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对媒体生态的重塑与赋能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林存水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1-25    
  十年来,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推动以及主流媒体自身积极探索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深化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革新、模式创新、政策引导、理论深化和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生态的持续变化,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继续走“深”向“实”,逐步由“技术支撑”演变为“全面驱动”,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与服务全面升级、以及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强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点涉及思想理念、技术支撑、内容生产、渠道拓展、管理机制以及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技术创新与这些关键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完整体系。
 
  方正电子深耕媒体行业38年,是传媒科技的创新引领者、是媒体转型的亲身经历者、更是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推动者。通过多年来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应用,为媒体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尤其在底层技术架构等应用研究方面,为支撑媒体业务的高度灵活性、安全性和灵活扩展性,以AI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容器云平台、多租户服务、资源部署和管理为核心,积极探索媒体核心业务的微服务化、组件化、敏捷开发和部署,为媒体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技术”, 赋予媒体更充沛的业务规划空间。
 
  近年来,方正电子“数智媒体”解决方案也在行业变迁中不断更新、持续迭代,并逐步形成以“云雀融媒体”为核心,基于新架构、新技术、新应用、新体验、新场景,打造覆盖媒体融合全场景需求的新一代智媒平台,主要面向媒体深度融合需求、统一融合平台建设、智能媒资建设、报台融合等场景;逐步形成以“魔方智能”为核心,基于方正多年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积累,以方正魔方媒体行业大模型为基础,通过更多AI原生应用和魔方AIGC工具为行业赋能,主要面向媒体智能化应用建设、AI/大模型AIGC等应用场景。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方正“数智媒体”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媒体需求,封装出更加贴合用户需求场景的产品方案,如报业融媒体解决方案、报台融合解决方案、行业融媒解决方案、高校融媒解决方案、政企融媒体中心解决方案等。以智提质,创造媒体新价值,拥抱技术变革。
 
  “技术革新对媒体生态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塑融媒体生产:内容制作全面“智能化”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内容生产制作全面“智能化”是当今数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标题、智能摘要、智能排版、依文配图、智能标签、智能审核、智能设计、智能剪辑、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多模块检索等智能能力在媒体工作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将优质AI工具,与媒体业务场景相结合,大幅度提升媒体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AI+全场景智能服务。如方正电子承建的羊城晚报智能媒资项目,利用AI盘活版权数据,打造赋能媒体业务的生产型智能媒资,重点在“统一存储、集中管理、智能查找、智能应用、智能审核”等场景上充分释放“智”能力,从数据资源接入识别到加工处理,再到资源开发应用,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
 
  在大模型AIGC方面,方正电子推出魔方媒体大模型,基于“模型融合、数据积累、安全可控、智能应用、场景定制”等优势,坚持“从应用而生,与用户共创”,打造最懂媒体行业的大模型。依靠多年以来新闻媒体行业的数据积累,结合媒体专业内容的分析训练,形成了大规模、高质量的体数据底座,并已完成境内互联网信息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媒体本地私有化媒资数据,以及多家通用大模型原子能力,赋能上层的应用工具,从而能专注服务媒体行业。基于对媒体行业的深入挖掘与用户需求的充分了解,将AIGC能力和编辑、记者的日常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涵盖AI辅助创作、智能应答与检索、多模态内容生成、内容风控等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出了百余项场景化创新服务,赋能内容创作者快速完成内容创意、制作及加工的全流程,推动传媒产业在“素材获取一数据处理一内容创作”方面的变革式发展。
 
  在前沿技术的加持下,未来媒体内容制作也将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和个性化。
 
  二、重塑全媒体传播:从“相加”到“深融”
 
  媒体融合经历了从“相加”到“相融”,当前正在从“相融”走向“深融”的新阶段。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技术创新的不断迭代,媒体正在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贯穿实现“内容汇聚、指挥策划、融合编审、全媒发布、运营分析、考核管理”的全流程一体化,重点打通电视、广播、报纸、期刊、App客户端、网站、第三方社交媒体等全链条发布渠道,实现从单一媒介到多媒介全媒体传播。
 
