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育人沃土 涵育优良学风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打造“学在明德”学风建设品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11    
  学风是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学校“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构建“九位一体”学风建设体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实践锻炼、素质提升有机融合,打造“学在明德”学风建设品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思政教育引领学风。学院坚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服务、管理中,开展“聚焦立德树人,培育优良学风”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学风建设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常态化开展学风建设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培养了一批勤学、乐学、好学、善学、博学的先进典型,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比例逐年提升。
 
  制度规范保障学风。学院制定促进学风建设系列制度,实施“五抓好、七提高”(抓好学习习惯、制度落实、分享交流、氛围营造、激励机制,提高课程通过率、学科竞赛参与率与获奖率、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研究生考试上线录取率、图书借阅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举措,确保制度落实到位。2024年,学生初级会计、英语四六级、技能证书通过率较上年均有大幅增长。
 
  优良教风领航学风。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教职工大会、党支部活动、专业研讨等多种形式,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开展班子成员进课堂、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期中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活动,夯实“崇严重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浓郁氛围涵养学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24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00余项。开设明德经管大讲堂,举办“金融文化节”“财会文化节”“一院一品”等文化活动,扩宽学生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更好支撑“五育经管”品牌。落实学校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开展“四百工程”思政实践活动,转设以来,暑期组织80余名教师带领400余名学生组成60余支队伍,赴全国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被国家级别媒体报道50余次,经管学子在实践中砥砺真知、厚植家国情怀。
 
  优良考风促进学风。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格。落实考试管理制度,每学期开展考风考纪警示教育,考试期间,加大学院领导、教学督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巡考力度,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考风促学风的良好氛围,学院学生考试违纪人数逐年减少。
 
  朋辈帮扶助推学风。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学生党建“五个一工程”和“一支一品”建设,实施“党建+”育人项目,党团班联合开展系列帮扶工作,组建学业帮扶小组、开展“1+X”结对帮扶,帮助学业困难、学业预警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
 
  心理健康护航学风。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方案,建立“校、院、班、舍”四级预防干预机制,创新“六化育心”(心理普查科学化、咨询服务专业化、知识育人多样化、培养培训规范化、实践体验全员化、减压活动新颖化)模式,实施“黄橙红”三色预警精准干预,筑牢心理健康防线,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下绽放青春光彩。
 
  就业指导贯穿学风。将就业指导贯穿学业全程,依托“逐梦启航”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员工作室,开展一系列就业育人教育活动。通过精准就业指导、助力职场启航,积极访企拓岗、搭建就业桥梁,就业导师领航、精准就业帮扶,组织专场招聘、搭建供需平台等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成才观。近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在91%以上。
 
  精准资助助力学风。做好助学金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临时困难补助,“百名辅导员访百家”家访活动、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激励学生笃学奋进,成为学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为学校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全员参与,学院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勤学、乐学、善学的氛围日益浓厚,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未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将持续深化“学在明德”品牌建设,探索学风建设新路径、新方法,强化师生联动,推动学风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经世致用的经管人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冯纪潮 邹代柳 冯莹莹 耿露 罗夫惠)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张珺洁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