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职业生涯中最为闪光的时刻,就是亲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报道,作者感触良多。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新中国70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新闻人与祖国同在。
【关键词】新闻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 现场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新闻人记录时代,也与历史同行。2019年10月1日,是我作为记者职业生涯中最为“闪光”的时刻。这一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安门广场;这一天,我在现场,见证历史。
总有一个瞬间让人泪目
近20年新闻一线采访工作经历,从没有过这样的热泪盈眶。一则新闻人应当是“理性人”,要冷静地对待所见所闻,进而理性地去思考,这是职业要求使然;二则工作中也见过不少“大场面”,经历过很多次“感动”,认为自己应该能在任何状态下和场景中保持平常心。
但从踏进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起,总有鼻子酸酸的感觉。在阅兵式上的几个瞬间,不由泪目。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预热,再经历现场七八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终于等到了这一刻。10月1日上午10点,庆典开始,全体起立,70响礼炮响彻云霄。现场每个人都齐刷刷站起来,每个人都屏住呼吸。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的升旗区。偌大天安门广场,只闻踏踏踏的脚步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虽然无数次听过唱过国歌,但熟悉的前奏响起时突然就湿润了眼眶。是啊,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新中国70年来为之奋斗的,就是“起来”!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这些努力,都汇作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话音未落,全场不约而同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环顾左右,身边很多见多识广的“老记”观众都流下热泪。是啊,无论身处哪个地区,无论身在哪条站线,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容易”。越是艰难越见铁骨,越是困境越显担当。总书记一句话,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唤起14亿人的昂扬斗志,那就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天籁之音在天安门广场回荡。那一瞬间,我不知道电视机前有多少观众流下幸福的泪水,那是对昨天的感触,对今天的喝彩,对明天的期望。
每一秒都是那么珍贵,每一分都会戳中不同人群的泪点。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一天,那个时刻,我们不羞于流泪。
总有一帧画面定格记忆
10月1日这天,每一个瞬间都值得铭记。
阅兵仪式上,军乐团号角声中,11时23分,11个空中梯队从远方呼啸而来,全场目光投向天安门上空。领队机梯队拉出7道彩烟,开启了空中梯队的帷幕。预警指挥机梯队、海上巡逻机梯队、运输机梯队、支援保障机梯队、轰炸机梯队、加受油机梯队、舰载机梯队、歼击机梯队、陆航突击梯队依次低空飞过。教练机梯队划出7条彩带,向共和国献上生日祝福。观礼台沸腾了,记者席更加沸腾。人们架着相机、举着手机,记录下共和国鹰击长空的历史性一刻。
愿将此恨化碧弘,长空直击九万里。遥想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受阅飞机只有17架。当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第二遍。于是第一批通过天安门上空的P-51战斗机,在通过天安门后,随即调头再一次进入受阅航线。70年后的今天,一场大阅兵,向世人集中展示7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水平和军队建设巨大变化,更展示中国科技“为国家铸利器”的使命担当。这一幕,必将永久定格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来说,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彩车巡游。安徽的迎客松元素、江苏的蛟龙号元素、四川的大熊猫元素……每一辆彩车经过天安门广场,都是一片欢腾。相应省份的记者不仅忙着拍摄,还向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同行兴奋地介绍他们彩车的创意内涵。作为来自江苏的记者,我尤其关注江苏彩车的亮相。
江苏彩车造型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底层造型取材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的云纹水纹图案,寓意长江、淮河、大运河等意象化形态,彰显江苏江河湖海俱全、水乡水韵的区域特征。中层的“蛟龙”号深潜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徐工全地形智能工程机械等江苏标志性元素,再现了江苏国内领先的科技实力和发达的制造业。上层表现科技智能制造的意象化结构,“智能核心”和“云平台”装置,配合以科技智能创造为主题的舞蹈表演,寓意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奋力拼搏的创新精神。彩车“美与智”的结合,是江苏“强富美高”发展成果的生动缩影。
参加此次庆祝大会还有一个特别的“收获”。凌晨4点,媒体同行入场后都兴奋地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我请一位同行帮我拍张照片。没想到,这位同行竟然是4年前一起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媒体赴日本访问团的“团友”——辽宁日报记者杨东西。4年前一别后再未见面,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我们居然再次相逢。两人激动不已,紧紧拥抱,并在天安门前留下一张有着特别意义的合影。
国庆庆典的每一帧画面都将永恒定格在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记忆里。因为这一天,值得铭记的太多太多。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有力
此前,在参加各类典型报道任务时,宣传部门和报社领导都有一个要求:要用典型的精神去报道典型。这次参加阅兵仪式,感触更深。
作为地方媒体,出发前,省宣传部门和报社并未指派明确的写稿任务,按照惯例,庆祝大会的重点报道大多由新华社供稿。但总有一种使命,或是一种信念——身处这个重大历史节点的现场,我必须要留下点什么。这是职业习惯使然,更是记者的使命所在。于是,在庆祝大会前一天,我就主动通过后方支持了解大会上的“江苏元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礼兵服以及军乐团仪式演奏服来自江阴的阳光集团;江苏彩车由徐工制造,驾驶员也是徐工人;空警2000的总设计师是南航1977级校友吴光辉,直-20、直-10/19、直-8的总设计师都为“南航人”;32个装备方队中有24个装备的总师、副总师都是南理工校友;阅兵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司令员乙晓光上将是江苏沭阳人……浓墨重彩的江苏元素,既展示了江苏形象,更为国庆阅兵仪式增色添彩。
“食材”足够丰富,就看怎么去烹制一道江苏风味的“佳肴”。考虑到庆祝大会当天的采访纪律较为严格,提前一天,我们采访小组就在北京城穿越10多公里,找到了徐工集团参阅相关工作人员采访。采访中还挖到新的亮点,他们不但参与江苏彩车制造,而且徐工机械还在天安门大花坛安装过程中大展拳脚。
10月1日当天,从凌晨1点30分出发到下午1点30分结束离场,超过12小时时间,历经夜半的寒冷和上午的阳光暴晒,但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结束后,因为交通管制,而接送大巴起止地点离我们的驻地酒店较远,我们选择了步行4.8公里回酒店。摄影记者扛着20多公斤的设备一步步前行,只为了尽快把精彩图片传回后方。回到酒店,我们立刻打开电脑忙碌起来,一边整理已有素材,一边翻看画面记录,还有同事打电话前后方联动补充采访……这才有了第二天报纸上大红色的新闻标题《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现场目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苏风景”》。这份报纸我将永远珍藏。
在阅兵场上,我们的观礼台隔壁就是军乐团,巨大的军号扛在身上十几个小时,但每一个人都站得笔直;旁边的合唱方阵,无论阳光多么强烈,她们的脸上总是灿烂的笑容……无论是一场阅兵式,还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70年伟大征程,中国人民靠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庆祝游行中,游行队伍先后簇拥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巨幅画像经过天安门,全场一次次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当簇拥着习近平巨幅画像的“伟大复兴”方阵出现时,热烈的掌声和如潮的欢呼响彻全场。筑梦、追梦、圆梦……“百年梦想”越近,我们越是需要在这样一种精神激励下,攻坚克难,劈波前行。
(作者:新华日报记者)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11月(上)P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