  方正电子承建的中国青年报视频智能生产分发管理系统,是继“融媒小厨”“融媒云厨”融媒体平台建设后,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和互联网技术飞速提升背景下音视频产业发展趋势、AI智能技术应用,为进一步加强音视频内容制作分发能力,而建设的“中青视频智能生产分发管理系统”。旨在提升音视频内容的制作数量、质量和效率,将融媒体生产在“视频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可视化”重塑,打造新型传播平台。系统围绕音视频生产分发业务,以数字资源服务和AI智能服务为驱动,通过音视频资源管理、融媒采编、AI共享能力建设支撑全媒体、全渠道的视音频、图片、文字存储、生产、编审和发布的融媒采编生产流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青年报、中青报客户端、中青网以及第三方平台全媒体融合业务和融媒体绩效考核管理。
 
  方正电子承建的普洱市融媒体一体化平台,依托方正电子的新一代“方正云雀融媒体平台”,实现了技术与内容的深度整合。该平台以其卓越的跨平台与组件化技术,促进了融媒体中心内部的高效协同,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通过业务流程重构与资源的全面整合,不仅实现了报社、广播、电视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还构建了统一的智能媒资中台,推动了内容与服务的多维度交互。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加速了普洱市融媒体中心的技术迭代,更以全新运营思维引领平台升级,坚持多屏互动与矩阵传播策略,确保内容与服务并重,开创了普洱乃至全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三、重塑新媒体运营:持续深化“新闻+服务”
 
  媒体平台化是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新媒体App作为媒体信息与服务的新载体、连接用户的新界面,正在逐步打造成为全方位的新闻发布、综合信息发布、便民服务等新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在App上获取地方/行业新闻,还能进行消费维权、医院挂号、预定车票等多种服务操作,为用户提供丰富、便捷且个性化的体验。
 
  方正电子近年来为400余家媒体提供了App客户端建设服务,并持续保持技术创新与迭代。当前,一方面加强App定制,实现视觉与体验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媒体App建设聚焦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符合国际传播需求、鸿蒙完美适配、自动化效率不断提高。在拉新促活、提升留存等方向,推出运营工具包,如互动机器人、养成类小游戏、活动中心、电商平台、知识竞赛等,通过运营工具的使用,帮助媒体App提升老用户留存,从而提升用户停留时长。
 
  “我的宜昌”App是宜昌最权威的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是方正电子承建的全国地市级新型主流平台标杆案例之一,是新媒体客户端“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践行者和探索者。“我的宜昌”App建有新闻、政务、服务、互动四个板块。“新闻板块”利用视频、图片、直播等多种媒体形式传播新闻资讯,实现了掌上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刷热点;“政务板块”聚合社保、医保、公积金服务等200多项政务服务场景;“服务板块”整合城市停车、公交乘车、找充电桩等180余项市民生活服务场景,可有效满足市民生活的高频刚需;“互动板块”实现市民报料、12345网上市民热线、市民网民意见调查和建议征集、电商直播、消费券发放等功能,为宜昌全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打通融合、互利共赢。
 
  “现代plus”App是方正电子近期承建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现代快报推出的新型“新闻+文化”新型智能客户端,极具特色的首页视觉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在用户服务方面,重点打造“快快帮”栏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搭建百姓与政府的沟通桥梁,积极助力社会治理,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在客户端运营方面,陆续策划推出热门演唱会门票、电影票蟹券、喜茶、冰淇淋、购书福利等多种热门活动,吸引新用户,提升用户粘性。
 
  未来,客户端将继续优化,坚持场景主流化与界面友好性,深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强化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化转型,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实现多领域的资源互通,重塑媒体价值,开拓共赢局面。
 
  “技术革新对媒体生态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赋能内容安全:筑牢“内容安全”防线
 
  面对复杂的互联网内容生态,潜在的内容风险防不胜防,传统的人工审核虽有严格的流程把控,但已不能及时应对瞬息万变、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内容,媒体行业亟需通过“AI智能化”的审核工具,覆盖文、图、视频、音频等多模态内容,从底层算法到审核模型,整体提升内容审核的速度、力度和准确度。
 
