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对“围猎”的警觉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韩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1-19    

  △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告诫全党: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再一次警示全党:腐蚀和防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围猎与甘于被围猎问题交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围猎”原本是狩猎中的一种用词,可以理解为四面合围而猎,又称打围、畋猎。将“围猎”用来形容领导干部腐败问题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用来描述一些领导干部被利益集团当作腐蚀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其拉拢,进而最终达到利益交换的目的。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系列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看,上至高级干部,下至基层干部,一旦“缴械投降”,便会成为利益集团获取非法利益的“中间人”,肆意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搞各种利益输送,从而最终使公权力异化为少数人或小团体牟利的“私权力”。与此同时,领导干部深深陷入利益集团早已设置好的“围猎圈”“安乐窝”,逐步走向人生的不归路。

  前些年的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中,汉东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当初可谓浑身充满着凛然正气和为民情怀,但却没过多久,不法利益集团就抓住了他贪色的致命弱点,精心挑选年轻女性进行针对性公关,最终击中高育良的“死穴”,使其倒在温柔的陷阱之中。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情节,许多源自现实生活。

  “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围与守,功与防,都是我们与人性弱点的较量。许多领导干部只看到围猎者手里香饵可餐,却没有看到搞权力寻租背后的磨刀霍霍。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是丢盔弃甲、缴械投降,让贪欲战胜自律?还是不忘初心、正道前行,秉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事实证明:领导干部最终是否堕为利益集团的“猎物”,关键在于其自身:理想信念动摇,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逸欲忘身。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一旦发生扭曲,非常容易被动机不纯的人“围猎”,而且,“围猎”的成功率极高,几乎百发百中!唯有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才不会被“围猎”,即使遭人“围猎”,也很难被拉下水。焦裕禄知道儿子“看白戏”,不仅严厉批评、补交票款,还带领县委一班人制订了《干部十不准》;杨善洲小女儿杨惠琴即将分娩,女婿用林场公车接岳母到宝山照料,杨善洲硬是交了376元的油费和过路费;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等,都是严把“总开关”的榜样。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别人就不敢冒犯;“不甘”被围猎,围猎者自然“不敢”围猎,也难以围猎成功。

  始终保持对“围猎”“腐蚀”的警觉,除了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坚守底线,把“软肋”转化为“铠甲”外,还要强化监督执纪、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古人云:“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致病之源。”“受病之处”正是权力,腐败的“致病之源”也是权力,“围猎”的“着力之点”更无一不是权力。被“围猎”的干部同“围猎”者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许多违纪违法的一把手之所以从“好干部”沦为“阶下囚”,有理想信念动摇、外部“围猎”的原因,更有日常管理监督不力的原因。抓住强化监督、防范和遏制权力腐蚀这个要害,是确保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取得彻底胜利的关键所在。此外,行贿者之所以胆大妄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过低。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防止只惩戒受贿者却让行贿者逍遥法外,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作者 韩宇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