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类节目的困境与突破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赖思佳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03    
  【摘要】目前文化类节目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中,究其原因,文化类节目呈现方式单一,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可看性,限制了节目传播力。本文首先分析目前中国文化类节目的三种类型,即答题式、访谈式、记录式,依次分析每种分类存在的问题;再以国际节目为例,尝试破解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困境,指出创新方向。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问题困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电视综艺近年来一直是中国媒体传播的热词。在明星旅游、游戏、竞技的节目群中,文化类节目以素人为表现主体,注重知识的传播和价值的引领,成为近年来国家鼓励和电视台着力打造的节目新方向。
  文化类节目并非新鲜类型,2013年河南卫视开播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以及中央电视台2013年开播的《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开播的《中国成语大会》,也曾经引起一段时间的讨论,但并没有带动全国文化类节目热潮的出现。直至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春节期间热播,《朗读者》(中央电视台)、《诗书中华》(东方卫视)、《儿行千里》(湖南卫视)、《阅读阅美》(江苏卫视)、《国学小名士》(山东卫视)、《见字如面》(黑龙江卫视)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在同年播出,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文化类节目热潮。
  目前文化类节目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中。收视率和招商体量与传统的明星综艺相比,差距并不小。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类节目呈现方式单一,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可看性,限制了节目传播力。
  文化类节目的三种呈现方式及困境
  1.答题式:强竞技、弱人物,人物形象单一
  答题式是文化类节目最常用的呈现方式,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学小名士》为代表。答题能够自然形成人物对抗的节奏,推动节目的进程,也在答对答错的自然标准中形成节目悬念。如《中国诗词大会》采用“以一敌百”,尝试以不对称的对抗方式增加选手答题的难度,舞美设计上形成台上台下的面对面对战观感。这种呈现方式往往会把选手推到“记忆机器”的单一形象中。
  这两档节目同样推出的“飞花令”,都在凸显选手对诗词的记忆力,缺乏对选手理解力和相关故事的引申。如此一来,选手的形象单一,无法依靠人格魅力或独特经历或对诗词的独特诠释,成为节目勾连观众的载体,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强竞技却弱故事,导致选手成为单一形象,成为答题式文化类节目的最大问题。
  2.访谈式:强故事、弱节奏,谈话形式单一
  访谈式是文化类节目使用频率仅次于答题式的一种方式。《儿行千里》《阅读阅美》是此种形式的代表。如果说答题类节目以诗词、成语、汉字等易于记忆的知识内容为核心,那么访谈类节目则注重挖掘人物和诗文背后的故事。相较于答题式,访谈式对人物的故事展示更为全面,人物形象也比较丰满;因此,访谈因素在诸多文化类节目中被不断放大。比如《朗读者》第二季和《见字如面》第二季,虽然两档节目都是以“朗读”和“读信”作为核心内容,
  访谈互动部分相较第一季都有了明显提升,其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互动访谈部分的内容呈现,强化观众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文书信的内容。访谈式文化类节目的缺点在于节目缺乏内在的推进线索,没有竞技形成自然关系的推进,节目只能靠话题的阶段性变化串联起整个互动场;而且,整个互动场的节奏是靠人物对话而不是环节推进,这对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整体节目相对静态,对谈的方式极容易让观众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
  3.记录式:重体验、弱语言、话语视角单一
  记录式突破演播室的限制,能够通过空间的变化以及体验过程的完整记录,呈现多画面的知识传播。湖南卫视的《百心百匠》、江苏卫视的《小镇故事》是此类方式的代表节目。文化类节目通过记录的方式,能够将当事人的体验以任务完成与否的方式推进节目节奏,既可以自然形成节目的悬念看点,也可以通过当事人的体验感以及不同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多角度呈现文化内容。这实际上将答题式的任务悬念和访谈式的故事挖掘有效整合在一起,既避免过度聚焦知识而将人物变成记忆机器,也避免纯粹依靠对话推进节目的节奏。
