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传播规律 讲究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能力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李宝善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观点摘要

  私人办媒体,只能是资本垄断、金钱垄断。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允许新闻媒体私有化,这是与资本主义新闻体制的根本区别。党不允许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表,不允许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党管媒体更有利于媒体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真实,必须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客观,就是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公正,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立场,公正无私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对人民负责。

  坚持正确导向,要求把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改革话题一再引发舆论热议,各种观点竞相发声。我们需要发展民主,但既不能搞多党竞争那种西方式“大民主”,也不能搞“文革”那种中国式“大民主”,那只会导致政党林立、政局动荡、社会分裂以致国无宁日。

  有人说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没人看、没人听,其实,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主流媒体坚持不懈的正面宣传,我国社会大局不可能保持稳定。

  看问题、写文章、发议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想“怎么看”,更要想“怎么办”;不仅要想“对不对”“该不该”,更要想“行不行”“能不能”。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社会主义新闻观要求,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今天,新闻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因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 关于新闻观

  新闻观是关于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党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这在当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一生从事新闻活动,报刊是他们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他们在长期革命新闻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际上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于当今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关于新闻属性

  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新闻传播属性,二是意识形态属性。前者是一般属性,后者是特殊属性。西方新闻观刻意强调新闻的一般属性,竭力掩盖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强调新闻的党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新闻是在一定思想理论和价值观指导下,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提炼、加工,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反映。新闻把报道者的倾向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对受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新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3. 关于新闻体制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新闻事业。任何社会的新闻活动,都要受到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及国家政治制度的指导和制约。政治体制决定着新闻体制,新闻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方面。

  总有人认为中国的新闻体制不好,主张中国实行西方那样的新闻体制。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新闻体制?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和西方不同,新闻体制又怎么会一样?

  西方新闻体制就是所谓“独立媒体”的体制。“独立媒体”就是私人所有的媒体。西方新闻观认为,只有独立媒体才能免受政府和政党控制,保持政治上的中立,秉持“客观报道”,成为“社会公器”。这样一种理念,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独立媒体”反映的正是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体制的要害。办媒体是要花钱的,只有有钱人才可能办媒体,只有大资本家、大财团才可能办大媒体。事实也正是如此,那些在世界新闻业界举足轻重、在国际传播领域呼风唤雨,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施加着巨大影响的最有权势的西方大媒体,其实都掌控在极少数不为公众熟知的家族手中。

  “独立媒体”可以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党,却不可能独立于资本。媒体可以“独立”地问责政客、指摘政党、批评政府,可以让某位政客落马、某个政党败选、某届政府下台,但它们绝对不会从根本上去质疑、批评、反对资本家老板和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人常说,媒体属于国家所有,就是权力垄断;在我们看来,私人办媒体,只能是资本垄断、金钱垄断。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允许新闻媒体私有化,这是与资本主义新闻体制的根本区别。

  在我们国家,各个政党、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不同的新闻机构,各自联系一定范围的群众,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也有竞争,广泛反映各方面社会舆论,共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认为,我们这种新闻体制,比起私有化的新闻体制,比起有钱人办媒体,对社会更有利,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观。这又与我们党的理念相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我们党至高无上的理念。党不允许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表,不允许成为少数人的代表,不允许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党管媒体更有利于媒体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4. 关于新闻自由

  也许,现在中国的传统媒体,主要是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报道的自由度,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自由度小一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在于新闻理念、新闻体制,而在于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问题。

  从英国工业革命算起,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这200多年并非一路顺风,其间发生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对外侵略,还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浩劫。但它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毕竟建立起相对完备、成熟的制度体系,国内的稳定既有法制保障,又有社会福利体系支撑。虽然目前西方国家普遍深陷危机难以自拔,但社会秩序依然总体保持稳定。即便如此,当国家面临安全上、稳定上的风险时,控制也会收紧。

  中国面临的安全、稳定方面的风险显然要比美国多、比美国大。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奇迹的同时,也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正集中地凸显出来。

