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改变了社会长期固有的传媒格局,激发了平民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欲望。这种现状强化了个人信息的分享,同时弱化了传统媒体新闻的社会守望与协调功能。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力的重构是应对大规模业余化的新闻信息对公众认知造成偏差的保障,新闻人应与时俱进,成为多功能新闻编辑人才。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力 现实困境 重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媒介环境的整合升级,大数据技术、场景技术、社交媒体等多种科技产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高级运用,我国的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无论何种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恪守公共性、追求真实性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主流媒体新闻人应当积极重构新闻编辑力,掌握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技能,坚守主流新闻媒体的担当和权威,为公众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真相。
融媒体时代对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力的冲击
1.新闻编辑力的定义
新闻编辑力是编辑人员将客观事实告知公众的能力,它既要求编辑人员具有传播真相的新闻思维,也要求编辑人员具备充分的新闻表现力,是评价新闻编辑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
新闻编辑力具有发现力、选择力、表现力、整合力等诸多要素。发现力指新闻编辑对记者提供的新闻素材的提升,以及编辑人员自身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的源头搜索;选择力指编辑人员选择符合方针、符合公众需求、合乎道德氛围的新闻的价值把握力;表现力是编辑人员“包装”新闻的能力,标题制作、稿件组合、图片选择、平台搭建都是编辑人员表现力的体现;整合力是形成特有新闻品牌的必备能力,具备整合力的新闻编辑人员能够将时效性明显的碎片化新闻整合转化为稳定的文化资源,使其系统、真实地产生长期影响。
2.新闻编辑力受到的冲击
媒体互融改变了过去新闻信息生产和发布的方式,借助新兴媒介,公民的话语权真实地转化为传播权,普通人的参与度被空前激活。不同于新闻信息只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传播的Web2.0时代,在Web3.0时代,大量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发布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实现,移动手机、新媒体发声平台,甚至移动穿戴设备,都是普通人随时随地向外传播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平台上,“业余新闻”得到快速而广泛的流通。
对于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力而言,这是对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巨大挑战。受到严格的制作与审核流程限制,主流媒体新闻的呈现往往滞后于新兴媒体、自媒体新闻。同时,主流新闻媒体不掺杂主观意见的表述与新媒体不受限制的内容表达相比显得苍白,很多知识性强的专业新闻被束之高阁,而混杂了虚假信息、暴力信息、欺诈信息的非专业新闻却能快速引起社会反应。可以说,融媒体时代新闻源的广泛化削弱了新闻编辑的发现力和选择力,新兴媒体的宽容性淡化了新闻编辑的表现力和整合力,公众对主流媒体新闻的关注程度正在下降。
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力的重构内容
1.重构思想,建立新的公共边界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应当重构“走向公众”的思想,承担为公众挖掘真相、制约不道德信息传播、维护正义的社会责任。普通公民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新闻素养,他们“所见即所得”式的新闻传播状态往往蒙蔽事实真相,甚至危害社会发展。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具备专业知识,懂得新闻伦理,在与不良信息“博弈”中揭示事实、遏制流言。例如曾经一度在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的“橘蛆事件”,广元橘子受果蝇感染的错误信息被各类新兴媒体不加验证地传播,使柑橘企业遭遇生存危机,浙江中西部、南部等地主流新闻媒体立即调查,及时制止了流言的传播,挽回了不可预计的社会经济损失,巩固树立了主流媒体的权威话语地位。
主流媒体新闻编辑还应当建立新的公共边界,进行编辑能力的“再塑造”。编辑是与新闻实施和工作经验打交道的行业,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是编辑高质量完成新闻审阅、选择、加工、策划等工作的基石。编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准则,这就是新闻编辑的公共边界。在新闻环境缺乏客观性与公共性考量时,编辑人员要思考互联网新闻公共性建设的问题;在受众无法客观地分析与解读新闻事实时,编辑人员要追本溯源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梳理。社会和媒体的边界是相互构建的,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力“再塑造”的依据就是使编辑人员能够填补漏洞、提供所需。
2.重构角色,成为信息提供者
转变角色成为信息提供者,指的是主流媒体新闻编辑人员不停留于陈述客观事实的表层,而是要在明确公众需要了解哪些问题的基础上,挖掘、梳理、解释、分析,让公众迅速、有效地理解新闻内容。
挖掘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完成从“审读编辑”向“加工编辑”的蜕变,主动思考哪些问题是受众关心的,哪些问题最贴近受众的生活,做贴近百姓的新闻人。新闻编辑要融合“草根”与“精英”,发现、挖掘属于大众的信息。民生类新闻是普通民众最为关注的一类新闻,但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占篇幅较小。新闻编辑应当针对报道编排现状,多报道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受众面最广的新闻,深度挖掘民生新闻内容,推出打假除劣、生活常识、创业就业方向等主题新闻报道,让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构建信息,要求新闻编辑梳理挖掘出新闻题材,对想要表达的新闻主题进行解释和分析,摒除冗余信息,加强沟通有效信息。细分受众市场是新闻编辑构建信息桥梁的必由之路,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对受众进行分类,针对性地向不同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内容,能够优化新闻资源配置,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例如,年轻白领获取新闻信息的时间通常是晚间睡前、上下班路上,新闻编辑应当抓住这几个时段推送碎片式的新闻。再如,新闻编辑可以依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推送他们感兴趣的新闻类型,例如娱乐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等。大数据技术为新闻的定向制作、定向推送提供了条件,新闻编辑在掌握、分析大数据结果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优势。
3.重构渠道,多元化地呈现信息
手机类移动客户端灵巧轻便,移动客户端是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直接、最常见的渠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合作新媒体的过程中纷纷推出了适用于手机阅读的新闻界面,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剪辑、风格设计、页面编排等工作时,都应当与新的传播渠道相契合。新兴媒体灵活多变,信息的呈现花样百出,主流媒体重构渠道的同时,也应当适当丰富新闻的呈现方式,用更加新颖、更具审美特点的新闻作品博取受众的好评。
为了给受众更好的浏览体验,新闻编辑应当考虑将新闻以易于阅读的概要式、碎片式呈现出来,精练、扼要地传播新闻的主要信息,将关键内容、重点内容在页面上方尽早呈现出来。做风格设计时,编辑人员应当依据手机登录移动客户端的界面特征合理规划信息排版样式,在用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叙述新闻内容的基础上,添加视频、链接、游戏、二次元等新颖元素,用“眼球经济”抓住更多受众的目光。
互动界面的开辟是融媒体新闻与传统新闻的重要差异,主流媒体新闻编辑渠道重构过程中应当将受众的表达诉求容纳在内,为受众提供发布观点、提出建议、抒写情怀的空间,让受众的评论和意见成为完善新闻内容的一个侧面。过去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通过“留言区”“评论区”进行,双向互动时空脱节。未来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可以通过现场直播、弹幕等方式实时了解观众的思想变化,并运用剪辑特效增加交流互动的趣味性,提高新闻编辑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话语权减弱,大量业余新闻信息的流通造成公众认知的偏差,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应当立即重构新闻编辑力,重构思想,重建公共边界,提高话语权;重构角色,做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改善新闻视角和投放现状;重构渠道,优化主流媒体新闻信息表现力。
(作者单位:黄南州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王向阳.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出版“编辑力”探微[J].中国传媒科技,2017(07).
【2】陈先军.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力构成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
【3】苏畅.新媒体时代美术编辑的编辑力及文化素养探究[J].视听,2016(11).
【4】唐兴通.引爆社群:移动互联时代的新4C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2月(下)P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