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辽宁海城这片热土上,一家企业的名字始终与公益慈善紧密相连——海城诚信集团。从校园提档升级到疫情防控支援,从资助困难学生到保障民生物资,这家企业用二十余年的持续行动,诠释着“源于社会、回馈社会”的深刻内涵。其事迹不仅是一串串数字的堆砌,更是一部用初心与担当书写的时代篇章。

教育筑梦:点燃希望的火种
教育是国之大计,诚信集团始终将其视为公益事业的核心。2022年9月8日,集团向石井小学捐赠30万元,这笔资金被明确用于校园提档升级、奖励优秀教师与学生、资助困难学生。这一举措背后,是集团对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让优秀者获得激励,让困顿者看到曙光,让每一所校园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摇篮。

以海城市析木镇为例,该镇中心小学曾因设施老旧、师资匮乏而面临发展困境。诚信集团通过定向捐赠,为学校更新了教学设备,设立了“优秀教师奖”和“励志学生奖”,更通过“一对一”帮扶计划,让数十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得以继续学业。一位受助学生曾在信中写道:“您们的帮助不仅让我走进了课堂,更让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对教育的长期投入,正是诚信集团“为家乡有志少年点燃希望火种”的生动实践。
抗疫担当:风雨中的“逆行者”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诚信集团第一时间向鞍山市和海城市红十字会捐款27万多元物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紧缺物资被迅速送往抗疫一线。更令人动容的是,2022年3月海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集团将万奕酒店无偿支援给政府作为隔离酒店,并组织员工成立志愿队,承担起物资配送、环境消杀等任务。

在物资配送环节,诚信集团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当得知西柳镇石井村、八里镇钟台村等2550户村民面临生活物资短缺时,集团立即协调货源、运力和人力,将价值26.1万元的新鲜蔬菜和20万元的肉类送到村民手中。一位村民回忆道:“那天看到送菜车来,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这种在危机时刻的挺身而出,正是诚信集团“源于劳动人民淳朴初心”的体现——它不追求回报,只愿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民生为本:从“输血”到“造血”的探索
诚信集团的公益行动从未止步于“输血”。在资助困难学生时,集团不仅提供经济支持,更通过设立实习基地、开展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受助者提升就业能力。例如,与海城市职教中心合作开设的“诚信工匠班”,针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并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这种“教育+就业”的模式,让公益从“给予”转向“赋能”,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公益中的精神力量
诚信集团的公益行动,还蕴含着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10年9月,诚信集团送戏下乡,慰问前石井村村民。将东北传统戏曲“二人转”以及海城非物质文化“喇叭戏”带到百姓中间。在文化宫广场上,集团负责人表示:“文化是根,公益是魂。我们希望通过支持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这种将公益与文化结合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公益的内涵,更让公益行动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初心如磐:公益背后的精神密码
有人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诚信集团二十余年的公益之路,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从劳动人民出身的创始人,到如今拥有数千名员工的企业,集团始终将“源于社会、回馈社会”作为核心价值观。这种坚持,源于对“真慈善”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心灵的共鸣;不仅是短暂的援助,更是长期的陪伴。
在诚信集团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朴素却深刻的理念:“真正的慈善是源自心底的爱与奉献。”这种爱,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投入中,体现在抗疫一线的无畏冲锋中,体现在对民生需求的细致回应中。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不需要刻意的宣传,只需要持久的行动。

公益路上的“海城样本”
诚信集团的公益故事,是海城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用二十余年的坚持,证明了一个企业可以如何通过公益行动,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从教育到医疗,从民生到文化,诚信集团的公益版图不断扩大,而背后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那是一种来自劳动人民的淳朴初心,一种“曾经自己淋过雨却愿意为他人撑把伞”的善良,一种“为家乡有志少年点燃希望火种”的担当。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诚信集团的公益实践,不仅为海城树立了榜样,更为全国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海城样本”。它告诉我们:公益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生的承诺;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双向的成长。当一家企业将公益融入血脉,它便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筑“诚信”根基,点亮“公益”之光;
让“诚信”之美在行动中焕发爱的光芒!
(广告)
| 资讯频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