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我在写《时光的足迹——唐进修新闻作品选》书评前,特地约请今年78岁的唐老面谈了一次,恳请他在写作上给予张灯指路!他说,出这本书的初衷,是给家人、朋友、同事、同行们看的,也想为大千世界留下些许有意义的东西。
《时光的足迹——唐进修新闻作品选》封面
通过这次面谈和拜读他的新著,我了解了其人其事,知道他是农家子弟,是吃苦耐劳精神促使他在艰苦困难时期完成了学业,成就了他当记者的毕生追求——以文立人以文服人。他除了为《人民日报》及其他报刊、网站写了300多篇文章外,还与孟宪谟合著了《世界节日纪念日词典》《国际荣誉奖、奖金奖学金》,参与编写了3本书。他在人民日报之所以能够立足35年,直至2000年退休仍能发挥余热,奉献精神财富,做到笔耕不断,关键就在于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广征博引,善于举一反三,善于笔下生辉,言之有物,闻之有理。
唐老1959年毕业于河南省重点高中——开封第一高中,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他懂俄语和英语,因此,他适合在人民日报国际部当编辑记者。白天,他20多年如一日,当翻译,查找资料,编写各种文章,多次获奖,受到好评;晚上,他连续上夜班10多年,编辑稿件,画版拼版,样样干得有板有眼;业余时间,他钻图书馆,研读“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准备著书立说。“灯下老夫子”写了许多脍炙人口、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的新闻综述,新闻分析、国际随笔之类的文章。有的文采飞扬,有的气势恢宏,有的刚劲有力……总之,写这类文章是他的长项。尤其是针砭时弊的文章,他能够做到以小见大,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让人铭心难忘。像《亿万幼小生命的呼声》《环保警钟须长鸣》《何日人人能安居》《月宫的魅力》《情杀?谋杀?普希金死因新探》等都值得慢慢品味。
这次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内容涵盖言论、通讯、人物报道、游记、养生之道等十一个部分。原来在样书里收录了130篇文章,其中有一半属国际新闻分析和述评,文章涵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外交、国际军事等诸多方面。由于受出版篇幅所限,正式出版时只收录了80篇文章,被删掉50篇。删去的作品恰恰是作者以别样的方式记录历史、分析历史、评论历史的力作,唐老觉得删掉很可惜。针对这种情况,我劝唐老赶快丢掉遗憾,把这些涉及国际风云变幻的作品好好保存起来,待下次再出版新书时一并收入其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他表示赞同。
常言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唐老的新闻生涯中,最出彩、最值得骄傲、最值得书写的莫过于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从事重大采访报道。一般来说,一名记者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的采访活动,在政治上是靠得住的,在工作上是一流的,是人民日报乃至党中央信得过的,他一定能够独立完成人民日报乃至党中央交给的重大新闻采访任务。唐进修作为江泽民主席出访俄罗斯的随团记者,他非常重视这次高级别的新闻采访活动。为这次采访做了充分的准备,确保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在出发前一个月,他就开始收集资料,凡是与江泽民主席访问行程有关的人和事以及时间和地点,还有时代背景、历史掌故、珍闻轶事、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等,都要一一记在脑子里,还要做卡片记笔记,做到万无一失。正是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4月25日,在江泽民主席及其一行从莫斯科乘车前行约200公里,来到图拉市西南的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的出生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访问时,他就将在党的新闻史上写下光彩的一页。原来,坐落在庄园里的托尔斯泰故居的书房,面积很小,容纳不了多少人。在江泽民主席参观时,俄方只准中方高官和一名摄像一名摄影记者进入,文字记者一概不准入内。他见到这种情况毫不气馁,毫不胆怯,就利用自己会俄语的优势,又以人民日报记者的身份,私下征得中方有关新闻负责官员同意后,便用俄语大胆地告诉俄方接待人员自己是中方官员,本想拦住他不让入内的俄方人员就让他进入故居书房参观了。他集中注意力,完全用脑子牢牢记住江泽民主席所说的话。回到住处,立即写了一篇通讯《文明的瑰宝永恒的丰碑——记江泽民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其中披露了不少动人的细节——看到托尔斯泰书房内有一把又矮又小的椅子,江泽民主席问:“托尔斯泰不是很胖吗?椅子为何这么小?”馆长回答:“托尔斯泰晚年视力很差,但他不戴眼镜,自己把椅子腿锯掉一截。他就是坐在这把小的椅子上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江泽民主席思索片刻后说:“看来,作品的伟大,不取决于写作时座位的舒适,而在于作者的思想。”在故居留言簿上,江泽民主席写道:“……他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文章于4月26日在人民日报国际版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这天的人民日报传真版一到莫斯科,江泽民主席的主要陪同人员争相观看。