  中央反复讲,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从事实和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加强了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带来的是持续20多年的平稳快速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东西。

  现阶段的中国,承受不了舆论失控的后果。应该看到,我国的发展进步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对思想舆论多样化的承受力已大大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矛盾多发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各级政府机关的管理水平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很难适应舆论过度开放带来的挑战,舆论的过度批评会损害政府威信、妨害政府施政;境内外敌对势力搞乱中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放任舆论环境过度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后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各方面制度的逐步完善、成熟和定型,中国新闻媒体的自由度将不断扩大。事实上,这个进程一直在发展。

  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坚持三大原则:党性原则、实事求是、正确导向。

  第一,坚持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公开承认新闻的党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其主办和领导的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政治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上,确保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二是坚持新闻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是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决定了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求新闻工作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三是坚持党的新闻宣传纪律。新闻工作不仅要遵守宪法、法律,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而且必须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在总体真实的前提下去追求单个事实的真实。坚持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努力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

  真实、客观、公正,是世界各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工作准则,但是不同的新闻观,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真实,必须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客观,就是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公正,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立场,公正无私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第三,坚持正确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坚持正确导向,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坚持正确导向,要求把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因为正确的导向不仅体现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上,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讲求新闻宣传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关于新闻报道方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有几条是要长期坚持的: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职责。

  坚持这一方针,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来搞好新闻报道,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动事实和光明前途,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近年来,改革话题一再引发舆论热议,各种观点竞相发声。我们需要深化改革,但决不能改掉我们的根本制度、另起炉灶,那样只会带来大折腾、大动乱,最终葬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我们需要发展民主,但既不能搞多党竞争那种西方式“大民主”,也不能搞“文革”那种中国式“大民主”,那样只会导致政党林立、政局动荡、社会分裂以致国无宁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脚踏实地的改革发展来解决。越是矛盾凸显、问题多发,越需要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越需要有权威的政府和高效率的施政,越需要集中统一、政令畅通。中国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才能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扎扎实实推进国家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完善,迎来更加光明美好的前景。

  二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什么我们的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那是因为,积极正面的事物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全貌。这就是我们的新闻观,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新闻观。有人说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没人看、没人听,其实,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主流媒体坚持不懈的正面宣传,我国社会大局不可能保持稳定。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排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政治立场。只有坚定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才可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自觉考虑社会效果。二是思想方法。看问题、写文章、发议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想“怎么看”,更要想“怎么办”;不仅要想“对不对”“该不该”,更要想“行不行”“能不能”。只有更多地想一想“怎么办”的问题,才会认真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才会理解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三是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社会舆论中也难免会有不同的声音。对错误的消极的思想舆论,单靠封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要唱响主旋律。

  现在,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让互联网有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舆论环境,作为对主流舆论阵地的一种补充,本该是有益的、建设性的。但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网络侵权乱象纷呈、网上负面声音甚嚣尘上,使网络空间变得污浊混乱,严重损害了这种建设性。依法治理网络乱象,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关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关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件必须办好的大事。

  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也是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精神文化产品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重视社会效益。

  同时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大多数新闻单位已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两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社会主义新闻观要求,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同时,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媒体,国家要从政策上、财政上给予扶持。

  五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实现途径。

  “三贴近”要求我们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不能本末倒置,用抽象概念裁剪生活,用主观想象代替生活,闭门造车;要求我们善于抓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实、汲取新鲜营养,不能停留在生活的表象,空洞说教;要求我们必须跟上生活前进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要求我们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摆正同群众的关系,落实服务人民的要求,进一步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求我们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搞好宣传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狠抓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新闻战线率先响应,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报道出现新气象,赢得广泛好评。

  六是坚持改革创新。今天,新闻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因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一线,重视基层、充实基层、改善基层,实现基层一线工作的大改观。这些,都对新闻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李宝善,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本文摘自作者在2014年度人民日报社入社教育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原文刊载于2014年11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金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