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智库建设之“B”分析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裘正义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25    
  [摘要]把建设媒体智库作为报业转型的一个可能方向,是一些报业相关单位这两年的尝试。但在建设中,如何更好地认清优缺点,把智库产品和媒体的信息产品加以严格区分,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关键节点发力,值得媒体智库建设者深思。
  [关键词]媒体智库  人才  资金  产品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上海市委领导曾就上海建设“三个中心”进行过可行性论证,在官方政策研究部门提交A报告的同时,由复旦大学一批青年学者组织了独立的论证并提交了B报告。这份以“上海不能建成三个中心”为反方观点的报告,据说受到了更高的评价,对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以为,这份B报告,就是一个智库成果的成功范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定位明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同时指出,支持中央重点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今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中国特色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
  当媒体智库建设已然站在“风口”之际,笔者以为,不妨也从反方立场做一点“不可行性”分析,做一点冷思考,研判一下媒体智库建设中存在哪些短板、需要避免哪些认知误区,对有关媒体集团及媒体管理部门认识的全面性与决策的科学性,也许会更具价值。
  “春风”?“及时雨”?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媒体智库发展“不完全”大事记:
  2012年,南方都市报与奥一网发起成立南方民间智库,2014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发起成立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2015年光明日报成立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继而在2017年成立光明智库;2015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发起成立长江智库;同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由南京大学携手江苏四大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成立江苏紫金传媒智库;2016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封面传媒成立封面智库;2017年中国新闻社发起成立“国是百人会”;2017年11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国内18家新闻出版企业自愿联合发起成立了自律写作性产业创新智库群“新闻出版新型智库联盟”;21世纪经济研究院、第一财经研究院、凤凰网国际智库、封面智库、人民网研究院还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2017年度榜单”。今年5月,羊城晚报在羊城创意园区举行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成立仪式。6月,同城的南方报业集团举行首届南方传媒智库高端论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智库迎来了发展春天,各地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预见智库未来将进入大建设大繁荣的新时期。”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面临痛苦的转型过程。人们认识到,所谓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指不同传播介质之间的融合,还包括各新闻生产要素的整合、新闻生产流程的优化,也包括在此基础上的智库资源的盘活和智力资源对媒体的深度反哺。①媒体智化、媒体智库建设,可以让媒体在广告收入面临断崖式下滑时,另辟一条智力资源变现的蹊径,岂不是“恰逢其时”的一条生路。因而,它既被看成媒体图发展之“春风”,也被视为媒体求生存之“及时雨”。
  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智库发展存在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现象,有些媒体智库只是贴标签,没有基本团队,没有研究方向,什么题目热就研究什么,哪里有项目就拼凑队伍仓促上马,陷入相互抢夺资源的怪圈。相比于内容建设与质量提升,智库发展更热衷于形式传播与数量扩展。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多三少”,即一方面,许多主流媒体的人才济济、各类信息来源丰富、各项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这些媒体智库又面临专业人才不足、有限的力量不集中、成果展示单一等窘境。②媒体智库的发展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欣欣向荣。
  优势在何处?短板如何补?
  有业内人士认为,媒体建设智库机构有其天然优势:作为智库母体的媒体拥有贯通体制内外的信息渠道,与决策的接近性、对政策的敏锐度相对高,智库研究的靶向性、时效性、精准度较有保障;媒体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较强的资源凝聚能力,能够根据研究课题快速组建优质研究团队;媒体特有的公信力、号召力,可以较好地转化为智库产品的影响力、引导力。③也有人将媒体建设智库概括为影响力优势、人才优势、渠道优势、相对独立性等四大优势。④总之,媒体智库结合媒体与智库各自优势,“传播”与“思想”牵手,智慧加影响力,会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媒体智库化已然成为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战略抉择,但现在大部分媒体发现,顶层设计容易,落地很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便是上述人所共识的种种优势,也并非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智库建设的现实基础,有时,所谓的优势背后恰恰隐藏着某种短板。
  比如,主流媒体所谓的人才优势,优秀的新闻采编人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专业的智库研究人员,其知识结构、工作方法、经验积累、思维定式,有时反而成为开展智库研究的障碍。如果没有一支合格的研究员队伍,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智库的专业性。
  又比如,作为资讯机构,媒体具有丰富的数据积累,然而这些数据通常以碎片化、非数值、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不系统、不规范、不准确,加之调阅困难,参考作用较小,因而资讯丰富的所谓优势就难以体现。
  新华社瞭望智库总裁吴亮认为,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长远谋划体制机制建设,媒体做实做优智库一方面要夯实智库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专业要求将研究报告标准化、规范化,不断完善技术细节;另一方面则要加快专家库建设,形成快速服务能力。中经智库负责人孙世芳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激励既有队伍发挥传播力长处的同时,探索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培养研究人才,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冯玉明认为,依靠经验分析、调查采访等传媒业比较熟悉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智库用户的需求。⑤
