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AI+教育创新实践大会在京举办

来源:半岛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09    

  9月30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的主题环节AI+教育创新实践大会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大会以“AI赋能 智教融合”为主题,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承办,主题环节AI+教育创新实践大会由北京中研国慧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等联合主办,北京中研国慧信息技术研究院科教中心承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新杯大赛科技论坛、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百人百科、乐聚机器人等参与支持。
 
  参会代表涵盖教育、科技、公益、媒体等多个领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代表,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开大学等高校专家,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等基础教育一线实践者,以及北京创新学会、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数十家行业机构代表,乐聚机器人等科技企业代表等领域代表共计500余人参会,各方参与共同构建起跨领域对话平台。
 
  大会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要求及教育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目标,以“创新实践”为核心设置大会各环节。

  AI+教育创新大会秘书长、北京中研国慧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培雄代表主办方致辞,指出论坛旨在搭建“问题共解、资源共享”平台,推动AI教育从“技术探索”走向“课堂落地”;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慕葏指出,技术需坚守“育人本质”,通过个性化方案让“因材施教”照进现实;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会长李莉、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吴永生等分别从AI赋能未来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产业协同等角度做致辞发言。

  6位专家带来一线成果——清华大学副教授、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详解“大中小衔接的AI通识教育体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虎展示AI与美育融合案例;华领人工智能集团数智心悦健康研究院院长潘青霞分享“AI+心理健康”解决方案;人力资源专家弈博明道教育王胜会剖析AI赋能创新人才评价路径;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马昕光分享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新实践;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助理、北京市教委首批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委员石岩分享学科智能体建设的实施经验。

  会上,“青少年教育中心”与“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据介绍,前者由北物联会长李莉、秘书长李平与北京中研国慧信息技术研究院朱培雄、AI+教育创新实践大会组委会陈姝菀等共同揭牌,将聚焦青少年科创能力培养;后者由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慕葏、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显扬、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柳冠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新杯大赛科技论坛组织秘书长王丽红、北京中研国慧信息技术研究院朱培雄等揭牌,旨在整合产学研资源推进普惠创新教育。朱培雄表示,两大中心将联合研发AI的创新教育标准课程、推动智能教具下沉薄弱学校、联动搭建青少年科创成长闭环。

  王丽红主持两场圆桌对话——“AI+教育的赋能与创新”环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中国科学院纳米中心原党委书记刘洪海、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主任金声等探讨AI赋能教育创新的价值、应用场景、规则伦理等话题;“AI将定义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环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等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应用实施路径、实践探索经验等展开热议,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方向。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活动为AI+教育领域搭建了高效协同平台,其成果将为各地推进中小学AI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此次论坛的召开,标志着在AI+教育协同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