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策科技精彩亮相2025病理年会,AI赋能病理诊断新未来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8    
  2025年8月22日至24日,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病理年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作为我国病理学界首屈一指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病理学者与临床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病理学科的发展前沿。
 
  医策科技作为一家以智慧病理和医药为核心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以“AI赋能,病理革新”为主题,携全数字化智慧病理科解决方案亮相本次大会,通过展位互动、卫星会议等多种形式,与全国病理专家共话AI技术与病理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展位现场:AI病理产品矩阵受瞩目
 
  医策科技作为中国智慧病理AI领域的领军企业,专注于医疗诊断和医药研发病理CRO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医策科技引入战略股东迪安诊断、泰格医药,构建3亿+检测数据库和百万级多器官样本库,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医疗器械证加持的临床级病理大模型;同步打造全流程数智化评估与管理的医药研发病理CRO平台,构建了完整的“AI+IVD&CRO”产业生态。

  病理年会期间,医策科技重点展示了其大模型驱动的数智病理全流程解决方案。该方案以诊疗级多模态病理大模型“灵眸”为核心,串联多款AI驱动的病理诊断与协作工具:

  病理多模态大模型
 
  灵眸:可在专业问答、辅助诊断、智能流程等场景为病理医生提供智能化支持,解决日常工作中专业辅助需求与效率提升问题。
 
  多模态AI辅助诊断解决方案
 
  宫颈细胞病理辅助诊断软件能辅助筛出大量阴性样本、提示病变细胞及微生物感染种类,规避人工阅片的误诊与漏诊风险。
 
  组织病理辅助诊断软件可对多部位HE染色玻片分析判读,支持结构化诊断标签、病变区域标注及辅助报告生成,助力医生高效开展多部位癌症诊断决策。
 
  免疫组化辅助诊断软件精准识别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并提供定量定性分析,减少人工评估误差。
 
  空间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系统则突破传统二维病理切片的空间信息丢失难题,为治疗决策提供更全面依据。
 
  智慧协作与教学解决方案
 
  智能显微镜在线互动系统、智慧病理远程会诊系统,解决病理协作中的时空限制与资源不均问题,全方位为临床诊断、学术交流提供数智化支撑。
 
  同期精彩活动
 
  ——学术卫星会:共议AI在消化道HE染色质控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8月23日,医策科技成功举办《AI在消化道组织病理HE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学术卫星会,聚焦消化道HE染色质控核心难题展开深度探讨。当前HE染色质控存在显著痛点:依赖病理医师经验,缺乏统一量化标准致实验室间结果不一致;人工抽检仅覆盖10%-20%切片,难发现试剂失效等批次性问题;染色问题多在诊断阶段才暴露,延误报告且增加重复工作,同时现有指南缺乏可操作量化阈值。
 
  会上提出,AI技术可针对性破解这些痛点:通过染色评估模型分离苏木精与伊红通道,借助PCA算法计算染色浓度,与标准切片比对偏差并以“100-Δ”量化打分,实现客观评估;结合数字化分析能提前识别染色问题,替代人工重复性工作。
 
  基于此,与会专家呼吁凝聚行业力量,共同制定HE染色质控专家共识,将AI驱动的量化质控方案转化为行业标准,推动病理质控标准化发展,为精准诊断筑牢基础。

  ——“智解肿瘤病理·科研转化新范式”研讨会
 
  2025年8月23日,医策科技举办“智解肿瘤病理·科研转化新范式”研讨会,会上展示“灵眸”诊疗级多模态病理大模型,该模型可识别9大器官57种肿瘤亚型,入选中国AI病理大模型七强;还分享7类科研合作案例,如大肠癌多模态AI精准诊疗研究、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研究、基层医院病理质控研究等。
 
  会议同步解析科研项目失败主因(如医学问题界定模糊、数据标注质量不足等),介绍医策全球合作(如与IHH Healthcare Berhad合作落地马来西亚宫颈癌筛查)及行业标准推进成果(如制定《宫颈细胞病理图像标准数据库数据标准体系》),为病理AI科研转化提供路径。

  此次参展不仅是医策科技产品与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与病理学界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契机。
 
  未来,企业将继续深入医工融合,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诊断全流程中的应用,为中国病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