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运营,地市报台协作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荆州市级媒体融合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代志武 李德虎 胡瀚中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26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论述,顺应时代要求,把握传播规律,蹄疾步稳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与发展,全力塑造江汉平原最具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主流媒体,全面打造舆论引导有力、综合实力强劲、全国知名、全省领先的新型现代传媒集团,荆州市级媒体报台协同、融合改革,做出了有力的融合实践与发展探索。
 
  融合的根本落脚点是推进媒体高质量发展
 
  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中,地市级媒体处于第三级,其具有完全不同于中央级、省级与县级媒体的生存环境,从政策支持到媒体改革,从媒体融合到全媒体转型,从人才管理到产业布局,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共性之困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支持很多但扶持不够。媒体深度融合报台合并,是换道与自我革命,重塑传播格局,不是小打小闹,应该在政策层面和资金层面支持媒体改革,但除了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多数地市面临财政预算不足,很难给予媒体所期望的支持力度。
 
  二是主动作为动能乏力。媒体之融,是宣传、技术和产业三者的深度融合;媒体之合,是报、台、网和新媒体平台嬗变之合。但与此同时,可调用资源匮乏,难度大。地市媒体想主动作为,却动能不足,多存在畏难情绪,无所适从、无为而为。
 
  三是革新所需人才短缺。媒体融合改革,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简单叠加,媒体必须转换思维,适应现代传播环境,掌舵者需要转型能力,中层需要执行能力。如何以最小摩擦、最低代价,实现最大效益;如何用好专业团队,激发创造性,化恐慌与抗拒为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人才之缺是痛中之痛。
 
  四是媒体结构失衡,产业发展艰难。媒体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而大多数地市媒体新闻业务一枝独秀,产业发展却举步维艰。媒体创新发展需要新的供给体系,需要营销和产业齐头跟进,蜕变新的产业之路,媒体转型之路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基于以上痛点,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融合等同于报台合并,也不是建设一个市级融媒体中心就是融合。地市级媒体融合,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哪种机制,其根本落脚点是推动媒体高质量发展,否则报台融合就是做虚功夫。
 
  报台一体化运营 建立健全新型媒体融合生态
 
  报台融合不是简单的1+1等于或大于2,而是一个赛道重塑,既要实现报社、电视台各自的良性发展,又要实现双向奔赴,进一步做好深融准备,这就需要在市域范围内建设一个自上而下的融合新生态。
 
  2022年11月,荆州市委对市直媒体领导进行调整,由荆州日报社社长兼任荆州广播电视台台长,我们称之为“媒体融合关键之举”。
 
  2023年2月,荆州市委书记和市长同时出席荆州市直媒体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媒体融合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了“市直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要”。
 
  3月,荆州日报社、荆州广播电视台迅即出台《关于报台协作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方案从总体原则、工作目标、组织保障、推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融合规划。
 
  总体原则是率先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实践性探索改革,通过统筹协调生产要素等资源,推进融合创新,实现报台一体化运行,建立健全新型融合生态。
 
  工作目标是以媒体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体现“以融为先、效益为本、高效为要”的原则,打好要素优先组合拳,打造地市级报台协作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
 
  在推行路径上,则是以事企分离为目标,实施资源整合改革,荆州日报社、荆州广电台全面进行业务协同与深度融合。着重推行融媒体新闻板块、综合管理板块、经营管理板块三大板块的协作协同新机制,做优做强主责业务,推动媒体事业产业高质量跨越式统筹发展。
 
  报台协作协同 深度推进融合转型探索与实践
 
  (一)政府层面:用全局化视野,围绕市场化转型寻求政策支持,从衰变到巧变中突围
 
  “缓向书记要粮食,多问政府要种子”。荆州媒体融合把争取政策扶持作为第一要务,争取资金支持次而求之。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上来谋篇布局媒体融合工作,让媒体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争取市委、市政府给予媒体改革大力支持。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荆州广播电视台成为湖北省第二批融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拿到了“推进融合改革新门票”。
 
  二是主动争取市级大型活动提升媒体影响力。4月8日至9日,首届楚文化节、2022—2023年度电影频道M榜单暨中国电影大数据盛典在荆州举行,在政府支持下,荆州广播电视台与央媒、省媒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锻炼了队伍。
 
  三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获得产业突围支撑点。在政府主导促成下,荆州媒体与荆州市纪南文旅区合作共建楚文化数字产业园等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并争取到配套的产业园孵化政策。
 
  四是城市共建项目扶持促进媒体发展新模式。通过项目扶持支持媒体建设,其中湖北省广电局“十四五”规划及荆州市委农办扶持项目鄂中南区域融媒体电商直播基地暨网红孵化产业园项目,荆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给予项目扶持资金。其他文旅、体育等多个项目的支持也在不断落地、同步推进与实施之中。
 
  (二)媒体层面:用一体化管理,围绕传播全媒化,主动作为,融聚力于聚变中突破
 
  内容为王、传播制胜,是融媒体生产方式转变的“双利刃双驱动”。
 
  一是“1234”共建模式,推进报台采编播业务一体化。在保持原报纸出版、广播电视基本生产单元建制完整、体制稳定的前提下,实行要素统筹,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转型升级,在网络视听内容生产、机制协调、战略布局上全面推行“1234”共建模式。
 
  “1”是一体谋划。新闻采编播业务一体化规划、运行,将“新闻梦工厂”理念推广到整个荆州融媒。“2”是两端协同。报、台的新闻业务板块依职能分为前端采集和后端刊播两端,构建集采访、刊播、渠道、转化、评估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发展新体系。“3”是三维共享。报台在内容、渠道、技术三方优势共享,要素融合。“4”是四驱跃升,即推进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四大平台共谋共建、提质增效。
 
