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体单位亟需通用型新媒体人才。面对用户的日益细分,媒体发展迎来瓶颈期,有特长的媒体人将是未来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高校可根据媒体需求,通过相关课程设置等手段,培养基本功扎实的全媒体人才,同时可针对舆情人才短缺的状况,设置新闻舆情专业 。
【关键词】人才培养 新闻 全媒体 舆情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融媒体时代,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有哪些变化?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时代需求。笔者通过走访部分媒体单位,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新闻单位亟需全媒体人才
目前,传统媒体面临转型,转型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着重新老融合,有的着重运营新媒体,但不论哪种转型方式,所调研的媒体普遍面临通用型新媒体人才短缺的问题。所谓通用型人才,即擅长一种新闻生产方式的同时,兼懂其他形式的新闻生产技术。比如擅长文字新闻报道的毕业生,也了解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报道,在选题策划时能够把不同样态的新闻报道任务分派给合适的采编人员,并能够指导和监控不同样态的新闻生产。
现在的新闻从业者往往只具备单一技能,或者能写或者会摄,掌握多种技能的通用型人才不足。当然,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是多面手,样样精通,只需要掌握一种了解其他即可,通用型人才对团队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事件发生后,往往需要文字、摄影摄像、动画、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各类采编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另外,新媒体矩阵要做出特色,也面临特色人才短缺的问题,媒体负责人特别强调高校对学生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的发现与培养,因为这些特长与兴趣爱好,将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特征,也可能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很多新闻客户端满足的是分众需求,要求媒体人对一个细分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媒体机构愿意为具有特长的媒体人开办专门新闻客户端,帮助他培育用户。
新闻专业学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
有新媒体部负责人反映,新闻学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上手快,但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或工作半年后,有的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却最先离开,最后留在媒体的常是非新闻专业学生。其原因,一是有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可能自恃专业对口、相对熟悉业务,心理浮躁,不愿静下心来学习,也不愿向他人请教;二是除了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技术外,新闻学专业学生缺少立身之本的第二门专业知识。在现实工作中,非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几个月新闻实践后,就会掌握新闻采编的基本技术,基本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又会逐渐显现,比如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会擅长经济新闻报道、中文专业毕业生擅长社会新闻报道等。
还有媒体负责人反映,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欠缺,可能与在校期间新闻实践较少有关。另外,有的毕业生文字功底不够扎实,特别是那些毕业后直接进入新媒体部门的人员这方面的欠缺更加明显,而那些毕业后先进入传统媒体工作的人员在新闻操作规范和文字写作能力要好得多。当然,新闻学专业与非新闻学专业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也是因人而异。
舆情人才供需有缺口
1.舆情关系国家安全,人才供不应求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我国网民规模继续平稳增长,截至2017年12月已达7.72亿,普及率55.8%。数量庞大的网民借助互联网表情达意,使互联网成为信息、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
舆情监测与研判古已有之,只是说法有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舆情工作提出了新挑战。2016年国办61号文《关于在政务工作中进一步做好舆情回应的通知》规定:对地方的政务舆情,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本级政府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这是“舆情回应”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的标题中。
舆情日益受到重视与舆情事件发生频率上升有关。两三年前,一年的舆情事件总计不过10~20起,而现在舆情事件频发,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国专业化舆情监测始于2008年,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成立。2014年人民网上市后,舆情业务占了该单位所有业务的2/3,成为其重要收入来源。其中舆情分析师培训是人民网的常规性业务,现在基本每月一次,主要培训对象是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由此可见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据权威调查机构艾瑞数据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已超过120万。
2.河北省舆情人才需求转热
河北省舆情监测专业化机构是河北日报旗下的河北新闻网舆情监测中心,又名河北舆论生态研究基地、河北舆论生态研究院。该中心成立于2013年,拥有十几人的舆情分析师团队,主要服务对象是河北省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即为客户监测舆情、撰写舆情报告等。
与国内舆情分析师供需形势相似,河北省内舆情分析师也炙手可热。自2018年初开始常有一些省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高薪招聘舆情分析师,但目前国内舆情分析师寥寥可数。最开始出道的那一批舆情分析师基本都进入了国家各大部委,年轻的舆情分析师流动性比较大。有资深舆情分析师介绍,2008年至今我国舆情市场发展也经历起伏,刚开始发展势头较猛,随后回落,业界曾一度怀疑舆情行业走到了尽头,但今年市场又突然升温。
3.潜在市场需求有待挖掘
目前舆情监测与研判主要服务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媒体的新闻采编业务中,只是被偶尔用来挖掘新闻线索和评估重要会议活动的传播效果。从舆情本身的功能来看,其可作为日常性工作充分应用于新闻采编业务的前期和后期,即新闻线索的获取和新闻选题的筛选,以及新闻传播效果的监测与评估。有分析人士认为,舆情工作应用于新闻采编业务中,可让新闻采编形成一个完备的闭环,让新闻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更加客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有从业人员对未来舆情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说,不仅是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媒体人需要懂得舆情知识,即便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了解舆情知识后,也能在互联网中更好地生存,它至少能让人站在更加宏观、整体的角度理性地看待一种现象、一个问题或一个事件,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人云亦云的。多位业界人士认为,普及舆情知识,是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一环。
4.舆情人才培养及供应情况
在舆情人才需求强劲、舆情知识亟待普及的当下,舆情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截至2016年12月,以高校为平台成立舆情研究和教学专业的单位全国有几十所,其中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是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同类研究机构,其他舆情中心或实验室则分散在一些地方院校,且以理工院校居多,如湖北工业大学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学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地方舆情实验室等。
河北省有3所公办传媒类院校,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均未在本科生中开设舆情方面的课程。只有河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学院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硕士培养中,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方向。2018年,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也增设了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方向。
新闻学人才培养要夯基础重特色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在夯实新闻理论和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基础上,要注重全媒体新闻采写编课程、新闻实践等课程的设置,同时突出舆情特色。加强全媒体新闻采写编评教学,满足媒体转型对“通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在舆情课程的讲授中,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邀请行业专家、权威人士进校讲学等,可着力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培养具备舆情特长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已有的新闻学专业课程中纳入舆情课程,未来新闻学专业将重点突出舆情特色特长。二是跨专业联合培养新闻发言人。可跨专业培养,如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选拔合适并对舆情感兴趣的学生,实施小班教学,培养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新闻发言人。
结语
媒体的变革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要洞悉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又独具特长的合格新闻人才。当然,知易行难,教育的变革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只要目标明晰,脚踏实地研究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就会让问题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2019年教改课题“融合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流程再造”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李德金
《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2月(下)P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