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媒转型的 必然性和"基因进化法"优势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 蒋 宁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09    
  传统纸媒近几年加速"退化",发行量持续下降,广告显著减少,纸媒普遍进入转型期,这个转型几乎是颠覆性的。本文从传统纸媒难以克服的"先天不足"进行剖析,进一步说明互联网媒体的优势,对现在仍然从事传统纸媒的人士予以提醒,或采取真正有效的手段缓解纸媒目前的困局,或及早布局转型,有效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得纸媒在时效性和速率上先失一步

  纸媒的传播颓势,已从其日常工作流程中看得非常清楚。现在文字记者都习惯从网络中寻找报道线索与题材。仅有跑时政、文化、体育、社会新闻的记者还进行实地采访,这些实地采访的一手新闻信息,也变得更加有限了。而这种有限,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传播时效上和传播效应上。最为致命的,即便是实地采访,大多也落后于网络媒体刊发。
  不在本地纸媒覆盖的区域,外地发生的时政、文化、体育、社会新闻等,主要依靠网络媒体,"炒二手饭"或"重新包装",记者变成了编辑,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准日益退化。这点在财经新闻记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财经媒体记者,若干年都没有进行过实地采访,最多进行连线采访,新闻的技术含量、眼见为实的可信度,难免不打折扣。
  网络媒体发展至今,几乎可以做到实地采访编辑、实时发布,利用无线网络传输,可以根据需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信息,几乎做到了传播速度的极致。
  网络媒体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短时间大数据传递成为可能,高画质图片和视频文件也能做到即时发布,这不仅对于传统纸媒是极大的冲击,就是对于擅长"直播"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是挑战,其前景也不容乐观。目前广播媒体受到的冲击相对电视媒体要小一些,但如今广播媒体受众面变窄,主要集中于交通领域人流和中老年听众,而广播的无图像画面,是其先天不足的"死穴"。

  晚报之"晚"失缺意义,纸媒成明日黄花早有迹象

  若干年前,网络媒体还远没有如今这样兴旺发达,但纸媒间的激烈竞争早已开始。都市类报纸是竞争的"先行者",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晚报不"晚"了。例如,南京地区的几份综合性都市报,最初大多数是在下午出版。一是由于新闻竞争,二是因为读者获取要求的变化,如今几乎所有都市报都改在早间出版。扬子晚报、金陵晚报这些自称"晚报"的都市报,早就名不副实了。有的报纸在纸媒间激烈竞争和网络媒体的双重挤压下,从日报变成周五刊,最后萎缩成周二刊,市场份额和影响日趋低迷。晚报不称(不成)晚报,日报变成周刊,纸媒成明日黄花早有迹象。
  晚报不"晚",改为清晨出版,抢了日报的蛋糕,也留下上午至下午时段新闻和信息无法快人一步的欠缺和遗憾。过去没有填补无所谓,重要事件可以出号外。可如今网络媒体做到了全天候无缝隙发布,这让都市报纸媒的"无所谓"变成"有所谓"和无奈。互联网媒体的全天候,让传统纸媒劣势尽显,融合转型成了必然要求。

  传统纸媒占用日益稀缺的森林资源,于环境不利

  22棵参天大树才能生产一吨新闻纸,报纸在传递着有用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宝贵的森林资源,间接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不容回避的。一吨新闻纸能够印刷多少份报纸?一份报纸发行量多少?全世界、全国又有多少种报刊?可想,传统纸质媒体对于森林资源的消耗巨大。
  森林资源在全世界已成为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传统纸质媒体于环境不利,每个新闻人不会因为自身的发展和利益而否认这一点,问题是如何改变。现在,网络媒体让纸质媒体的改变不得不进行,转型成为必然,无法避免,这对于自然生态或许是个大好消息。

  传统纸媒发行销售渠道劳动力密集,影响效率和效益

  纸媒需要建立庞大的发行零售体系,这个发行零售的通道越长、扩展越广,相应的人员需求和配置越多。每家纸媒都在力图增加自己的读者数量,因为读者越多、发行量越大,纸媒的广告客户就越多,效益也就越好。
  报纸发行结构体系一般分三部分,一部分是纸媒本身在编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人数配备多少,与发行工作量直接相关。地方发行的报纸和全国发行的报纸,在发行人员配备上,差距比较大。全国发行的报纸甚至要在重要地区重点城市设立发行站点,安排专人负责。各地分印工作和发行零售工作,由在各地方的发行站点运作。南京某家报纸全国发行,有20多个分印点,虽然没有在各地设立发行站点,但其发行人员经常要出差到各地开展发行工作,报社每年因此要承担一定的差旅、接洽等费用。
  报纸发行结构体系的另一部分是外聘和临时招募的发行员、投递员。这是一个比在编发行人员庞大得多的群体。他们的收入通常直接与发行投送的报纸数量挂钩,支付的报酬成为报社成本的一部分。这群编外发行人员是纸媒不可缺少的劳动力。
  纸媒发行结构体系的第三个部分,是最为"保守和传统"的邮政发行和零售。纸媒与邮政有合作协议,要支付相应的邮政发行费,费用计入纸媒成本。
  由此看出,传统报纸的发行是劳动密集型结构,必须通过大量人力,以物流的方式进行投送,别无他法。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纸媒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订阅销售,但这一部分其实已经不在传统纸媒发行之列。
  传统纸媒劳动密集型发行方式基于其"物质载体特性",是不可改变的,试图通过减少发行人员数量来降低运作成本,直接的结果就是影响发行的效能和业绩。因为人力传递的限制,报纸的发行效率和效益已不能适应现代媒体的要求。
  网络媒体可以对自己的付费信息进行网上推广、网上订阅销售,相比传统纸媒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效率高、覆盖广、操作更加灵活。网络传输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发行优势不言而喻。

