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报纸国庆报道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以2024年国庆专题报道为例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王超然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2-20    
  摘要: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舆论引导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庆报道则为经济类报纸展现国家经济成就、传递发展信心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学术研究并分析实际报道案例,深入探讨经济类报纸做好国庆报道的创新策略,涵盖主题立意、内容挖掘、形式创新以及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旨在为经济类报纸在国庆报道中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提升报道质量与影响力,更好地发挥经济传播与舆论引导作用。
 
  “重大主题宣传、重大活动宣传是新闻媒体为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作部署所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新闻宣传。”国庆作为国家的重大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经济类报纸在国庆报道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报道不仅能够反映国家经济建设成果,还可为民众提供经济形势解读、消费引导及投资参考等信息。如何在国庆期间进行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报道,成为经济类报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主题立意:做时代的“记录者”与“解读者”,紧扣经济与国庆的紧密联系
 
  1.做时代的“记录者”,彰显时代精神与趋势
 
  经济类报纸应聚焦经济领域最新动态,将国庆报道主题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层面紧密结合。以2024年国庆报道为例,在经济类报纸开展国庆报道策划时,依据新华社7月18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经济类报纸可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例如,《经济日报》在2024年国庆报道中,开设了“重大工程巡礼”系列专题,通过展示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项目成果,彰显了其时代经济精神,体现了经济类报纸对国家经济战略的敏锐把握,这也是经济类报纸在国庆报道中区别于其他类型报纸的重要体现。
 
  2.做时代的“解读者”,做到言之有政策,政策有解读
 
  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在主题报道前面冠以“重大”二字,不仅仅在于主题的重大,更在于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形势宣传还是成就宣传,无论是典型宣传还是主题宣传,都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摈弃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徐舒,王琨.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为例[J].今传媒,2024,32(10):35-38.]经济类报纸要想做好国庆重大主题报道,就要求从深度和广度上详细解读国庆前后出台的经济政策,分析政策目标、实施路径及对不同主体影响,如在货币政策方面,解读利率、货币供应量调整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影响;产业政策方面,探讨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效果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王恩博.优化经济报道议程设置,让中国叙事高效抵达受众[J].新闻战线,2024,(12):12-15.]
 
  以2024年国庆报道为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9月25日上午举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新闻发布会后,《每日经济新闻》于9月26日刊发《我国主要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潜力》报道,从政策制定背景和目标出发,详尽描述实施过程,并紧密联系市场实际,列举汽车和家电领域销售数据变化及消费者对补贴优惠的反应。这不仅体现了经济类报纸对政策解读的专业性,更满足了其读者对经济政策深度理解的需求,使国庆报道与经济类报纸的核心业务紧密相连。
 
  二、内容挖掘:宏观与微观兼顾,高度与温度并存,凸显经济类报纸的特色
 
  1.经济报道既有宏观经济视角,又有区域经济特色
 
  国庆是提振民众经济信心的关键时期,在报道国庆期间经济状况时,经济类报纸应重视对产业宏观层面的梳理,从宏观视角审视国庆期间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技术革新等维度。同时,应关注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与成就,聚焦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在国庆期间的实践成果,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在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进展,并分析其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影响。[胡正涛.从“四感”看重大主题报道的优化提升路径[J].中国地市报人,2023,(04):94-95.DOI:10.16763/j.cnki.1007-4643.2023.04.038.]
 
  以《经济日报》为例,在2024年国庆专题报道期间,推出了“重大工程巡礼”专题,既展现宏观经济建设成就,又聚焦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和成就,通过具体案例,如某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某企业技术突破等,使读者感受政策落实成效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此外,报道还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对民生的积极影响,如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将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为经济类报纸读者提供全面且有深度的经济信息,这正是经济类报纸在国庆报道内容上的独特之处。
 
  2.经济叙事既有“高精尖”,又有“烟火气”
 
  《金融时报》前主编安德鲁·高尔斯指出:“财经报道的核心在于内容是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否具有实用性。”学者陈力丹亦提出,公众的经济观点往往源自日常生活,“将事实融入广为人知的模式,即要求以普通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对于经济新闻尤为重要。”[昌道励.把握三组关系讲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故事——以南方日报“时光经济”系列报道为例[J].南方传媒研究,2023,(02):55-59.]
 
  经济类报纸在进行国庆报道策划时需注重内容挖掘,以适应自身受众需求,要讲究“高精尖”的文笔以及“高精尖”的选题,但也要避免单一的“国家叙事”或“专家叙事”模式。
 
  经济类报纸需平衡“高精尖”分析与个体故事的叙述,强调“个体叙事”,增强经济报道共鸣。一个好故事胜过一大堆道理,对于经济报道来说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事半功倍”“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打动人、说服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昌道励.把握三组关系讲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故事——以南方日报“时光经济”系列报道为例[J].南方传媒研究,2023,(02):55-59.]因此,经济类报纸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以小见大,揭示背后复杂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从而增强报道吸引力和传播力。
 
  以《经济日报》2024年国庆期间报道为例,该报在策划“高精尖”专题“数说中国”的同时,亦未忽略对“烟火气”内容的报道,推出了“文化老区行”专题,展示经济与文化的互补性成果。“数说中国”专注经济领域的量化指标,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解读了中国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等方面成就。另一方面,“文化老区行”深入探讨了文化层面的内涵,探访革命老区,探究其独特的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两者结合,既满足经济类报纸对专业经济分析的要求,又通过个体故事讲述增强报道共鸣,搭建报纸“高度”与“温度”的桥梁,这是经济类报纸在国庆报道内容挖掘上适应自身受众需求的体现。
 
