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报纸副刊 结集出版 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副刊对于一份报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被有关专家誉为报纸的“女神”。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副刊文章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精神食粮。将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副刊推广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代要求、贯彻“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的顶层设计的需要。
报纸副刊的作用暨副刊文章结集成书的历史
报纸副刊是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1897年11月24日,为了在与以消闲、娱乐、游戏为主旨的小报的竞争中不致落败,上海字林沪报发行了《消闲报》。自此,副刊不仅有了刊名、固定版面与刊期,而且有了稳定的编辑与作者队伍,具备了较为独立的编辑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副刊在品位、格调、责任感上日益提升,成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不副,报纸副刊之于一份报纸的作用,早已经过了时间与市场的印证。
正是看到了副刊的巨大威力,大小报纸纷纷推出副刊,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副刊。如“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学灯》(时事新报副刊)、《觉悟》(民国日报副刊)、《京报副刊》(京报副刊)、《晨报副镌》(晨报副刊)等。从某种意义上,它们不仅让所属母报名声大噪,还为我国现代早期的文学起到了“扬名立万”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推出了“燕山夜话”栏目,自1961年3月19日首次进入读者视野,到1962年9月2日,共有153篇杂文与读者见面。“燕山夜话”不仅让《五色土》副刊名声大噪,也让北京晚报的拥趸越来越多。
正是因为副刊文章在“扩展宣传内容、繁荣文艺创作、传播科学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吸引广大读者”诸方面作用愈加突出,才更有了结集出版的必要性。
将报纸副刊文章结集成书,有专家将之定义为“报书互动”。可以说,报书互动内涵丰富、前景广阔。需要说明的是,早期作家将文章结集成书,多为自发行为;今天将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则更多由专业的报人、出版人来完成。
有识之士对报纸副刊文章结集成书的情结
将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这样的行动早就在进行,且成果不菲。
《原田泰治的素朴画世界:谁都有的故乡》是一本绘画散文集,作者是日本画家原田泰治。该书辑录了原田泰治的127幅绘画及他为每幅绘画亲自撰写的随笔,是作者自1982年4月初至1984年9月末在《朝日新闻·周日副刊》上连载的画作。这本散文集是将副刊作品结集成书的范例,不同的是,原田在副刊上刊载的是绘画,而不是纯文字的文章。
1941年初,著名诗人戴望舒在香港星岛日报上开辟了副刊《俗文学》,力邀当时著名文人赐稿。从当年1月4日到12月6日,共发行43期,包括戴望舒在内,赵景深、冯沅君等人均贡献了稿件。多年以后,两岸三地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做《俗文学》副刊文章结集整理工作。其中的成果有马幼垣的《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副刊全目——附解题》等文。2007年,关家铮把当年港、京、沪三地发行的《星岛日报·俗文学》编辑起来,集成《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总目》一书,并付梓出版,为人们了解《俗文学》副刊留下了珍贵资料。
2014年,作家水月的散文集《挥手之后还会再见吗》出版,收录了作者过去7年间在澳门日报副刊《美丽街》专栏上发表的部分篇什。将零散的文章结集成书,自然是一种绝好的总结。
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的意义
在“以中国副刊与阅读推广”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阅读推广论坛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进入新时代,报纸副刊如何顺应变化、实现媒体融合的问题。专家认为,将副刊文章结集出版,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便于保存和收藏
由报纸的性质所决定,副刊只能以一期一期“化整为零”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对一期报纸而言字数和内容均不占主流的文章,就好像一颗颗珠子,散落在故纸堆或岁月的尘封中。把这些“珠子”穿起来,形成一本本精美的图书,不仅可以追溯尘封的记忆,还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
2.利于传播
副刊文章初见诸报端之时,就已成为读者的精神食粮,如果结集成书,不仅可让人们反复欣赏品味,拉近人们的心灵距离;读者群也会由初期的报纸读者扩大到图书读者。
报纸出于观感和发行量的考虑,必须在付梓之前将版面固定。对于副刊而言,小说作者必须拿出最新作品来填充版面,他们不可能拥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时间,来不及细加考虑,难免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处。
如果结集出版,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由于书籍出版过程相对较长,时间相对宽裕,给了作者“再回首”思考和润饰作品的时间。出版后的作品会更精细。同时,结集出版改变了以往报纸形态下的松散状态,没有了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一期甚至多期的遗憾。事实证明,张恨水、金庸、梁羽生等曾经的连载作家、后来的小说大家,其作品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传播度,与结集出版之后再与影视联姻密不可分。
3.易于总结
副刊文章结集出版之后,不论对副刊编辑还是图书编辑、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个总结和提升的过程,采稿编校的得失、写作的长短、教益的深浅,有了更直观的参照。
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的范例
在我国,将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图书面世之后迅速占领市场、进驻读者心灵的范例颇多。
《燕山夜话》在《五色土》副刊上连载结束后,不久同名杂文集《燕山夜话》就与读者见面了,为文章的传播、为提升《五色土》副刊和北京晚报的知名度再立新功。当然,该书也拥有了更多的读者。
1998年《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首印面世,这本书是安顿在北京青年报副刊《青年周末》“口述实录”专栏文章的结集。该书引发大量关注,甚至“口述实录”成为一种文体席卷全国。
河南大象出版社非常关注副刊文章的结集与出版。2017年1月,《副刊文丛》(第一辑)与读者见面。该丛书的定位为:立足文化积累,放眼文化传承,梳理百年副刊发展历程,集中呈现副刊往日辉煌。在时间跨度上,从20世纪80年代上溯至民国时期,地域上涵盖整个华语世界。用10年时间出版图书200余种,体量很大,决心更大,体现了对报纸副刊结集出版的满腔热情。
报纸副刊文章结集成书的编辑要点及遵循原则
1.最好按时间顺序,在时间大框架下兼顾作者与内容
时间是一条河流,副刊文章在时间奔流的过程中溅起了无数浪花或涟漪,按时间顺序将其编在一起,能真实记录岁月的轨迹。
2.尽量保持原貌,谨慎处理已不合时宜的观点或元素
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文章都堪称出类拔萃,在结集出版时,尽量保持文章的原貌,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时代的尊重。然而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有些文章发表的时间久远,有些观点或元素已经和当今时代有了疏离感。本着对当今读者负责的原则,对相关观点或元素须慎重对待。
3.副刊文章结集出版时,要考虑新时代的要求
报纸副刊文章,无论作者写作的角度,还是编辑采稿的角度,都是从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下考虑的,这些文章是时代的产物,是可以反映当时时代和人文特色的精神财富。将这些副刊文章结集出版时,既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特色,也要考虑新时代的要求,力求做到彰显时代精神,有高度、有温度、有态度;在版式设计上,既要体现副刊特色,也要贴近读者口味。
目前,《大地》(《人民日报》副刊)、《光明文艺》(《光明日报》副刊)、《朝花拾文》(《解放日报》副刊)等知名副刊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作用,全力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将报纸副刊文章结集出版,就是将分散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萃集起来。这项工作承前启后、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关于报纸副刊若干问题的思考(一)[J],新闻实践,2004(08).
【2】束学山.报纸副刊的当代走向[J].青年记者,2005(06).
【3】冯志奇.报纸副刊散文特色试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4】魏剑美.报纸副刊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