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媒体发展三个方向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马 利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核心阅读

  不管时代怎么变,媒体的形态怎么改,但媒体的使命都不会变。媒体就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手段,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地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最深刻地表现在与用户的关系上。

  与用户高度融合,共同提升价值,这才是未来社会媒体化的方向。

  未来,手表、戒指、眼镜、汽车、房子甚至一切物体都可以变成媒介的入口和出口,云平台将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库,最实用的“月光宝盒”。

  未来,大规模的个体信息定制将成为可能,媒体将变得更加智慧,更能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景化的需求,成为人们获取特定信息的“阿拉丁神灯”。

  在时代的海洋里,眺望互联网这个冰山,新媒体只是整个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冰山之下,是涌动不息的新技术浪潮和日新月异的用户体验。

  受众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新媒体的未来就一定在哪里。

  2014年4月,人民日报在厦门大学搞一个活动,当时有一个大学生告诉我,他们现在根本不看报纸,甚至连新闻网站也不用,他们获取新闻的唯一方式是在打游戏的时候,在电脑屏幕右下方弹出来的小窗口读新闻。不久前有一项调查表明,有八成用户是在社交网站上分享新闻,有七成用户是在移动端上读新闻,由此可见,电脑已经成了传统媒体。

  其实,过去没有“传统媒体”这一说法,自从新媒体出现以后,其他的媒体都老了。不过,新媒体的确有架式,就像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亚马逊重新定义了书店,淘宝重新定义了商店,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颠覆了媒体组织内容生产的方式。印刷术催生了报纸,只要科技发展永不止步,传播载体和形态就随时有可能创新。

  当年,报纸、广播、电视是媒体形态的老三宝,我们都知道,门户时代的三件宝是新闻、评论和访谈,社交时代的三件宝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人民日报66岁了,确实是很老了,但是在新媒体界,18岁的人民网也已经不传统了。当然,大家都知道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曾经在网上是独树一帜的,现在人民日报的客户端似乎更火。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粉丝已经超过6000多万,客户端上线不到半年,下载量已经突破1000万,人民日报系社交媒体的粉丝加起来远远超过1个亿。

  云时代媒体平台化、可视化和定制化,将成为新的特点,新的趋势。不管时代怎么变,媒体的形态怎么改,但媒体的使命都不会变。媒体就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手段,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地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最深刻地表现在与用户的关系上。新媒体是把用户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打开边界构建、创造共享的平台。与用户高度融合,共同提升价值,这才是未来社会媒体化的方向。

  新一轮的“三化”正在蓬勃兴起,对媒体而言,全世界都一样,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第一,平台化

  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后的媒体必然成为一个大融合的平台,把内容、渠道、资源、媒体和受众连在一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各种内容形式不再被割裂;PC、手机、PAD、户外屏幕、可穿戴设备等等各种端口、渠道在同一个平台上操控,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媒体还是受众、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使用终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未来,手表、戒指、眼镜、汽车、房子甚至一切物体都可以变成媒介的入口和出口,云平台将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库,最实用的“月光宝盒”。

  在2014年11月的APEC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就采用了平台化运作方式,把以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指挥中心移到了网上、平台上、移动群里,完成了所有的指挥、调度和信息沟通,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2014年3月,人民日报社还成立了媒体技术公司,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全媒体新闻平台”,要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民日报的全媒体平台。

  第二,可视化

  读图时代早已到来。有人做了比较,每周最热的10条新闻放在四大门户网站的要闻区,点击量是十万量级,然而同样的内容,用视频方式呈现出来,点击量却能达到百万量级。微信也增加了一个小视频的功能,朋友圈不再是“文字传情”,短视频和微视频正在抢夺越来越多人的眼球。

  有了互联网,世界运转的速度加快了,网络生活就是追赶着太阳,24小时日不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注意力越来越稀缺。可视化的表达与交互,可以使受众瞬间接收,快速理解,化繁为简,轻松体验。全息影像、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将打造出全新的信息形态,给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第三,定制化

  报刊订阅是一种选择,电视遥控也是一种选择,但是都不能与今天的定制化同日而语。根据数据通过计算,网络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时期的习惯、爱好和行为,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准确率之高,“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有一个美国的父亲怒气冲冲地质问沃尔玛,为什么总把婴儿用品的优惠券寄给他读高中的女儿?后来,事实证明他女儿怀孕了,是女孩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信息,让商家捕捉到了这个事实。大数据时代,店主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女儿。当然了,也许是利益诉求。这个方面商家比媒体做得更好。

  现在媒体也开始主动运用大数据,推送用户所需要的内容,像“猜你喜欢”,还有“今日头条”,他们都是根据受众在特定情境下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准确推送不同的内容。未来,大规模的个体信息定制将成为可能,媒体将变得更加智慧,更能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景化的需求,成为人们获取特定信息的“阿拉丁神灯”。

  在时代的海洋里,眺望互联网这个冰山,新媒体只是整个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冰山之下,是涌动不息的新技术浪潮和日新月异的用户体验。我们是“爬格子的一代”,新媒体不是我们这代人的母语,但是“90后”“00后”是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尽管我们这代媒体人在承受着媒体转型之重,嫁接、孕育之痛,但是,关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依然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媒体人的使命。

  受众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新媒体的未来就一定在哪里。

  (作者:马  利,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

  (本文摘自作者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

  (原文刊载于2015年1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金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