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场及“两微”差异性探析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钱江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2-18    
  【摘要】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微博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要远远大于微信,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舆情事件中微博表现要比微信抢眼的原因。确切地说,同为网络社交产品,微信更偏向交流属性,微博则偏向媒体属性。
  【关键词】网络舆论场微信微博差异【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2018年7月30日19时06分,杭州一女子驾驶小型客车,因操作失误,将油门当刹车使用,致使车辆在竞舟路由北向南行驶过程中加速至132公里/小时,最终车辆在文二西路和竞舟路口发生交通事故,造成4人死亡、13人受伤,以及车辆、道路等不同程度损坏,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
  根据舆情小秘书的监测,从7月30日19:00开始,截至8月23日12:00,网上共监测发现该事件相关舆情信息45545条。其中,微博31628条,网络媒体6639条,报刊79条,电视新闻58条,新闻APP4277条,微信2287条,其他为论坛和博客等。由此可见,微博是所有参与话题讨论的主要媒介载体。
  网络舆情事件中,微博的表现缘何如此抢眼?以微信为媒介载体的舆论场缘何不如微博?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异常,而是当下网络舆论空间的常态。微信的势头看似火热蓬勃,但其实今天网络舆论生态的发酵与激辩的主要场所依旧是在微博,微博也是目前网络社会的最大舆论场。
  网络舆论的激辩场所从最初的BBS到网络跟帖,再到博客空间、SNS社交网络,以及后来的微博和微信,互联网产品的衍生迭代与更新升级,都让网络舆论场所也相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新闻学界较早提出舆论场定义的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构成舆论场有三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按照刘建明教授的观点,微博和微信都有让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都可以形成各自的舆论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微”却在各自的平台上聚集人气、互动频数、开放程度、渲染指数等不尽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两微”所发挥出来的媒体属性也就不尽相同,理所当然,舆论场里话题讨论的白热程度与群体数量自然也有所不同。
  一是从粉丝量看
  腾讯微信的好友人数最高上限是5000人,这也就是说,腾讯微信的个体用户粉丝最多只有5000个,而新浪微博的个体用户粉丝没有上限人数。众所周知,网络时代的粉丝相当于传统媒介中的读者、听众、观众等受众群体,受众数量决定了媒介的传播效力,而传播效力能直接决定媒介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正如坊间所言,得粉丝者得天下。作为全球十大纸媒之一的《人民日报》,2017年日均发行量是300多万份,这已是纸媒中的翘楚与神话,很显然,即便是很出色的纸媒,其发行量与微博粉丝数量相比终究是黯然失色。
  二是从搜索率看
  公众彼时有不解之事时常询问朋友,但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早已是流金岁月,如今网络已与公众密不可分,互联网也已经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众有不解之事时常不问朋友而问搜索。全球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CyberAtlas调查显示,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网络媒体,75%的访问量来自搜索引擎,这从侧面足以佐证,搜索引擎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今天的搜索引擎除了个别针对微信信息有专门的搜索功能之外,其他搜索引擎鲜有专门的搜索功能,因此,微信与微博相比较而言,可谓封关闭门,传播力和影响力自然大打折扣。除此以外,在搜索数据与排名上,微信的表现也不及微博。简单来讲,“两微”同时发一组日常的生活状态,他人也许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微博刊播的信息,而微信就未必能找到,甚至压根就找不到。所以,以微博为载体发布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向网民展示的几率更大,从这点来说,微博的传播效力也容易略胜微信一筹。
  三是从权限度看
  微博粉丝的增加,只需他人关注即可成为心仪博主的粉丝,但微信好友的增加,却必须要经过用户的验证才能添加成功。相对来说,微信通过社会人脉聚集人气,而微博则通过兴趣爱好来聚集人气,因而,微博更像是一本专业的杂志或者一档专业的电视栏目,信息的传播张力犹如一匹脱缰之马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而微信则像是一个区域喇叭,信息的传播张力犹如陨石坠水,只能在区域的空间里泛起水波涟漪。因此,微博的媒体属性和传播张力也很容易强于微信。
  四是从领头羊效应看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事实上,网络生态中的“羊群效应”也异常明显,这个领头羊就是意见领袖,往往是,意见领袖的观点对影响公众的认知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也印证了这点,来自大众媒体的影响首先到达舆论领袖那里,舆论领袖再把他们读到和听到的内容传达给受他们影响的人,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模式中的显著地位可见一斑。
  微博和微信其实在培育意见领袖上也存有明显的差异性,微信粉丝最高上限人数只有5000,相对于动辄粉丝上万、百万乃至更多的微博粉丝来说,实属相形见绌,就算微博除去死粉和僵尸粉,其体量庞大的粉丝也让微信望其项背。尽管微信公众平台也有订阅功能,公众也可以针对喜欢的订阅号进行关注,订阅号的关注量也可以无限增加,然而,微信公众平台却对个体注册数量和发文次数有着严格的限定,这其实也就大大缩减了微信公众平台的自由度与开放度,直接制约了微信的传播力和引导力。由此可见,微博粉丝不上限,容易诞生超大体量粉丝的意见领袖,这很容易让微博的意见领袖数量领先微信的意见领袖数量,因此,微博与微信媒体属性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五是从评论区看
  但凡网民跟帖留言,日常的微博可以不经后台审核第一时间发布出来,但微信的评论区必须要经过后台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出来,很显然,微博要比微信的评论区可见度和透明度更高。微信经过后台审核释放评论的模式难免会有主观意识色彩和人为干预因素,显然有悖顺其自然凝聚网民言论的舆论场衍生规律,更何况,释放出来的评论凝结而成的舆论导向还未必是真实的舆论生态,尽管微博评论区也有删除功能,但“先发后删”的模式至少在透明度上要优于微信“先审后发”的模式。除此之外,微博的评论区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进行互动,然而微信的评论互动只能局限于朋友圈,公众号的评论区只能浏览而不能互动、评论也不能带图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微信互动的自由度。基于此,微信的媒介传播力也很容易劣于微博。探析“两微”的差异性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其一,微博依然是当前互联网舆论激辩的主要场所,不能因为周围人群使用微博时间少而产生微博影响力下降的错觉。事实上,今天很多网络谣言的首发之地都来自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势头依旧刚猛,所以既不能对微博冷眼小觑,更不能对来自微博的爆料发酵掉以轻心。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简单的微博爆料也许能产生蝴蝶效应,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波。
  其二,网络产品的迭代更新迅速,但交流与辩论是人类永不磨灭的天然现象,要让网络产品越有舆论属性,就越要契合舆论场的三大要素,即参与人数要更多、互动频率要更高、开放程度也要更高。唯有如此,话题讨论的频率更激烈,互动的次数更频繁,才能迅速凝结成强大而显现的舆论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至于未来何种网络产品将主宰网络舆论场所,我们不得而知,但眼下,微博仍然是最主要的网络激辩场所,这点毋庸置疑。
  (作者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范晓.去年微博总营收同比增长76%[N].北京日报,2018-2-14.
  【2】马化腾.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EB/OL].http://tech.ifeng.com/a/20180307/44898502_0.shtml.
  【3】邢彦辉.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J].中国记者,2012.
  【4】毛晶慧.新媒体为内容制造者带来巨大商机[N].中国经济时报,2017-3-21.
  【5】范红召.基于搜索引擎的“SIVA”网络营销理论模型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
  【6】韩雅男.二级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使用中的解析[J].新闻传播,2012.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2月(下)P12-13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