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正式发布——以数字要素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半岛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04    
  10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2025第三届中国建筑产业互联网发展大会暨数字驱动智能建造与绿色发展研讨会”上,“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正式发布。作为本届大会最具战略意义的创新成果之一,这一发布标志着我国建筑领域在落实国家要素市场化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机制创新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平台引领创新: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操作系统”
 
  发布环节,中国建筑业协会盈造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朱镇北介绍了“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以下简称建设要素市场)的核心内涵与技术体系。他指出,该成果是围绕“全国建筑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实验室”五大建设目标,盈造网于2025年集成创新推出的重大成果,是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从产业赋能迈向城市赋能的又一次跨越。

  “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的核心,是新城建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催生城市发展新范式、新产业、新业态。以“城市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为基础,融合BIM、GIS、IoT、AI等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孪生实景三维数字空间,通过CIM平台承载城市更新大模型、产业大模型、能碳大模型、财税大模型、人力大模型等系列垂直数据模型。依托盈造网,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赋能服务,将数字化工具和大模型两者相结合,构建城市体检与更新一体化平台、智能建造平台、产业运营平台、能碳管理平台等多场景体系。
 
  朱镇北表示,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将成为城市活力中心、产业育城中心、能碳运营中心、数字产业园、智能建造产业园,以及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各类城市场景的数字化赋能核心底座。它不仅是建筑业数字化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数字操作系统,将推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政企协同落地:共建“北京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
 
  该成果以数据要素流通为核心,以产业、能源、资本、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五要素协同”为支撑,推动城市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激活”转变,构建以数字驱动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发布仪式上,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北京市丰台区副区长李国龙共同启动“北京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建设。标志着城市数据资产化、流通化、市场化机制正式破题。也意味着建筑业迎来“以数据驱动全链升级”的全新阶段。

  北京丰台城市更新集团、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恒盛宏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能人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一鼎合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装库创意科技有限公司、朗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鼎侬(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容积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首批入驻单位,覆盖城市更新、建筑施工、科技服务、智能家居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开放共建、共赢共享的创新生态。

  同时,日照市、南京市六合区、曲阜市、滑县作为首批合作城市代表,与盈造网现场签约。

  日照市住建局副局长尹德波在发言中表示,将继续夯实山东省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建设,以“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为抓手,探索要素聚集与配置新机制,推进日照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协调发展,通过城市数字化治理,助力日照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塑城市竞争力:以数字空间激活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全面进入“存量提质、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数字空间要素市场的构建,成为“新城建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关键载体。通过物理空间数字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治理模式数智化,推动城市实现从“管理型经济”向“激活型经济”的深刻变革。
 
  “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的建设,将在战略、经济、治理和社会生态四个层面实现系统性跃升:在战略层面,重塑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在经济层面,以数据驱动要素高效流通,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治理层面,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在社会与生态层面,促进普惠共享与绿色低碳,构建宜居宜业新生态。
 
  本次“城市建设数字空间要素市场”的发布,不仅是建筑产业互联网体系的重要拓展,更是我国探索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数字经济治理机制的关键里程碑。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