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本内容特点研究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段鑫玥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30    
  【摘要】新媒体视域下,传统媒体都面临“破冰”行动,纷纷推出报纸电子版、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及移动客户端。人民日报顺势而为,加速融合,为传统媒体起到模范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内容入手,包括新闻标题的语言形式、新闻导语的特点以及新闻的语体风格,剖析人民日报转型的特点,以期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  文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所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传统报纸的影响,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报刊媒体转型的选择。
  从报纸电子报到微博平台的正式推出,到微信公众号的上线运营,再到移动客户的创立,人民日报加速与新媒体融合,成功地完成了党报转型,为传统媒体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3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运营,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理念,迅速适应时代潮流,丰富了党报的传播平台,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并表现出强烈的亲民语言风格。
  一个美妙的标题就像一件艺术品,在文学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有“文章之眼”和“报纸广告”的美称。新闻标题分为主标题、引题、副题、小标题、尾题等。不同的媒体形式对标题有不同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被大量信息所包围,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转变为“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如何转向深度阅读,作为第一个接触用户的地方,标题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创作标题制作,引导观众深入阅读是一个重要内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标题的创作上敢于创新,获得了广大网友较高的认可度。
  新闻标题的语言形式
  1.借用读者疑问,吸引读者
  2019年8月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发表了题为《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徐本禹们”做了这些事》一文,记述了华中农业大学徐本禹老师带领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在2013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坚持与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后,将志愿竭力一棒一棒往下传的事迹。
  标题强化新闻人物主体身份,突出新闻传播要点,及时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获取需求。标题还运用标点符号,打破传统陈述句格式,形成句式前置,突出传播信息设置。初看题目,受众有以下两点疑问,一是“徐本禹们”是谁,二是他们具体做了哪些事。这两个疑问在正文部分便可找到答案,标题引出读者疑问,正文进行解答,一唱一和,吸引读者。一经发布就10W+的阅读量,显示出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快速反应。
  2.丰富媒体属性,增强语效
  2019年3月5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刊发文章《习近平等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全文仅百字并配有一张会议图片,介绍了会议名称、时间、与会嘉宾以及李克强代表发言内容。文章标题侧重出席会议的核心人物,更能吸引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3.运用网络词汇,拉近距离
  201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文章《官宣!8月1日,汽车人,我们走!》,介绍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的“时光博物馆”活动。文章标题仅仅12个字,就运用了两个网络词汇“官宣”“xxx,我们走”,符合新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可以快速拉近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缩小传受端话语差距,可以创新性地构建媒介形象,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新闻导语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阅读需求,新媒体新闻导语的故事性与灵活性越来越强。201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这才是,我们该追的男女天团!》一文,介绍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及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哈工大“八百壮士”。文章导语以散文诗形式展开,语句优美,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语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将视频放置于文章开头充当文章导语功能,声画结合,主题表达更直观。2019年8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文章《“我现在命令你立刻把钱退回来!”》。文章以一段新闻短视频开篇,介绍了新闻事件的经过及背景,满足“浅阅读”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
  新闻的语体风格
  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现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新闻语体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适应新闻交际领域、目的、任务等的需要,运用全民语言传播新闻信息而形成的新闻语言特点体系。新闻语体是一个历史范畴,既有静态的、延续性的成分,也有动态的、流变的成分。
  1.新闻主体身份,定位升级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主体呈现多元、匿名等特点。网络新闻的传播不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二者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虽然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叙述主体影响力被削弱,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网络意见领袖”来影响受众,打造一个亲民可靠、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新闻叙述主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就是“网络意见领袖”的典型代表。
  叙述技巧巧妙地沟通了媒体与读者,不苟言笑的叙述风格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视域下的受众需求。贴近性强、口语化的表达更符合当下的传播需求,将受众带入情景之中,同时将观点在已构建的情景中传递给读者。
  2018年3月2日,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两会,将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文章并非简单将会议记录分条罗列、照搬照抄,而是把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平民百姓缩影为“小明”,选取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叙述两会将对“小明”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带领读者提前了解两会议题。
  2.有图文有真相的“动态升级版”
  新闻语体即新闻的语言形式,它的形成与新闻事业在人类文化中出现的历史相关,不同的媒介形式形成不同的新闻语体。
  201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汶川十一年》,文章用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把读者的记忆拉回11年前,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讲述了强天林、程强、余倩、黄釜等受灾群众在这11年间成长的故事,结尾是一段270秒的航拍视频,直观清晰地展现了汶川11年的变化。将一场重大灾害的重建成果具体到每一个小人物身上,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叙述突出故事性,充分显示出新媒体时代新闻语体的发展呈现高度的媒介融合的特点。“视频语体”“图片语体”等新鲜元素的加入,让新媒体时代新闻语体成为“有图有文有真相的动态升级版”。
  3.综合通稿,细节见微知著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擅长从新闻通稿中分析细节。运营6年来,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始终保持在10万以上。2015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国今年为何大阅兵》更是获得了数十万的阅读量,这条新闻本身就是一个“引爆点”,是媒体独家证实的信息,文章从4个方面来分析我国选择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举行大阅兵的政治考量,使读者感受到重大信息得以解读的酣畅淋漓之感。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刘婵君.传统党报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技巧初探——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中国出版,2014(17).
  [2]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张秋实.报纸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5]彭兰.推动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七大博弈[J].编辑之友,2014(02).
  [6]朱成器.现代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7]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毛瑞芳.新媒体阅读方式下微博的公共信息生产[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9]王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叙事特点与舆论引导[J].中国报业,2017(04).
  [10]朱志勇.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规范与媒体发展[J].学术交流,2014(06).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1月(下)P56-57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