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产品新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被广泛应用,大量的PC端用户分流到移动终端,PC时代的媒介产品正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产品新形态进行研究,并阐述其变化形式,希望对促进我国媒介产品的创新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媒介产品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形态不断涌现。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亿,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媒介产品的主要展示舞台。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媒介产品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产品新形态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在理念和价值观念上并无明显变化,但移动互联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使用简便性;二是传输即时性;三是定位精确性;四是数据移动性。这些优势是传统互联网无法比拟的。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下,多种媒介产品不断出现,增强了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优势。

  1.信息传播的便利性

  无线网络实现了信息的无线传输,也提升了互联网使用的便利性。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让信息移动传输成为可能,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比拟的。智能手机以其简单的操作,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信息终端的实时性

  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相连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获取信息的时效性。通过对这个特性的使用,移动终端用户可以享受到高效实时的网络服务。

  3.信息传播的融合性

  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不单指内容融合,还包括传播渠道融合。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将移动终端作为传播渠道,还能够借助移动客户端产品,如微博、QQ、微信等完成信息传播,部分产品还支持视频语音通话。

  4.信息传播的私密性

  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私密性十分重视,可以实现信息点对点传播,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对信息内容的保护更加到位。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产品新形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对内容及展示方式十分重视,传统媒体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相加,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交要素,扩大了受众面。媒介产品的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这些产品各具特点和优势,共同推动媒体传播事业的发展。

  1.新闻客户端

  移动新闻客户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产品形态变化的重要表现,新闻门户网站由固定的PC端,转移到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其使用率大幅增加。据统计数据,目前97%以上的网络用户,都会利用新闻客户端获取信息。有75%以上的网民表示,新闻客户端较为方便,喜欢使用新闻客户端收看新闻。

  站在内容来源的角度,可以将新闻客户端分为三种类型:(1)UGC,用户生产内容型。这种类型的新闻客户端对用户价值十分重视,且新闻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流量吸附力,鲜果联播就是这类新闻客户端的代表。(2)PGC,专业人士生产新闻内容。由于是专业人士作为信息的把关者,因此,这类新闻客户端所生产和提供的新闻具有较高的质量优势,如腾讯、网易等新闻客户端。(3)AAC,算法生产内容。基于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今日头条。经过多年发展,新闻客户端已经趋于完善,其中PCG客户端由于内容丰富,能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受到用户的欢迎。在当前时代,能够为用户提供内容过滤服务的新闻客户端,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从功能和版面看,上述三种类型的新闻客户端,呈现出融合的态势。例如,网易客户端就增加了讨论和我要上头条的功能。这是UGC和PGC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功能的增加,激发了用户的互动兴趣,有利于调动用户参与新闻讨论的积极性。腾讯新闻客户端通过增加问答功能,让用户在浏览新闻的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UGC生产新闻内容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用户的黏性也随之增强。目前,各大新闻客户端的功能和版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版面布置和设计更加合理,并增设了许多个性化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根据用户的喜好,为用户推荐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移动短视频

  移动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媒介产品。移动短视频就如同一个集成体,能够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通过移动终端,用户可以进行视频拍摄,并可以上传到新闻客户端或社交软件上。这种短视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时效性,拍摄成本也十分低廉。

  目前,这种移动短视频成为网络平台发展的方向,如腾讯微拍、新浪秒拍等。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记者应用短视频进行报道,产生了大量的视频新闻。短视频也成为现阶段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移动短视频打破了文字和图片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固定方式,具有更强的动态性、感染力和还原力,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了互联网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3.移动音频

  移动属性是广播的特有属性,而广播的移动性、伴随性和即时性特点与移动互联网完美契合,二者具有非常强的结合性。尤其是动态移动场景的出现和应用,有利于增强用户体验,因此,移动音频也被认为是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程度最高的媒体。

  在过去,音频产品介于文字和视频之间,地位十分尴尬。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音频产品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音频APP产品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推送服务的音频APP,如豆瓣、考拉FM;还有一部分属于传统的音频电台,集上传和点播于一体的媒介模式,如喜马拉雅电台、荔枝FM等。

  与传统广播相比,移动音频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在分类方式上也打破了常规,群落和兴趣成为分类依据,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广播内容。移动音频电台具有多种优势,将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台用户的特征彰显得淋漓尽致,用户黏性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媒介产品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当“听新闻”取代“看新闻”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之后,移动音频的发展无法阻挡。

  4.物联网移动终端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其概念覆盖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容是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联网可以让所有物体都能在交流和联系过程中产生内容。在物联网传播中,信息就如同物体的物理属性,具有固有性、弥散性和非集中性的特点,只要在各类物体上安装与无线网络相连接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即可赋予物体生产内容的能力,颠覆了人们对媒介性质的认知,最终得到“物体就是媒介”这一概念。

  目前,国内外媒体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介产品十分重视,并研发出多种类型的媒介产品。美国纽约时报基于物联网技术创建了镜子平台,该平台可以在用户做运动的过程中,对用户所需的健康数据、新闻资讯和天气信息进行展示,还能够为用户提供网络购物、视频播放、信息记录等一系列服务,成为信息传播的全新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具备摄像、拍照、定位等功能,就如同人体的器官,设计人员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对其功能进行优化和完善。移动设备的携带和使用十分便捷,将人们从比较固定的场所中解放出来。用户不需要主动查找信息,反而是信息会根据习惯、环境和兴趣主动找到用户。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促进了媒介产品形态创新和发展,新闻客户端、移动短视频、移动音频和物联网终端,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而形成的新型媒介产品。对这些媒介产品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为媒体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作者单位:岳阳日报社)

  参考文献

  [1]胡丽.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依存的新表现及应对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8(09).

  [2]王士宇,方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事件”:俄罗斯世界杯报道观察[J].新闻与写作,2018(08).

  [3]汪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产品新形态[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1).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1月(上)P46-47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