡导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国际网络发展不平衡、构建良好网络空间秩序的现实方案。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的延伸。自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例如,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和安理会决议、进入国际人权话语体系,表明其获得了广泛国际认同。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在推动新媒体发展、互联网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共识。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系网络空间安全和网络空间秩序。当前,网络犯罪扩散范围加大、速度加快,严重影响国际社会安全。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经社交网站等受到网络犯罪侵害的未成年人达1813人,这成为2008年该项统计开始以来的最高数值。③欧洲刑警组织指出,目前每天发生的勒索软件攻击事件多达4000起。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网络空间和平与安全,通过推进新型网络全球化,推动人类携手发展,确立人类美好未来发展道路。它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倡导满足人类长远发展诉求和利益,将网络发展与国家、人类发展紧密相连,具备全球视角和未来眼光。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科学判断,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许多共同挑战。网络发展缺乏国际共识会导致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困难,而民粹主义、零和思维、冷战思维等极端思想也无法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指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国际网络空间清朗。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包容互鉴,谋求开放创新,要求全球传播相互尊重,更具普惠性和均衡性。现有全球传播秩序存在垄断、不公、失衡的特点,国际话语格局不平衡。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占据信息生产、传播和技术的制高点,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单向流动仅维护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强化了国家地区之间信息交流的不平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提倡均衡和普惠发展的价值观,主张更多国家拥有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权。它为消解全球传播中固有差别和垄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规则和方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它深刻认识到全球传播秩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旨在通过倡导新型全球信息传播方式为多国共同面临的信息传播难题和发展问题提供破解之道,促进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鉴。
2.互联网企业海外布局彰显中国网络发展理念与成就
互联网企业是我国网络发展的抓手,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中国国际传播力(2017)》报告数据,2017年,互联网等科技类企业在十强中所占比重继续保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其中华为、联想、腾讯继续位居三甲。⑤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引导下,中国互联网企业通过海外布局加速全球化发展,在海外建设中展现中国互联网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丰富的产品形态,在实践中讲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故事,中国科技发展的故事和中国崛起的故事,提升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地位和影响。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