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字记者这样出镜讲故事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海霞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20    
  编者按:如何适应媒体融合带来的职业转型与挑战,是当下传统媒体记者亟须面对的新课题。融媒体时代,要求记者不仅精通文字报道,还能摄影摄像,面对镜头更需自如大方。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海霞在人民日报社就做好全媒型人才谈经验说体会,为文字记者出镜支招。本刊整理了海霞此次演讲的内容,在此刊登,与读者分享。

海霞

  主基调如何把握
  记者出镜必须把握好一个大原则,也是主流媒体出镜记者的主基调,即客观、理性、公正。这是作为记者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是主流媒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如何把握主基调?记者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握好站位。客观公正不是没有态度,没有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必须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讲故事。既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也不能畏首畏尾、说话没底气,要充满自信地讲故事。语气、语态、表情都是态度的表现载体。
  二是要把握好心态。不能以个人好恶、个人利益得失、个人评价标准作为出镜的标准,要从大局出发,看待、解读、播出新闻事件。比如,当记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文字记者写稿子,可以用理性控制住。但是出镜的时候,情绪控制非常重要,因为你的微表情可能会在镜头前被极端放大,一丝丝不悦、沮丧或者疲惫都能被观众捕捉到。在这个时候,出镜记者就要把大我和小我统一起来,尽量做到心态平和,只有这样,我们的表情、语气和语态才能在镜头前呈现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要把握好尺度。客观公正不是冷漠、淡漠,不是没有人情味,不是没有温度。同样,也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一个腔调、面对所有的采访者都是同一个距离。作为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具有一种“同理心”。“同理心”不是简单的同情心,而是要尽可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思想和行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都要用“同理心”来感受、沟通、采访,唯有如此,才能做出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保持得体的站坐姿势
  记者出镜的标准站姿是:面向镜头,表情微笑,体态规整,整体保持正直、平衡,可有适当肢体动作。在重大时政报道的现场,出镜记者应当规范、规整、庄重,端庄大方。面向镜头正面或稍侧站立,两腿并拢。男士可稍微两腿分立,保持重心稳定,中规中矩。表情平和,保持微笑。平常自己训练时,要对着镜子找到自己最美的微笑状态。服装尽可能选择颜色饱和度高的西服,如红色、黑色、蓝色等,尽量是单色的,以便在现场直播中提高辨识度。
  如果是一般新闻现场,必须要以现场来确定穿着、体态、表情等细节。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契合现场气氛和环境,体态可稍微松弛,有简单的肢体动作,甚至配合讲述内容可以有身体的转动、手的指向等。有些出镜记者有时会有一些不专业的表现,比如有的记者到农村、工厂采访还穿着高跟鞋、戴着大墨镜,不仅自己难受,而且和现场环境极不协调,呈现效果也不好。
  此外,记者出镜常见的几种坐姿有:一是采访者靠在椅子或沙发上,体现了放松、平等、平和的感觉,这会让被采访者放松,能聊得起来。二是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身体前倾,有探求和交流欲望,表示谦逊的姿态。三是坐在椅子中间部位,身体稍微前倾但保持直立,这显得很职业很积极,体现了对被采访者的尊重。总的来说,不管哪种坐姿,要追求的感觉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看起来自然,实际是经过记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
  出镜如何讲故事
  说到文字记者出镜,就要先了解一下文字记者和出镜记者的最大区别。文字记者是把观察到、收集到的信息变成书面文字,通过文字使读者产生想象。读者看到的是文字,文字本身没有形象,但是读者在心里和脑海里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出镜记者是把观察到、收集到的信息变成口头语言。视频画面本身就是形象,同时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不用观众想象,有图有画面就有真相。这实际反映了两种媒体传播逻辑的不同,也可以说是讲故事的方式不同。适合口语表达的有声语言是出镜记者追求的目标。
  比如,把一篇写广西开放发展的报纸文章做成视频节目,这时就需要出镜记者进行“翻译”,用文字说事析理“翻译”成用镜头画面和有声语言讲故事。文章中“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这样的文字到了视频节目中,就需要通过出镜记者的解说,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广西的区位优势。可以将上述文字“翻译”成以下内容,“我现在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xx县,在我身后就是祖国的大西南,从这里向东走xx公里就是广东省,可以直通粤港澳大湾区,这里也是距离东南亚最近的地方,从这里向南走可以直通xx个东南亚国家。”通过出镜记者的现场描述,让观众对广西的区位优势一目了然,非常形象直观。
  文字记者初次试水出镜,以下8个问题必须特别注意。
  1.现场提前踩点。提前在拍摄地点试镜,争取以最佳角度呈现新闻场景。提前联系采访对象,缓解采访对象对镜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拍摄路线怎么走,画面如何呈现,采访哪些人,提问哪些问题,这些都要提前有所准备。
  2.团队合作很重要。视频节目是一个团队团结合作的结晶。观众看到的只是屏幕前的主持人,往往忽视了节目背后的运营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能指望一个人大包干,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否则会影响节目效果。
  3.出镜报道前一定要预演一遍。在预演过程中,梳理问题,梳理需要向观众传达的信息,以便对拍摄流程和镜头时长有较好的把控。
  4.让镜头与出镜记者一起讲故事。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引导摄影师,把记者用语言传达的内容通过镜头和画面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5.画面要有取舍。在拍摄过程中,不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要有选择、有取舍地在新闻现场挖掘更有价值、有意义、有意思的内容,用故事、有效信息和逻辑将镜头串联起来。
  6.说细节。故事要讲好,离不开充分的细节描写,出镜报道也一样。讲故事要有详有略,而细节是出镜记者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同时,细节也是考验记者现场挖掘故事,把新闻做出温度、做出人情味的能力。只有将最需要观众了解的信息通过细节充分放大,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7.多说观众通过画面不能感受到的内容。比如,记者在现场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或者尝到了哪些味道,肢体感觉如何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补充,充分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让受众对新闻现场有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认知。
  8.注重互动性。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互动方式,比如弹幕。因此,在直播之前就要对直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面对镜头怎么说
  所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为出镜报道服务的。那么,真正开始拍摄时,语速太快或太慢,语调过于高昂或者过于平淡,对于讲好故事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面对镜头,要掌握以下五点说话技巧。
  第一,要有对象感地说。我们应该想象摄像机那头就是你的好朋友、家人,慢慢找到跟他们分享、不吐不快的感觉,把摄像机当作你的朋友。
  第二,要有逻辑地说。遵循“现场情况—最新消息—分析原因—解决办法—下一步如何”这样一个大致思路,让观众明白你的逻辑,跟着你深入新闻深处。
  第三,要有重点地说。详细介绍的,语速要慢一点,尽可能充分运用镜头语言把信息说仔细,要让观众看清楚、听明白、能记住,突出重点,让人记住至关重要。
  第四,要有互动地说。最好不要一次说完,如果有嘉宾,可展开互动,多几个回合,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问。这样不仅在做直播时不容易忘词,而且也可以打破视觉疲劳。一个人主持时,也可以即时加入网友的问题,形成互动。
  第五,要有变化地说。有详有略,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文似看山不喜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和水平。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根据作者在人民日报社的演讲《传统文字记者如何出镜讲故事》整理)
  责编/魏艳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6月(上)P32-34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