  这也对节目的参与者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记录式文化节目会采用艺人和文化学者、素人相互搭配的方式呈现。三者的视角共同聚焦于某一项技艺或知识领域,如果在语言表达上没有特点,或者在人物性格上没有区分,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多人话语内容重复,风格一致,影响节目的听觉效果。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方式
  1.答题式:从知识记忆力扩展到知识理解力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答题式文化类节目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力,一方面导致选手成为记忆机器,另一方面也导致考核形式的单一。日本的《东大王》就通过考核内容的广泛和形式的多样,破解这一难题。
  《东大王》这档节目是从日本顶尖学府东京大学选拔出来的高智商天才们组成“东大王”队伍,接受来自高知艺人队伍的挑战。“东大王”队伍为固定的4个人,艺人队伍则为12个人,首先呈现自然的非对称对抗关系,形成高能和多人谁能获胜的节目悬念。节目考核的内容包括汉字的速写、文化物件的功能猜测和传统乐器的曲名猜测等。这种考核内容的广泛首先扩展了文化的概念,对选手知识面的考核更为全面,能够通过考核呈现选手更丰满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呈现方式提供了可能。
  2.访谈式:丰富话题的外化形式
  访谈式文化类节目的最大难题就是形式表现的单一,导致视觉呈现的单调。如果过多地强调呈现形式,又有冲淡内容主题的可能,因此目前绝大多数访谈式文化节目都是相对纯粹的对话形式结构,但是以色列的访谈节目《经典十刻》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经典十刻》每期以一位老艺术家为访谈对象,并将老艺术人一生的经历浓缩为十个经典的时刻。有电影片段、演唱片段,也有社会经历片段。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在不同维度呈现老艺术家,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整期节目自然划分成不同话题的互动场,形成阶段性谈话的自然转场。而这档节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十个时刻”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比如老艺术家曾经出演过的经典电影场景,由青年演员在现场重现,老艺术家观看后点评,自然进入这一话题互动,这种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推进话题互动的结构方式,在内置节目推进脉络的同时,极大地强化节目可视性。
  虽然《经典十刻》是针对老艺术家的采访,但同样适用于不同群体。只要能够找到采访对象不同侧面的内容,并对应性地呈现为不同的舞台表演方式,就能够将两个人的访谈扩展为一群人的表演。这大概是访谈式文化节目亟需解决的难题。
  3.记录式:全知视角和陌生视角的类型划分
  记录式文化类节目算是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另一种表现。因为节目核心在于知识的传播,因此任务的设置并不能像传统真人秀设置强对抗或者过度游戏化,人员的选择也必须考虑文化学者的加入。因此,文化学者、艺人和匠人之间的话语场如何协调显得尤为重要。韩国近期推出一档跨越国境线旅行的文化旅行真人秀节目《越线的家伙们》,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这档节目中,5位MC跨越国境线,在两个距离相近但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间进行旅行。节目以他们的视角边游历边向观众解开两国各自的历史、文化、艺术、时事事件等知识,带观众深入了解并更好地审视海外的这些国家。
  其中,三位主要人物风格鲜明,类型明确,一位网红历史老师,负责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历史,并在同一时间线下与韩国历史横向对比;一位艺术范儿女神,每次出行做好攻略和大量资料阅读,醉心艺术和人物故事,是行走的人肉导航;一个带头大哥,精神领袖,负责和历史老师、女神讨论深层次文化问题。
  根据去往地方不同而每期变化与目的地相关的飞行嘉宾,同样有明确的人设。比如前往墨西哥时的飞行嘉宾Tyler,是首尔大学外交系硕士,精通韩语、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是目前在韩国生活的美国人。在墨西哥的西班牙语境下,以及美国家乡本土,充当队员们精准交流的喉舌,获得丰满的故事。而“搞笑达人”柳炳宰,语言白痴+“文盲”成为全程状况外的独特存在。文化大神们神侃时成为捧哏角色,出色的搞笑天赋为文化内容增添了轻松氛围和老少咸宜的笑点。
  从以上人物设置不难看出,在做记录式文化类节目时,参与者是要有不同的功能划分的,一般可以划分为陌生视角、全知视角和特殊功能者。陌生视角作为发问者,代表观众、形成互动;全知视角作为带动者,取代旁白、把控节奏;特殊功能者推进流程、制造意外。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11月(下)P50-51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