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居民 信息能力贫困 媒体帮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大工程的实施,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但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跟不上信息条件发展,信息能力贫困已然成为阻碍信息有效传播和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因素。
信息能力贫困也可以称为信息技能贫困,包括意识表达、获取接收、遴选甄别、理解吸收、利用创造信息的欠缺。施拉姆将媒介的“信息性”内容视为大众传媒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认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信息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民众能否有效利用信息。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培养农村居民信息能力,是当代媒体的应有之义。
农村居民信息能力贫困表现
概言之,农村居民有一定的主动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但由于自身信息使用层次浅、媒介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理解分析信息能力,导致对信息资源实际利用率低,信息能力贫困表现为“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三种状况。
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农村地区更侧重娱乐和即时通信功能,农村居民“不会用”媒介工具获取信息。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相关了解较少,使用程度较低,即便有使用的也局限于基础应用。农村网民调查显示,非常依赖互联网的占47.9%,比城镇网民低7.2个百分点。
信息理解分析能力低使得农民“不能用”媒体上的信息。相关调查显示,仅有10.4%的农民能够利用计算机获取农业信息,有7.6%年龄在40岁以下的会使用智能手机,但是能够精通各种信息业务如主动保存、下载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较少。信息理解分析能力的缺乏,导致农村居民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低,进而阻碍信息资源的利用。52.3%的农村网民对互联网表示信任,低于城镇网民3.1个百分点。
媒体信息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水平较低,使农村居民“不敢用”。目前各种媒介功能丰富,信息资源数量增加,但真正与农民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源仍然较少。以提供农业实用信息的对农网站为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农业网站仅占全国网站总量的1.4%,却需要服务6亿多农民,信息资源存在供需不匹配。此外,大部分农业网站信息存在时效性差、信息资源匮乏、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被本就缺乏信息鉴别能力的农村居民有效利用。
农村居民信息能力贫困原因
一方面,农村居民自身信息意识不强,没有主动利用信息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农村媒体的信息服务水平偏低,信息规划不合理,实用信息获取成本高。
农村居民的媒介使用以娱乐类为主,缺乏主动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民众的媒介使用可根据动机分为“解决问题导向”与“非解决问题导向”。当媒介使用动机为解决实际问题时,民众会倾向主动获取信息、判断筛选,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大部分县级媒体信息服务水平偏低,信息服务区域不平衡。媒体对农村地区实用信息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传播,该类信息往往普惠性强,不具有针对性,根本没办法及时有效回应网民当下所产生的生活问题。有的村民还会将其作为骚扰短信屏蔽,传播效果不强。媒体的信息服务地区不平衡,大部分乡镇没有记者站和广播站。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居民最需要的资讯、技术信息主要由驻村办、农业技术站等各乡镇全覆盖的基层部门提供,通过干部下乡进行“点对点”“面对面”传播。
根据施拉姆的“传播路径选择”公式,受传者获取信息所费力程度与受众对该传媒的选择几率成反比。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特别是政府信息的成本较高,各信息资源部门各自为政,对某些重要信息存在不公布、公布速度慢、申请程序繁琐甚至设置障碍等现象,使信息难以共享。信息建设规划不合理同样加重了信息获取成本。部分地区存在移动客户端重复开发建设,如湖北省巴东县的生活服务类APP就有近10个,造成信息资源浪费,且该类APP普遍存在使用卡顿、内容过时、部分功能无法使用等问题,加重了信息获取成本。
信息能力贫困的媒体帮扶策略
1.推进多媒体融合,提升农村媒体的传播水平
随着“宽带中国”“三网融合”“宽带村通”等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不断推进,农村已基本构建了有线无线相结合、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体系,为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融合提供了可能。人民日报社“扶贫在线”客户端打造“扶贫项目超市”,整合扶贫项目、案例、视频等资源,为有帮扶计划的企业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联系平台,争取信息资源最大化共享。
2.进行信息启蒙,提高农村居民使用媒体能力
媒体要推动农村地区的信息启蒙,提高媒介使用率,必须要通过正面宣传新媒介技术的用法和信息对民众的意义。另外,要对农村的网民进行智能设备和信息平台使用的相关培训。如湖北省巴东县电视台从2015年开展农村信息赶集活动,通过新闻报道、播放专题节目、发放宣传手册、媒体从业人员下乡现场培训,教授村民如何上网、如何运用线上政务平台等基本互联网技能,为农民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商脱贫、网上办事奠定基础。
3.创新对农传播方式,提高媒体信息质量
首先,在传播内容上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维权、农村资讯等农民最需要的信息种类;其次,在传播形态上注重娱乐性,降低农民的信息获取接收门槛。如荆州电视台《垄上行》节目实行农村媒体活动常态化,在节目录制中为农村居民提供实用信息,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在节目播出时传播信息解决问题过程,生动形象地进行农业信息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使用率。
4.转变对农传播观念,增强传播过程互动性
在信息扶贫初级阶段,居民信息素养还较低时,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有存在的必要,但媒体在进行人际传播时,首先要培养居民利用可获得的媒介工具收集信息的意识,避免形成懒惰思想。其次,在设施建设阶段,要注重新信息技术的宣传推广,不仅要提高新媒体使用率,更要普及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如何利用媒体信息。最后,媒体在推进信息化项目时应当注意传播方式的本土化,用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口语、戏剧、民俗故事等形式使传播内容贴近受众,激发受众爱国、爱乡之情,争取更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媒体与群众双向互动,有助于活动方了解民众意见与受众需求。一是要在传播中设置反馈渠道和相应奖励机制,鼓励受众参与互动。二是重视受众提出的信息需求,作为受众与政府联系的桥梁,积极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帮助解决。三是及时加强平台建设,根据受众反馈的个人使用体验对媒体平台进行更新和完善,让媒体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所用。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艾,熊皇.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互动与现实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2).
[2]杜仕勇,吴立博.农村居民信息权利贫困成因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8(24).
[3]赵晓春,王鲁美,李艳英.我国手机媒体涉农传播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界,2014(09).
[4]罗阳富,崔庆鹤.农村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32).
[5]张君昌.探寻农村电视的突围之路——《垄上行》的成功做法与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04).
[6]张小倩,张月琴,杨峰.国内外信息贫困研究进展:内涵阐释、研究设计及内容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8(8).
[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8]李静,王建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3).
[9]岳琳.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农村信息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8月(下)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