  获取信息的方式革命性变革,纸媒与大趋势相悖

  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几乎人手一台信息终端。新兴互联网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拓展速度,改变了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占据了年轻一代的阅读领地,更多中老年人也逐渐了解和接受了互联网媒体,掌握了使用方法。
  网媒具有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是其时效性,第一时间可以传达信息,并且全球无缝隙。其次是其直达用户终端,迅速显示,方便快捷。一个阅读终端就是一份无限多的报纸杂志、一个集群的电视广播,使用效率无限提高。
  网媒在阅读和获取信息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更加凸显了传统纸媒的劣势。纸媒繁琐耗时耗力的印刷、发行以及相应的管理,都无法适应受众的需求,与大趋势相悖的传统纸媒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转型升级。华丽转身也好,蜕变创新也罢,纸媒必须迈出这痛苦而艰难的一步。

  传统纸媒如何平稳转型

  传统纸媒因为其"特性",不得不在网络传媒的发展壮大中转型。随着时间推移,怀疑这一点的人愈来愈少。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稍一迟缓,可能就会失去发展转型的机会,淘汰就是唯一的结果。正是因为看到了危机,传统纸媒都在研究和实践自己的新媒体之道。
  在新媒体的认识和发展上,各家媒体的领悟层次有所不同,这在转型期是正常的,有个探求的过程。要尽快确定正确的认识,选取正确的道路。在传统纸媒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报是最初始的想法,基于传统纸媒成熟的采编资源,将报纸内容电子化,在网络上传播。利用纸媒发行网络,推广电子报,扩大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报成本低,建立迅速,认同度高,但电子报也分流报纸读者,有些年龄层次的读者不大接受,或受制于电脑终端。电子报其实是纸媒电子化上网,远远不是纸媒的转型。这里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电子报传播的内容,而在于电子报依旧和纸媒相同,落后于网络媒体的传播时效。如果要进一步深究的话,纸媒的电子报也没有改变部分内容"二手货"和"包装版"的弊端。
  另一种策略是依托传统纸媒,成立自己的网络新闻和信息平台,名称基本和纸媒一致,是有自身的新闻采访编辑、自己发行和经营通道的网媒。例如,南京日报两年前成立的"南报网"。在传统纸媒的基础和平台上衍生出来的"南报网",已经具有独立发展和运作的机制和能力,未来还可承载南京日报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全面转型的职责。
  还有一种传统纸媒挺进网络传播的"通道",就是报业集团汇集子媒体组建的官网。例如,新华报业网、南京报业网等。这种报业集团官网既有各子媒体的电子版、网络,也有集团的新闻信息平台、互动平台,还包含经营推广平台,同时可以链接相应的网络媒体。是一个功能齐全、能够实现"一网知晓天下事"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
  有观点认为,传统纸媒要真正走出发展困局,目前最好的办法是与移动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传统纸媒具有携带方便的特性,网络传播下转型的纸媒,也必须具有便于携带、随时可以观看的特性,同时,新闻的特质也使得移动获取是不可或缺的。在目前情况下,移动通信运营商不能创建自身的新闻媒体,只有与合法合规的媒体合作,包括传统纸媒和网络媒体。与移动通信网络合作,市场竞争激烈,要抓住有利时机,这些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内。

  传统纸媒进化之路,克隆网络媒体还是另辟蹊径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在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纸质媒体跟上时代、顺应时代也是必然。纸媒从纸质传播发展到全面信息化的网络传播,已是不可逆转、不能改变的趋势,转型之路明确,转型的方式只有一种:纸媒信息网络化。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纸媒信息网络化之路,绝不是简单地将报纸变成电子版,纸媒转型是一个"脱身蜕变"的过程。纸媒进化之路方式唯一,就是必须变身网络媒体。但是方法却是可以多选的,笔者认为有"克隆法"和"基因进化法"两种。
  所谓"克隆法",就是学习模仿成熟网络媒体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平台。这样做的好处是,转型网络媒体速度比较快,建立网络媒体的构架迅速,能在较短时间形成规模。其实,大多数新兴网络媒体,都是从"模仿""照搬"开始起步的,这也有其合理性,因为传播的特性、资源的条块,也因为阅读习惯等。
  但"克隆法"有很大的弊端。其一,似曾相识的面孔,勾不起读者的新奇感。其二,缺乏创新思维,注定第一步就没有走在"新的领地上"。其三,简单模仿和照搬的结果,就是网络化后再一次同质化竞争。
  抛弃了"克隆法",更加合理和先进的纸媒转型,应当是"基因进化法"。笔者提出的"基因进化法",出发点和立足点至关重要。核心在于:根植于纸质媒体深厚强大的"基因"中,充分关切到纸质媒体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优势,继承和发扬纸质媒体的长处,改变和转换不适应网媒的短板,使得转型而来的网络媒体依然保留着自身的"基因",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符号"和"气息"。
  "基因进化法"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基因转化法"保留了原来纸质媒体的精髓,传承了纸质媒体的文化特质。其次,"基因转化法"延续了读者熟悉的采编特点,易于稳定读者群。再次,"基因转化法"过渡平稳自然,采编队伍素质可以比较稳健地跟上网络化转型。最后,"基因转化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本低、风险小。也许不会马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却能更自然地引领纸媒读者进入网媒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大众证券报)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7月(下)P12-14

  责编/邓应华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