  三、形式创新:技术赋能报道,央地媒体互补,基于经济类报纸优势的创新实践
 
  1.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凸显经济数据价值
 
  国庆作为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关键节点,使读者能够迅速捕捉到关键经济信息是经济类报道任务的重中之重。数据因其抽象晦涩的形式,增大了用户的阅读难度,从而削弱了传播效果。而数据新闻通过可视化手段可降低用户理解难度,例如,制作经济增长趋势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增长态势,是稳步上升、波动变化还是遭遇瓶颈,读者一眼便能洞察。产业分布地图则能生动地呈现各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哪些地区是特定产业的集聚地,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差异一目了然。这种可视化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避免迷失于冗长数据表格和文字描述中。
 
  以《经济日报》2024年国庆专题报道为例,其“数说中国”专题在数据新闻制作方面成效显著,如“679亿元到126万亿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25亿元到9014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49.7元到39218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等报道,从标题即可明晰意义。有助于经济类报纸读者快速捕捉关键经济信息,发挥经济类报纸在数据处理和经济分析方面的优势,这是经济类报纸国庆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2.发挥“央媒”牵头、地方响应的互补优势
 
  在国庆报道中,央媒与地方媒体可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共同呈现全面、丰富、深入的报道。央媒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从宏观视角展示国家整体发展成就和重大政策举措。地方媒体则可以抓住“央媒”报道的“热度”,再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当地的人物故事,如地方的劳动模范、创业者等,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就。
 
  以《经济日报》2024年国庆专题报道中的“数说中国”专题为例,9月12日,《经济日报》发布了“从2264亿斤到13908亿斤——农业发展硕果累累”的新闻报道,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巨变,并肯定了农业发展的意义,农业发展将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的“压舱石”。针对此农业成就报道,“致力于沟通城乡经济,传播商业文明”的《西南商报》便可“借势”推出西南农业发展报道,报道视角不必具有全国性,但是报道视角一定要新,选好新时期的典型,讲好地方经济故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要以此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可选取“新农人”为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故事,也可选取新时代农业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的故事等。
 
  这种央地媒体合作模式,可丰富国庆报道内容,体现经济类报纸在全国经济格局下对地方经济特色的关注,为经济类报纸读者提供多层次经济信息,增强国庆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
 
  四、传播渠道拓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适应经济类报纸发展需求的多元传播
 
  1.优化报纸版面和内容编排,破除“电子报”壁垒
 
  报纸版面要突出国庆报道主题,运用醒目标题、精美图片与合理排版吸引读者,如《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西南商报》等经济类报纸,均为“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设计了红底黄字图片,使读者看上去更加醒目,吸引了读者注意力。内容编排也可以设置专题、深度分析、案例解读等板块,方便读者及时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经济日报》在2024年9月9日——10月8日的“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栏目中包含“数说中国”“老区行”“文化中国行”“重大工程巡礼”四大板块,同时转载新华社社论,全面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另外,随着媒体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经济类报纸可运用新媒体优势进行内容迁移,克服自身版面有限的难题。以《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国庆专题报道中的“奋力谱写‘五篇大文章’迈向金融强国新征程”系列报道为例,此系列共计推出6篇报道,但仅在9月30日的数字报上呈现了一篇总述报道,其余五篇报道均呈现在APP端,有效克服了自身版面有限的问题。这不仅提升了国庆报道的传播效果,也体现了经济类报纸在新媒体时代对自身传播渠道的优化整合,满足了读者在不同场景下获取经济信息的需求。
 
  2.跨平台合作与互动,提升经济报道影响力
 
  重大主题报道需要不同媒体平台参与,经济类报纸可与其他类型媒体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一财经》在视听栏目里推出了《市场零距离》节目,在重大主题报道时,它可与自身视听栏目合作,扩大传播范围。
 
  借鉴建党100周年报道经验,《人民日报》、《求是》、《南方日报》和新华社刊发了一系列重要评论文章,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规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险、创造辉煌成就的“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同时,人民网、新华社开辟了重大主题报道专栏,并在门户网站开启了相关话题讨论,选取网友的精彩留言进行置顶。还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宣传,放大主流舆论声音,拓宽重大主题报道视野。
 
  国庆报道可借鉴此类做法,这有助于经济类报纸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国庆报道,尤其是经济类报纸的目标受众,提高国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国庆期间是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和社会发展风貌的重要窗口,经济类报纸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国庆报道。在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尤为重要,经济类报纸更要把主题立意放在首位,通过深入挖掘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全面展示国家经济成就,为民众提供多元价值,引导经济舆论,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与经济发展信心,让新闻看得见、摸得着,更加真切、具体、可感,讲好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故事,切实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报道,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精神弘扬。

  (作者:王超然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新闻学(数字传播实验班)
 
  参考文献:
 
  [1]徐舒,王琨.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为例[J].今传媒,2024,32(10):35-38.
 
  [2]王恩博.优化经济报道议程设置,让中国叙事高效抵达受众[J].新闻战线,2024,(12):12-15.
 
  [3]胡正涛.从“四感”看重大主题报道的优化提升路径[J].中国地市报人,2023,(04):94-95.DOI:10.16763/j.cnki.1007-4643.2023.04.038.
 
  [4]昌道励.把握三组关系讲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故事——以南方日报“时光经济”系列报道为例[J].南方传媒研究,2023,(02):55-59.
 
  [5]周琳.立足地方实际,找准经济报道突破口[J].中国记者,2023,(06):24-26.
 
  [6]张耀伟.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策略[J].中国报业,2024,(07):66-67.DOI:10.13854/j.cnki.cni.2024.07.103.
 
  [7]李灿晖.地方媒体做好经济报道的探讨[J].中国地市报人,2024,(07):117-118.DOI:10.16763/j.cnki.1007-4643.2024.07.050.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上一篇:技术革新对媒体生态的重塑与赋能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