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的硬实力:第一元素以纳米“黑金”织就新材料产业蓝图

来源:半岛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30    
  在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浪潮之下,一种名为“碳纳米管”的超级材料,正成为决定产品性能的“胜负手”。当业界竞相追逐之时,一家名为苏州第一元素的科技公司,已在这条“隐形”的赛道中深耕十年,悄然构建起从材料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闭环。
 
  突破产业化瓶颈,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新材料领域,实验室的突破与规模化量产之间,往往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鸿沟。碳纳米管虽被誉为“黑金”,具备无与伦比的导电、导热和强度特性,但其生产与应用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稳定、低成本的大规模制备,并解决其在终端材料中“易缠绕、难分散”的行业痼疾。
 
  苏州第一元素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起,便直面这一核心挑战。公司自主研发的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产业化制备技术,是其关键的护城河。这项技术产出的碳纳米管具有“长径比大、笔直不缠绕、易于分散”的显著特点,这看似微小的差异,恰恰决定了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上限,为后续的市场拓展铺平了道路。
 
  2017年,第一元素在徐州沛县投建生产基地,一期投资1.5亿元,规划年产200吨碳纳米管,标志着其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这座基地的建成投产,不仅意味着产能的跃升,更代表了工艺稳定性的成熟,为其对接下游头部客户提供了坚实的供应链保障。
 
  赋能核心场景,从“导电剂”到“性能钥匙”
 
  第一元素的战略眼光,在于其精准地切入了碳纳米管最具爆发潜力的应用市场——锂离子电池。
 
  随着动力电池对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愈发严苛,传统的导电剂材料已渐遇瓶颈。第一元素的碳纳米管产品,在电池电极中扮演了“高速公路网”的角色:它能在活性材料中构建起高效的三维导电网络,显著降低电阻,提升电子传导效率;同时,其独特的线性结构为锂离子的扩散提供了更多通道,并增强了极片的柔韧性与导热性。
 
  最终,这转化为电池产品可感知的性能提升:更快的充电速度、更好的低温放电性能,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这使第一元素不再仅仅是材料的供应商,更是下游电池厂商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赋能者。
 
  布局多元赛道,构建持续增长引擎
 
  尽管锂电领域是增长的明星市场,但第一元素并未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产品体系覆盖碳纳米管干粉、分散液及复合材料,展现出强大的平台化扩张能力。
 
  在陶瓷中加入碳纳米管,可以增强材料的韧性,打破其固有的脆性瓶颈;在橡胶中,它能显著提升产品的耐磨和导热性能;在合金及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它能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赋予材料导电、抗静电等新功能。这些跨行业的应用,虽然单个市场规模不及锂电,但总和极为可观,构成了公司抵御单一行业波动的“护城河”,也为未来的增长预留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前瞻与展望:在静默赛道中迎接材料革命
 
  当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材料强国”,底层材料的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基。碳纳米管作为纳米材料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其市场渗透率正处于快速爬升的前夜。
 
  第一元素凭借其先发的技术积累、成熟的量产能力和多元化的应用布局,已经在这一静默爆发的赛道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它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勾勒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的成长轨迹:以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从0到1,以规模化生产完成从1到10,再以平台化应用解决方案迈向从10到N的无限可能。
 
  在未来,随着徐州基地产能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对前沿应用场景的持续挖掘,这家在苏州纳米城成长起来的企业,有望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矩阵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