  二是“四端融合,一端突破”,创建报台新媒体传播新生态。围绕“新闻12+”,以移动新媒体为中心,打造12小时+全天候全能型传播体系,使媒体拥有全渠道全形态传播功能。报与台均有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以客户端为例,广播电视台的“云上荆州”客户端在全省长江云系列用户活跃排名第一,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新增用户过百万;“无线荆州”客户端是2019—2020中国媒体客户端最具影响力50强;“荆州日报”客户端被评为全国党报优秀融媒体平台。平台端同质化,实属资源浪费。
 
  分而发力不如握拳出击。为构建全媒体传播新发力点,荆州媒体将三个客户端提档升级合为一体,新客户端以有30年历史的传统品牌“江汉风”命名,于今年4月楚文化节期间全面推出。“江汉风”客户端采取“新闻+政务+服务+社群”四端融合模式,通过老品牌的新效力,形成新的聚变力,以社群实现高渗透、高黏度的聚合新传播,同时深度融入省级平台,重构传播渠道,凝聚正能量,形成党媒新磁场。
 
  (三)人才层面:用模块化策略,围绕人才专业化,要素融合,寓万变于不变中突进
 
  报台协同协作发展对现有报台两边的人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生产流程不同,特别是各细分领域的专业性又极高,员工一时很难转行或学懂弄会全部新技能。不唯大而全,只求小而专,荆州媒体针对性地展开要素组合创新,以要素改革为核心思路,采用模块化策略将团队专业化、小型化、颗粒化,形成要素化生产细胞,创队伍,建品牌,育人才。
 
  要素化生产细胞即各类特色工作室。工作室以年轻的优秀员工为核心人物,可以打破体制限制来组建,通过配套建立的工作室创新扶持机制,自我孵化媒体大V,建设专业化团队。目前,已建成大健康、小记者、动漫、荆州观察、廉政文化创意基地等创新团队10余个,实现人才最优化,找到融合最优解。
 
  模块化策略一方面尊重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各自的生产、传播特殊性,又通过工作室项目承办的方式更快让团队融入改革,减少改革摩擦与阻力;另一方面使得团队更加专业,人才资源更加集中,更易于在细分领域迭代升级,为下一阶段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媒体转型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四)产业层面:用产业化理念,围绕产业平台化,宏观布局,从嬗变到裂变中掘进
 
  媒体的转型发展需要投入,因此经营方式要不断优化,不断开拓,“闯”市场,“争”项目,实现传媒产业规模提级、效能提高、能级提升、延链长链,全面向产业园掘进。
 
  2018年我们提出的“三商”理念,即做内容生产商、渠道推广商、数据应用商,是传媒产业的基本链。围绕“三商”理念,我们提出产品要产业化,要“成群入库”,产业要平台化,要“蓄势聚能”。
 
  一是产品产业化。依托报、台多年打造的舆论监督产品群、廉政文化产品群、政务服务产品群等产品集群优势,打造以“三个数据库两个基地”为标志的全新数字创意产品生产基地。
 
  区域最大视频“媒资数据库”。包含近10年来各类专题片、纪录片、公益专题宣传片资料;2000年以来的广电自办主要日播新闻栏目、周播专题节目资料;近20年来广播剧、广播评书500余部,近5年广播主要新闻资料。
 
  行业集成“5+N数据库”。该数据库又称智慧城市系列数据库,含数字报、荆州非遗文库、荆州文学库、荆州图片库、荆州创意设计作品库和N个行业数据库,分门别类集纳各行各业媒体数据,成为荆州多行业核心文化传承宝库。
 
  融媒区域数字智库。文化内容+科技的区块链应用数字新经济模式,融媒智库围绕内容数字化出版、消费数字化和文化溯源设计,入围“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两个基地是廉政文化产品创意基地和荆州短视频生产基地。
 
  二是产业平台化。围绕“一园四区,四大平台”拓展三条产业链,使平台形成产业高地,从而形成产业对主业较强的反哺能力。
 
  一园四区,“一个产业园,四个区块”,即建设楚文化数字产业园区、华中电商直播产业园区、荆州广告产业园区、影视产业园区“四个区块”。楚文化数字产业园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按三大功能区规划建设,分别是数字DNA社区、数字影视工坊、数字游民部落。2023年企业、创新工作室入驻总数将达100家。华中电商直播产业园区总面积10800平方米,设置荆州味道展区、预制菜厨房和直播室,已招商引进10多家电商企业和主播工作室入驻,共同推广荆州味道产品及品牌。荆州广告产业园区获得省级广告产业园称号,建设有湖北省广告交易服务平台。影视产业园区正在全新扩建中。
 
  四大平台,即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电商交易平台、广告产品交易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三条产业链,即目前已经确立的数字内容生产、数字文创开发、数字商品交易三条产业链,这三条产业链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托,共同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地市媒体融合不可一蹴而就,不是简单的报台整合,也没有可复制的模式,融合改革的目的是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方向是适应新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活力是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全面进行全数字化生产能力、全形态传播能效、全产业交互特质的改革与创新,地市媒体融合才会从骨子里契合,从血肉里焕发生机,而不是“两张皮”,方能打造一个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的市域现代主流新媒体。
 
  (作者:代志武,荆州日报社社长,荆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李德虎,荆州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胡瀚中,荆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指挥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原文刊载于2023年7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高海仙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