  优势尚待“变现”,短板则很现实。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负责人李刚在实践中对此有清醒的认识:1.媒体原有的体制机制缺乏独立性、针对性、适用性,难以适合智库研究、支撑智库发展。2.缺乏具备足够声望与影响力的智库领军人才,尚未形成稳定、专业的研究力量。3.缺乏现代智库必备的专业运营管理力量、学术服务团队。4.缺少大数据平台、信息化工具等现代技术支撑,科研方法与组织方式滞后。⑥
  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各媒体智库资金来源主要是媒体自有资金,以及政府部门专项扶持资金。以羊城晚报“智慧中心”为例,2016年获得500万元广东省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2017年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有望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专项支持。这样的“馅饼”并不会落在每家媒体智库头上。由于目前主流媒体经营持续下滑,本身对财政支持的依赖越发加大,而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财政拨款可视为政府对媒体信息服务(包括新闻宣传、官方信息发布、内参呈报,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一次性买断,媒体扩展其智库功能,很难获得额外的财政支持。
  针对专业人才的短板,国内媒体通常做法是借用“外脑”,邀请政府官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等作为智库特约研究员,以约稿、访谈、座谈会、论坛等形式,让其发表观点,彼此是一种相当松散的关系。
  广义的媒体智库,通过智能技术和智慧报道为政府、企业、社会民众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智力支持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服务。这样的服务,与一般商业性咨询机构并无实质性区别,其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参与竞争来实现。一个最常为人引用的案例是英国的经济学人智库。这个成立于1946年的《经济学人》杂志业务部门,2013年成为独立运营的企业。根据经济学人集团2017年年报披露,2017年经济学人智库营业收入近6100万英镑,同比增长17%,利润增长10%,占经济学人集团营收的17.2%,是集团第二大盈利板块,并且仍在逐年上升。然而,我们要看到,支撑这一业绩的是该智库70多年的积累,近400名分析人员、2万名高管组成的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小组⑦——无论规模还是经营模式,它与一家大型国际咨询公司没有任何区别。
  国外媒体多为商业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智库也自带商业化基因,通过将媒体自身的智力资源有效变现,本身是媒体经营多样化的必然选择。国内一些媒体智库也在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和资源,尝试发展商业化产品。例如,羊城晚报智慧信息中心开始为广东省清远、揭阳、梅州、阳江等地市级政府部门和广州市国资委、城市更新局、地方税务局、市妇联等职能机构,提供基于数字化的政务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还在一些垂直领域提供创新性数据指数服务和舆情服务,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⑧
  对于刚刚起步、盈利模式不甚清晰的绝大多数国内媒体智库而言,“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是一个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智库的创建本身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而承接的商业项目十分有限且收入不高,很难做到全成本覆盖,反过来又限制了媒体对智库后续建设的投入。
  总体而言,我国媒体智库尚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资金来源单一、专业研究人才缺乏等综合性问题。开张固然热闹,要实现长期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产品有差异,认识有误区?
  人民日报人民智库负责人贾立政提出,智库是媒体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要注意精准把握智库产品与媒体传统产品之间的不同。⑨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智库与媒体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在媒体智库建设中过多地强调其“同”,忽视二者之“异”,不利于我们认识媒体智库的特性。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一般意义上的智库产品与媒体产品之间存在哪些明显差异?
  第一,产品服务对象不同。智库产品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是特定人群;媒体产品服务对象是一般公众。
  第二,表达方式不同。智库产品使用的是专业语言,有特定的语境和语义,要求语言平实、准确严谨,切忌哗众取宠;媒体产品则要求通俗易懂,为激发受众兴趣,提高可读性,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文学化渲染,追求“眼球效应”。
  第三,产品传播渠道不同。智库主要通过编发内部刊物、报送内参专报、召开学术会议等渠道,向目标人群定向发布其研究成果;媒体则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向不特定的人群公开发布信息。
  第四,功能不同。智库产品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要求提出系统的独立见解,提供定制化内容;媒体产品则基于客观事实,以事实说话,或引述他人观点、客观解读政策,在公众普遍关心的事件、话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
  第五,生产方式不同。智库产品一般需要通过规范的实地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做理性的严谨的定性及定量分析;而媒体产品则以走访为特色,以“亲眼所见”的描述为主或将当事人及个别权威人士所言直接予以引用,带有强烈的“感性”特征。
  第六,生产周期不同。智库产品一般偏于中长期,更有一些长远性、战略性的思想产品;媒体产品则多为高度时效性的“易碎品”,强调短、平、快,即便有深度的内容,一般也是对于相关研究的二次传播。
  第七,生产管理模式不同。智库机构以课题或项目为导向,以研究人员为核心,实行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目标管理;媒体生产则多为网络化组织、兵团化作战,强调组织协调、流程管理。
  认清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规律。
  从全球现状来看,媒体智库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影响力依然较弱。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6年全球智库报告》,全世界顶尖的175家智库中,没有一家来自媒体智库。有学者认为,媒体目前虽然可能具备一部分智库功能,但主要还是起到智库产品与公众之间的中介作用。⑩认清路径,也是为了走得更加踏实。
  (作者: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注释
  ①魏礼群:《努力建设高质量媒体型智库》,光明网,2018年4月18日。
  ②王莉丽:《中国智库思想市场的培育与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③⑥李刚:《主流媒体的智库化及其实现路径》,《新闻战线》,2018年第4期。
  ④陈旭钦:《打造智库性财经媒体的IP》,《新闻战线》,2018年第2期。
  ⑤⑨杜一娜:《媒体智库:一盘越下越活的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6月5日。
  ⑦刘成勇:《经济学人集团新战略及其智库研究》,《科技与出版》,2017年第1期。
  ⑧刘海陵:《产品定制型媒体智库建设思考》,《中国传媒经营》,2018年第8期。
  ⑩耿磊:《国外媒体智库现状》,《新闻战线》,2018年第4期。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9月(上)P26-28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