  方正电子于2019年推出方正智能审校系统,服务于出版社、报社、新媒体、期刊社、政府、企业、院校等5000余家机构,单日审稿数量数万篇、审校字数8亿余字。方正智能审校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内容智能结构化、版面识别等技术,依据行业标准及规范,快速对稿件内容、结构进行多维度校对,满足事前内容审校及事后内容巡检的多种应用场景。同时与方正大模型深度结合,依托其海量语料和深度学习能力,实现了对内容中复杂逻辑、深层次语义的精准理解,更精准地识别并纠正内容中的错误,包括敏感信息、字词符号、语法格式等各类问题。由专业运营团队实时维护权威词库及内容,辅助内容创作者及编辑提升内容质量及稿件处理效率,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赋能信创国产化:全面“国产化”新征程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是指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和应用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旨在减少对外部技术和产品的依赖,提升国家信息技术安全。近年来,在国家战略指导下,信息技术行业不断聚合创新资源、凝聚生态合力、加强供需对接、强化基础研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应用,生态链逐步形成,并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在此背景下,媒体行业信息技术也需要持续创新和升级,随着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核心组件生态逐步成熟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媒体技术领域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体应该加强应用自主创新技术、完善行业生态、把握发展机遇,保障媒体信息技术的安全自主可控,促进相关核心组件技术国产化替代,推动媒体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正电子积极响应国产化要求,推出方正“云雀融媒体”解决方案全架构国产化信创版,本着不是“简单替代”,而是系统性、体系性的“技术升级替代”理念,云雀融媒体平台进行全栈信创支持,基于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支持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国产中间件,涵盖融媒全线产品,搭建起一套可靠、安全、高效的国产化融媒体平台,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目前已实现平台化、多选型的完整布局,取得全体系技术认证,为媒体系统国产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赋能技术共建:“自主可控”技术合作新模式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技术的快速迭代不仅重塑了媒体生态,更推动了媒体行业的深刻变革。方正电子始终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与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字节等技术厂商、中科大洋、云视等行业技术厂商的技术共建,共同探索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的新路径,共同拓宽技术应用场景,为媒体行业带来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自主可控”的另一个含义,是媒体对技术的“自主可控”。媒体单位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和用户基础,技术公司则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媒体技术团队力量的逐渐增强,“联合开发、合作共建”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通过联合开发模式,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性。
 
  方正电子积极探索与媒体推进联合开发、技术输出、合作共建模式,与媒体共同打造用户自己的能力中心,如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甘肃云”、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上智慧云”、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福建App”、浙江传播大脑“天目蓝云”、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云”、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深融系统”、正义网“正义智媒”等项目,方正电子与媒体研发团队联合开发、合作共建。共享开发管理平台,基于CICD/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联合开发创新模式,自动构建、自动化测试、集成部署、运营管理配套工具进行协作分工,双方优势互补,共同研发技术平台及上层应用,提升快速响应与交付能力,拓展技术创新能力。
 
  在深入探讨技术革新如何重塑媒体生态的同时,我们已经见证了智能化内容制作、全媒体深度融合传播以及“新闻+服务”新媒体运营模式的兴起,这些变革不仅重新定义了媒体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更在无形中推动了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进一步挖掘技术革新对媒体生态的赋能作用,特别是看到在筑牢内容安全防线、推进信创国产化进程以及探索“自主可控”技术合作新模式方面的突出贡献。这一系列技术创新与科技赋能的实践,不仅为媒体行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其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通过深入分析这两个维度,我们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在推动媒体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的不可或缺性。
 
  展望未来,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数智技术也将广泛应用到媒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智媒变革下的创新内容、探索跨界融合、场景延伸与价值创造、做强国际传播等,推动媒体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未来,媒体需要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方正电子也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持续引领和创造用户价值,加速推动媒体行业数智化变革,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媒体产业,拥抱智媒变革,共谋融合发展。

  (作者:林存水 系方正电子融媒体产品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上一篇:人生万事须自为 跬步江山即寥廓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