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社会责任,履行社会担当,媒体责无旁贷。攀枝花日报社秉承这一理念,打造出“媒体+工会+企业”模式,为广大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也为媒体做好公益活动提供了样本。
【关键词】“媒体+工会+企业”模式 攀枝花日报社 公益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A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社会责任,履行社会担当,媒体责无旁贷。如何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凝聚公益合力扶贫济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媒体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民生问题。
2005年至2018年,攀枝花日报社和攀枝花市总工会携手开展的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圆梦行动”,点亮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活动通过对贫困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的报道,倡导爱心企业、热心市民捐款。截至2018年,“圆梦行动”已连续开展14年,累计收到捐款1574.43万元,资助1368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并成功探索出了“媒体+工会+企业”融合协作模式,有效地凝聚了公益合力,成为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经验和知名品牌,受到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和四川省总工会的通报表扬。
创新思路发现社会需求,发挥优势凝聚公益合力
新思路,缘于新闻媒体始终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情怀,缘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缘于牢记社会责任、履行社会担当的自觉行动。
2005年7月,攀枝花日报社旗下媒体《攀枝花晚报》在开展民生新闻报道中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奋发向上的求学精神令人钦佩,但他们家境贫寒、无力承担高昂学费的窘境令人同情,亟待帮扶。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市总工会在帮扶特困职工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过程中也遇到瓶颈,各级工会筹集的资金有限,而每年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却呈上升之势。
在城市,有帮扶特困职工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措施,但帮扶力量有限,亟待增添;在农村,帮扶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措施却几乎是空白,亟待填补。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推动老百姓最急最盼民生问题的解决,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发力,履行社会担当?攀枝花日报社认为:新闻媒体不能满足于做公益活动的报道者、传播者,更应该做公益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多一个大学生,国家就多一个人才,贫困家庭就多一份希望,新闻媒体要义不容辞地开展新闻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攀枝花日报社党委的支持下,《攀枝花晚报》主动和市总工会碰头,提出了搭建新闻助学平台的构想。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共识:捐资助学不是单方面力量能够完成的,需要双方融合协作,媒体发挥新闻信息传播优势和社会动员优势,工会发挥管理社会事务和密切联系企业的优势,凝聚公益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于是,攀枝花市首个专项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大型公益活动——“圆梦行动”应运而生。双方商定:由市总工会负责收集、核实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攀枝花晚报》派出记者深入贫困学生家中采访,推出系列报道,公布捐款热线,倡导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家庭的命运,并向社会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辍学,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失望。
讲好逆境奋进故事,叩击读者心灵
公益活动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必须一炮打响。新闻媒体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捐资助学,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讲好贫困学子在逆境中奋进的感人故事,以此叩击读者心灵,引发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情感认同,激发善良的同情心,发出呼唤爱心的最强音。
精心策划是开好头、起好步的前提。攀枝花日报社党委非常重视“圆梦行动”,要求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攀枝花晚报》精心策划,对采写、编辑、排版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
好故事来自好脚力、好眼力。记者深入贫困学生家庭采访,和贫困学生一起干体力活、一起做家务,亲历他们生活的艰难,用相机拍下他们最能打动人心的瞬间,挖掘他们刻苦学习的细节,了解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好故事还来自好脑力、好笔力。好故事要感动读者,记者、编辑首先要感动自己。记者和编辑们付出真心和真情,付出汗水甚至泪水,反复打磨稿件,推出了真实、感人的报道。
《攀枝花晚报》连续推出整版图文并茂的报道,让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贫困学生形象跃然纸上,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直抵读者内心。加之稿件配发的贫困学生的高考成绩、录取学校、每年所需费用,以及反映捐款进展的消息,整个“圆梦行动”的宣传报道声势浩大,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引来源源不断的捐款。
首届“圆梦行动”于2005年7月份紧急启动,虽然历时仅27天,但累计收到捐款438803元,45名贫困大学新生得到资助圆梦大学,实现了“开门红”。以后各年度开展的报道,坚持了这些好做法,并进一步提高了质量。
争取各方支持,壮大公益力量
公益活动要取得实效、长期坚持,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宣传部、区县工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攀枝花日报社加强向上级的汇报,努力使“圆梦行动”成为“党政主导、媒体和工会牵头、企业联动、社会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市领导带头为贫困学生捐款,发动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捐款活动,要求把“圆梦行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被报道感染的读者,纷纷加入捐资行列,圆学子一个大学梦,圆自己一个爱心梦。
新闻媒体和工会组织要带头拿出“真金白银”捐资助学,并积极与爱心企业联系,不断壮大公益力量。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两家地方银行在市总工会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一批民营企业和大企业医院、民间公益组织等,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适度宣传报道捐资助学的典型企业、典型人物、感人故事,非常必要。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满满正能量,讴歌点滴爱心、播撒希望种子,彰显荣誉感、获得感和引导善举的必要手段,更是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浓厚氛围的重要一环。
开好公益活动年度总结见面会,是扩大公益活动影响力、号召力、知名度的“扩音器”。每年的“圆梦行动”在结束之时,都要召开总结见面会。相关领导到会作指示、鼓舞士气;市总工会、攀枝花日报社总结活动开展情况;爱心企业负责人代表、爱心市民代表说认识、谈感受;受助贫困学生代表话感恩、表决心。当地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总结见面会情况。
分析研判新情况,创新开展配套活动,是保证公益捐资助学金额递增的“加速器”。针对每年“圆梦行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攀枝花日报社和市总工会加大分析研判力度,找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了“圆梦行动”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并结合时间节点举办大型捐助晚会等,确保捐款金额有效递增。
新媒体强势加入和党报密切配合,是提升公益捐资助学活动影响力的“助推器”。《攀枝花晚报》在发挥好纸媒作用的同时,在其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全方位、多形式报道“圆梦行动”,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圆梦行动”开展以来,市委机关报《攀枝花日报》持续对活动进行动态报道,让党报读者知晓活动、参与活动。特别是从2017年以来,因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和实施新闻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纸质《攀枝花晚报》停刊,《攀枝花日报》接续开展“圆梦行动”。
爱心在阳光下闪光,信任在监督下延续
信任危机是公益活动的大敌,只有彻底消灭这个大敌,公益活动才能顺利延续。
“圆梦行动”自开展以来,就始终坚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自觉接受监督,真正把爱心行动办成阳光工程,成为爱心人士信任的公益活动。一是坚持“一对一”“一对多”的捐资助学模式,不从中提取一分钱的管理费,更不截留一分钱,确保每一笔捐款都准确无误地交到受助学生的手中。二是举办活动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均由攀枝花日报社和市总工会承担。三是在每年的“圆梦行动”结束后,都将每一笔捐款、每一名资助对象和受助金额刊登在报纸上进行公示,接受市民的监督。四是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活动进行监督。
由于坚持了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即使在“郭美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的2011年,“圆梦行动”也累计收到捐款158万多元,超过了此前6年每个年度的总额。
未来,攀枝花日报社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记社会责任,履行社会担当,努力将“圆梦行动”做好、做大,让更多贫困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攀枝花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责编/魏艳华
《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2月(上)P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