他们都说人民日报这次对江泽民主席访俄报道充分扎实,体现了中央报道精神。他们说:“通讯《文明的瑰宝永恒的丰碑——记江泽民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写得好,有思想,有文采,跳出了过去那种流水账式的随团访问通讯写法。”。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社内《每日快讯》上批示:“4月26日国际版记江泽民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的通讯写得很好,细节很感人,说明记者用心采访,用心写作。”从这篇出彩受到高度赞扬的通讯到《一天九场重要活动》的特写,再到3篇生动活泼的消息报道,人们可以肯定地说,唐进修这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国采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那种积极开拓进取和见缝插针、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新闻人借鉴的。
有人说,对待工作要分轻重缓急抓大放小,可唐进修则不这么认为,他坚持兼容并蓄,各得其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2000年,他从舞文弄墨的大舞台——人民日报退休后,他的观察写作重点仍然聚焦在关注国际政坛风云变幻上,同时也兼顾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养生保健。2012年11月23日见诸人民日报的《行走美国有感》和人民网的《行走美国从自由到帝国之路(人民网标题)》证明,唐老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还是非常高的。他从美国波士顿的自由之路、费城的自由之钟、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直到华盛顿的“自由不是免费的”的朝鲜战争纪念碑,一路走来一路分析思索,他认为,纽约的102层帝国大厦,就是美国霸权帝国的一个象征。美国从争取自由到贩卖自由,走的仍然是殖民主义老路。如今,美国在特朗普的领导下,想用管理自家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国家管理世界,在世界各地舞刀弄枪,推销美国优先的所谓政治自由、航行自由、贸易自由,已经引起世界的公愤。这说明唐老写的这篇游记性随笔,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预见性。在这里,他凸显的写作特点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以“新闻分析”的目光,看待旅游景点,他用“四两拨千斤”的笔杆子来揭露美国从世界规则制订者变成世界规则破坏者的真实目的,是要把世界纳入美国建立的帝国版图,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唐老不但对世界不公的大事频频发声,对身边的小事也同样关注,并诉诸笔端。有的文章让人读了受益匪浅,像《智能马桶盖全家受益》《哲理养生不花钱》《提防经济舱综合征》《我学习我幸福》《奋斗是成功之母》等等皆是如此。虽然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耐人寻味,有实用价值,读者愿意看。
作者(右一)家人在旅游路上
唐老的老家东明县,1963年前属于河南省开封专区。1963年后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他的出生地变成了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东明集镇王官营村了。所以说,河南省、山东省都是他的故乡。退休18年了,唐老虽然身居北京,但日夜思念故乡,总想以某种方式回报家乡。2014年10月14日,74岁的唐老曾在儿子唐军杰的陪同下,前往东明一中,把他多年珍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外语等各类图书共3000多册捐赠给了学校,还为在校学生作了一场题为《我的成才之路》的励志演讲。不久,他还将带着新出版的《时光的足迹——唐进修新闻作品选》一书,赴河南省开封市到开封第二初中、开封第一高中,向母校赠书并作演讲。他愿意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的资深记者,但他很少涉足国内报道。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时刻不忘家乡的发展变化,只要有机会条件又具备,他总想为家乡做点事。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早在1991年8月和2000年1月他已为家乡东明县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两篇新闻报道,其中,《县长夜访瓜农》特写写到农民的心坎上去了,为解决农民种瓜难卖瓜难问题指明了方向,被农民誉为“即时雨”!
现在,名人名家都时兴“座右铭”,那么,唐老作为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有没有什么“座右铭”呢?他告诉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文立人以文服人”就是他的“座右铭”!
唐老曾写过一篇题为《奋斗是成功之母》的文章。结尾处他写道:“奋斗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岂不是唐老本人生动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