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党报风范

1949年《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赵剑波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4-28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机关报《新华日报》,于1949年在南京恢复出版。南京《新华日报》传承了原《新华日报》的红色基因,矢志不渝地坚守党性原则,吸收并发扬了优良的编辑思想、版面风格与工作作风,并为大西南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新闻骨干人才。
  【关键词】新华日报 红色基因 南京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新华日报》诞生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1938年初,是国共谈判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经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国民政府批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南京筹备、武汉创办并迁移到重庆发展。这一阶段的《新华日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持续出版了9年多,共计3231期,被赞誉为“全民抗战的号角”,毛泽东称赞之为“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决定将《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发行。1952年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后,《新华日报》成为江苏省委机关报出版至今。至2019年,《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已70年。
  中央决定《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华东局致电中央,请示上海、南京两市解放后的党报命名问题。中央于24日电复华东局:“上海党报决定命名为解放日报,南京党报决定命名为新华日报。毛主席已允写报头,即可带来,在带到前可沿用旧报头。”当日下午,周恩来在北京与即将南下工作的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谈话时,宣布了上述决定,并代表党中央任命范长江为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石西民为南京新华日报社社长。
  石西民于4月24日晚乘火车南下,27日上午,他代表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位于中山路39号的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并以此为社址,展开了筹办南京《新华日报》的工作。与此同时,来自合肥的“金陵接管支队”中的办报人员、来自南京地下党的人员、从冀鲁苏皖解放区南下的部分新闻工作者、南京各进步报刊社的有关人员等,250余人汇集南京新华日报社,在石西民社长的领导下,于4月30日出版了一张以《庆祝南京解放》为发刊词的《新华日报》。这份报纸依照原《新华日报》的样式,对开四版,报名沿用于右任的题款字体,放在一版上方的中间位置,版式为竖排。
  《新华日报》回归南京恢复出版,可以说这是中央的一贯安排,也是周恩来的夙愿。早在1937年7月,周恩来在上海召见从国民党牢狱中出来不久的潘梓年,代表中央命他到南京筹办《新华日报》,并担任社长。由于战事吃紧、日寇已围堵了南京外围,无继续办报的合适环境,筹备处人员不得不撤离南京。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将新华日报总馆迁往上海,并计划出版《新华日报·南京版(晚刊)》。这次出版计划也未能如愿,一是国民党政府始终拒绝发放出版登记许可证;二是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筹办人员不得已撤回延安。
  《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的计划持续了近12年,南京解放后的第8天才如愿以偿。当时在中共南京市地下文委工作并参与创办《新华日报》的李廉,在回忆石西民来南京办《新华日报》的情况时写道:“这一次与前一次不同,他是代表人民战争胜利者来创办全国性并具有世界性的《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坚持党报的编辑思想放眼全国
  1949年4月30日,《新华日报》创刊号共发表各类稿件30余篇,其中采用新华社提供的稿件17篇,南京市内消息9篇,报纸发刊词采用的是新华社社论。一版中心位置刊登了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三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毛主席对时局发表的声明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经过及决议要点;四版发表了萧三撰写的《毛泽东传略》和胡愈之撰写的《人民自己的国家》。
  报纸一版下方刊登了南京市军管会的第一号和第二号布告、全国总工会等十二团体联名电贺南京解放和世界各国人民对南京解放的反应等消息。二版刊登了南京市部分工人学生武装护厂护校、抵抗敌方破坏行径的报道。
  创刊号的版面安排,重国内、轻本地,多采用新华社稿,自编自采稿较少,这是当时南京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局面的客观呈现。《新华日报》的编辑思想和定位,仍然是全国性大报,以党性立报、服务人民、放眼全国。
  1949年11月10日,《新华日报》在一版首次刊发了标题套红的两条新闻,头条是《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爱国壮举四千员工光荣起义》,中心位置的一条消息是《苏京隆重庆祝十月革命节百万人民红场检阅》。1949年12月2日头版新闻“重庆解放”的标题套红;1949年12月18日头条新闻《毛主席抵莫斯科斯大林当日接见--毛主席发表演说盛赞苏联友谊》,主题、副题均套红。1949年12月21日,头版以整版的篇幅报道庆祝斯大林七十大寿的各类新闻,“新华日报”四个报头字体首次套红,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
  这些套红版面的安排,《新华日报》的老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对社长石西民来讲也是驾轻就熟。石西民从1937年底到武汉参加《新华日报》的创办,先后担任国内编辑、战地记者、编辑主任、采访主任等,历时9年,几乎贯穿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整个过程。石西民传承了《新华日报》的红色基因,坚守《新华日报》的党性原则,吸收并发扬了《新华日报》优良的编辑思想、版面风格与工作作风,在当时国内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中国诞生前后的特定条件下,应该是非常合适正确的。
  《新华日报》为大西南培养输送了新闻干部
  培养新闻干部,壮大党的新闻事业,是《新华日报》优良传统。早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就利用其登记出版的合法身份,在华北、华中及广州、桂林、成都等地开办了地方版和分馆,既扩大了抗日宣传的舆论阵地,提升了《新华日报》的影响力;又为这些地方输送和培养了很多新闻干部,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石。
  1938年10月前后,面对日军即将侵略占领武汉的恶劣形势,《新华日报》大部分人员分两批迁往重庆,继续在渝出版《新华日报》。此外还有15名工作人员,在杨放之、何云的率领下去了西安。这支新闻队伍在朱德、彭德怀的邀请下,到太行山开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1942年5月28日,日军对太行山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何云不幸背部中弹光荣牺牲。在此次战役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也以身殉国。刘伯承曾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2019年1月17日,新华社“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系列报道中刊发了《何云:太行山上“新闻战士”》一文。获此殊荣的何云,是中共红色新闻事业为国捐躯的第一人。
  1949年4月底《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创办后,中共南京市委指示石西民以《新华日报》和新华社南京分社的名义,开办新闻干部训练班,为我军解放大西南培养了300多名新闻骨干。训练班7月1日开学,石西民主持开班典礼,并讲授了专业课。8月底新闻训练班结业后,绝大多数学员和教职员参加了西南服务团,随二野进军大西南。南京新华日报社副社长陈阵、编辑部主任肖波、采访部主任李力众、经理部经理史纳等,也参加了西南服务团。这批同志后来多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各省区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其中就包括一批去重庆创办中共中央西南局《新华日报》的新闻干部。
  (作者:《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
  参考文献
  [1]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新华日报70年(1938.1-2008.1)[D].新华日报报业集团,2008.
  [3]报人生活杂忆--石西民新闻文集[D].重庆出版社,1991.
  [4]李廉.南京《新华日报》诞生的前前后后[J].钟山风雨,2004(2).
  [5]雷勃.西南局《新华日报》创刊前后[J].新闻研究资料,1987(4).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4月(上)P104-106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