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赋能科技领航,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来源:日照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8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8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海洋产业自身的发展动力,更与国家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密不可分。《建议》中提出的“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强化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等一系列措施,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力推动了海洋强国建设。
 
  在“开发与保护并重”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海洋经济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逐步构建起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依托《“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形成了“国家—省—市—海湾”的分级治理格局。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中,从入海排污口管控到红树林修复,从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到保护自然岸线,一系列措施切实筑牢了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海洋制造业占比超过3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显示出海洋经济正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显著特征。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海洋渔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逐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国产替代的新路径。山东东方海洋作为国内三文鱼陆基养殖的先行者,经过十余年技术积累,建成了东北亚地区首个大规模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体系,填补了国内鲜活三文鱼供应的市场空白。该企业采用的陆基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地下恒温冷海水资源,通过机械过滤、生物净化等多环节闭环系统,实现了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每日可节约用水8万至16万吨。相较于传统的海外网箱养殖,这一模式不仅有效避免了病害与寄生虫问题,其产品中DHA、EPA等营养成分含量也高出进口同类产品30%左右,同时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更加契合国内新零售供应链的需求。
 
  从市场前景来看,东方海洋的技术突破正逢其时。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的三文鱼消费国之一,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到186.3亿元,其中生食级大西洋鲑占比78%。然而,全年进口量高达12.8万吨,进口额达138.6亿元,国内自给率尚不足10%。东方海洋在2024年已实现三文鱼产量1.2万吨,销售收入9.6亿元,预计2025年产量将提升至1.35万吨。按照当前市场规模和进口替代空间估算,只要占据部分进口份额,就有望带来超百亿的市场增量,为海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东方海洋的实践是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科技创新突破资源限制,以生态养殖践行绿色发展,以国产替代保障供应链安全。从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自主研发,到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从单一养殖向“海洋三品”(食品、保健品、医疗产品)拓展,企业的发展路径与《建议》中“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的要求高度契合。
 
  海洋经济突破10万亿元,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在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像东方海洋这样的创新主体将持续释放活力,推动海洋渔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协同发展。从黄海之滨的养殖网箱到深海之下的资源勘探,从生态修复的实践探索到海洋权益的坚定维护,我国正以系统思维谋划海洋发展,让蓝色国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广告)

责任编辑:陈钇彤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