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品不能承载文明的重量—— 《守护者传播计划》栏目对话“浑天仪”再造者汪浩

来源:半岛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09    
  “我们宁愿作品少而精,也不愿粗制滥造。”
 
  面对《守护者传播计划》栏目组的镜头,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汪浩道出了他最基本的创作准则。
 
  为了那一抹完美复刻青铜包浆与夜空深邃的“玄穹铜沁釉”,他和团队在1000多度的高温窑火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他看来,对极致的追求,不仅是对工艺的负责,更是对所要传承的那段历史与文明的敬畏。

  近日,“新时代、新媒体、新史迹”《守护者传播计划》大型人文访谈栏目组走进景德镇,在这座千年瓷都展开了拍摄。镜头聚焦的,正是这位深耕陶瓷艺术二十余年,2024年央视春晚“春碗”的作者,作品曾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更斩获首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金奖,曾让古老浑天仪在一千九百年后重焕光辉的艺术家——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汪浩。

  一窑一器,皆是修行
 
  在栏目拍摄现场,浑天仪纪念酒静静地陈列在展台上。他伸出手,指尖极轻地拂过器身表面,如同触碰婴儿的肌肤。龙纹蜿蜒而上,龙须细如发丝,最细处仅有0.3毫米。
 
  整个雕刻工艺分为三层:底层云纹、中层龙鳞、表层龙须。每一刀下去,都是对耐心与技术的极限挑战。有一次因1毫米的偏差,整窑六十多件作品全部作废。他没有抱怨,只是默默清理窑炉,重新开始。“想到张衡研究浑天仪的困难,我就觉得我应该守住这口气。”

  釉色,是时间的语言
 
  “玄穹铜沁釉”,是这次创作中最大的工艺突破,也是最大的折磨。
 
  他们要的,是一种能在1000多度高温下依然呈现青铜质感与夜空深邃的釉色。团队前后筛选六十多种矿料,调试十六次釉料,整整废了一窑的坯体,才终于接近理想状态,在高温下烧出了“棕底隐青”的效果,近看是铜锈温润,远观如夜空浩瀚。“它既有青铜器的这种光泽度,同时又有夜空中深邃的这种神秘感。”汪浩看着眼前的这件作品向所有人讲述道。

  为什么是浑天仪?
 
  “当我得知张衡博物馆想要复原这样一件科技重器时,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不仅是对古代天文科技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接受了张衡博物馆的这个邀请。”
 
  在访谈中,汪浩深情谈起创作初衷。浑天仪,作为世界首台自动天文仪器,比西方早1500年诞生,是中国古代天文智慧的巅峰代表。然而战乱中,明代浑天仪残件流落海外近二十年,归来时龙爪断裂、铜链遗失,原始形制几近失传。

  他表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一场文明的接续。他希望用陶瓷这种“永恒的材料”,让浑天仪的智慧之美,在现代生活中重放光彩。
 
  监制,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谈
 
  浑天仪纪念酒0001号已被张衡博物馆永久馆藏。馆长称之为“让断裂的科技文脉重获新生”。
 
  汪浩深知“馆藏”二字的重量。在他看来,博物馆的监制是“守正”,保证历史不走样,他的监制是“创新”,让历史能被感知,从博物馆的学术监制,到他的工艺监制,再到作品最终被馆藏,才是文明传承的“三层保险”。
 
  访谈中他提到一个细节:团队带着六十多部古籍、两百多张残片照片,从细节到寓意,与馆方专家逐字推敲、逐线复核,连云纹流动的方向都要有据可依。“这种监制像一把‘历史标尺’,它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品质的担保。”他郑重说道。
 
  1300套,是他给文明的答案
 
  “限量是为了确保每一件都是精品,都是能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
 
  全球仅1300套,这个数字引发不少疑问:为什么不做更多?汪浩的回应冷静而坚定:“从工艺角度来看,浑天仪烧存率不足35%。我们要保证每一件作品的质量,这 1300 套,是从两年四个月的试错里‘熬制’出来的。我们宁愿作品少而精,也不愿粗制滥造。”
 
  他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传心。“1300套,就是1300颗种子,每一颗都能在生活里长出文化的根。”这些作品会进入家庭、博物馆、展览、课堂……在孩子指尖转动时,在友人举杯交谈时,文明,就已悄悄延续。

  《守护者传播计划》——让沉默的守护被看见
 
  正是《守护者传播计划》这样的栏目,让汪浩这样的艺术家的坚持与孤独得以被看见、被理解、被传递。栏目组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与成就,而是深入捕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0.3毫米的雕刻、十六次釉料调整、整窑作废的沉默……这些镜头,拼凑出一个真实的“守护者”形象——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个文明的守护者。
 
  “守护,不是把历史锁进橱窗,而是让它走进生活;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制传统,而是创造性地接续文明。”这也正是《守护者传播计划》栏目所坚信的。
 
  汪浩在节目最后宣读守护宣言时,声音沉稳而有力:“创作是最好的守护。我是汪浩,让我们在行动中守护,共守中华文脉,共护大国之魂,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这句话,不只属于他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在无人看见的角落,默默打磨技艺、传承文明的守护者。而“新时代、新媒体、新史迹”《守护者传播计划》栏目所做的,正是通过真实的镜头,讲述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守护者故事,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让千年文脉在行动中代代相传!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