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之利器可示于人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四度”空间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张坤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认真学习深改会精神,报业只有积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应用等发展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自我革命,以大道行远的精神、君子不器的探索,走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四度”空间,才有望闯过互联网这一关。
 
报之“治”:全社会治理新平台站高度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重塑新定位:打造上传下达的治国理政新平台,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惠国利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
 
  报纸跨界融合一体化
 
  这次疫情大考进一步表明了要充分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为推进社会治理提供舆论保障,加强已凸显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各地正在建设的融媒体中心,以及与智慧城市功能紧密结合的融媒体平台,成为党委和政府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以智媒化、生态化、社区化、服务化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报业融合纵深发展当仁不让。
 
  特别是坚持一体化前提下的“报网+智库+政(商)务+服务”跨界融合是一种趋势。跨界融合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新需求为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将传统媒体现有资源与相关产业要素相结合,通过相互渗透、融合和裂变,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是传统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
 
  今年身处抗疫一线的湖北日报社,始终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平台再造、流程优化、资源要素整合,朝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目标不懈努力,全媒体平台实现了一体化策划、采编、分发、考核。无论是湖北日报,还是楚天都市报等子媒体,按照集团提出的“端网速度、纸媒深度”的传播理念,采访和制作报道,宜新媒体则新媒体、宜报纸则报纸、重大题材宜一起上则一起上。
 
  2017年以来,新华报业将跨界融合作为改革发展的新“蓝海”,聚力打造“传媒+”泛媒体产业圈,以更大视野、更大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融合发展,深耕“传媒+政企+政务+……”产业链。“交汇点新闻”设立“政务”板块,将全省各级政务发布微媒体一网打尽。中江网负责运维的党务政务网站达144家,成为省内党政网群第一平台。扬子晚报与江苏省有关部门合作共建“江苏政务服务”平台。
 
  人民政协报社面向人民政协组织和各级政协委员这一最大的核心资源,开发了“假如我是委员”小程序,真正把行业报政治、组织、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
 
  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团中央书记处具体领导下,原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顺利融入中国青年报社,壮大了中青报实力,巩固和加强了引领青年思想工作的团中央机关报阵地,初步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一体化融合板块,服务全团政务、数据库建设等,正在形成“媒体+智库+团务+服务”的整体架构。
 
  报纸跨界到广电网
 
  中宣部等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进程,并计划2020年基本实现整合工作目标。报纸融合纵深发展,将在全国广电加快“全国一网”进程中,借力5G等新兴技术运用水平,建设立体化全媒体融合矩阵,加快行业转型和优化升级。
 
  2019年12月19日,江西新闻、长江云、河南日报等19家媒体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主流融媒体共同频道“省际联播”,实现省级融媒体互利共赢、信息共享和联动传播,覆盖用户超过1亿。
 
  “报业+广电+互联网”的整合,需要传统报人既要学习互联网传播规律,学习广播电视传播规律,还要学习从不同终端用户体验和需求出发,运用好新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负责人表示:“5G时代,媒体要不断跨界才能寻找到更多媒体和技术融合的新场景、新轨道,打通全媒体发展的道路。而这也是5G富媒体实验室的责任所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传播渠道“全媒介”、应用场景“全覆盖”、信息生产“全流程”,使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类媒介形态能够适配报纸、广电等全部终端,打通“台网”“报网”界限,更加精准到达用户。
 
  跨界合作协作共赢
 
  农民日报社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报道中,联合了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全国农民报协会会员单位等媒体,联合了今日头条、抖音、火山、腾讯新闻等平台,特别邀请了袁隆平院士,还有朱之文等多位百万粉丝以上的网络达人,联合多家技术公司、设计公司共同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丰收节系列产品总点击量达到2亿。
 
报之“值”:全方位战略安全有精度
 
  融合发展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移动化、智能化、视频化基础上的区块链技术,加速了新闻与各行各业的创新性融合,既促进了正向内容产业演进的新闻业,优质内容更有望实现价值回归,也促进了刚刚崛起的平台型内容产业,重新洗牌信任回归。
 
  全媒体价值链正从“互联网+”的物理式重构转型,向“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迈进,从全媒体价值链的重构再造,转向全媒体价值链的延展拓宽。只有价值链打通、再造、拓宽,才能从全方位安全战略“管好”“用好”内容,实现报纸价值最大化。
 
  全媒体内容价值链
 
  越早认识到围绕资源、用户、MGC、数据、社会等,利用新技术“再造转化、加工设计、整合运用、创新服务”的过程,是未来“内容”有机组成部分,就能越早提高“用得好”这个真本事。
 
  人民日报社始终坚持不管传播形态如何变化,都必须遵守统一的政治标准和工作要求,并专门制定《人民日报社网络媒体传播导向管理办法》,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管导向、把方向的融合发展制度保障。明确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谋划推进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优化新闻信息生产机制,创新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方式,对全媒体内容价值链进行融合创新。
 
  特色定位越鲜明,内容价值越精准,产品导向越明晰,供给侧改革越见效。
 
  光明日报社以“思想文化大报”定位和服务知识界功能统筹全媒体平台,移动客户端的升级始终与此相匹配。基于知识分子定位和特色内容设立多个独立处室,以特色内容融合生产牵动整体转型。
 
  哈尔滨日报面向不同场景凸显互动,全媒体产品见证融合成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全媒体报道和活动中,ZAKER哈尔滨制作的《泪奔!祖国没有忘记》抖音小视频,浏览量9786.7万;“万人合唱——歌唱祖国”快闪活动,网络点击量突破3000万;“冰城最燃交响——我和我的祖国”小提琴快闪活动,全国16城同步直播,ZAKER全网浏览量140万+。
 
  河北日报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根本,做好内容供给侧改革加减法。一方面,下大力气做好观点新闻、深度新闻,补齐视频生产短板。策划推出“值班老总读报”栏目,首期节目上线短短6小时,全网点击量达70余万,受到业界好评。另一方面,低端产能做减法,大力削减新闻性、时效性不强,传播力、影响力一般化的内容生产,通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采编人员的主要精力和业务重心引导到优质内容生产上来。
 
  全媒体流程价值链
 
  新华社把全社包括报纸在内的全媒体采编流程进行重造,在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中,不断增加内容的附加值和精准化、多元化传播,既有面向纸媒“高大上”的镇版之作,也有针对屏媒“小轻微”的刷屏之作,既影响关键少数,也面向广大受众,改变一个模式供稿、一套话语报道、一个腔调传播,变“大水漫灌式”报道为“个性化定制”的精准传播,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全媒体产业价值链
 
  跨界融合的关键在于找到跨产业或行业的结合点,实现优质资源的强强联合,形成“1+1>2”的效果。
 
  新华报业重铸“传媒+活动”服务链,变“二次售卖”为“三次售卖”“多次售卖”,从提供简单的广告服务,拓展为提供更高层次、更多产品、更多价值的活动策划服务,通过延伸服务链拓展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狠抓融媒体产品策划和创新。
 
报之“智”: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拓广度
 
  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报业的数据化、移动化、可视化、交互化不断拓展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的广度。
 
  要统筹处理好传统报纸和新媒体、中央级报业和地方报业、主流报纸和商业平台、大众化报纸和专业性报纸、县级媒体融合与本地内容平台化的建设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5G+媒体深度融合,将使报业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发生重大改变,先进技术正在支撑、构建更加优化融合高质量的传播体系。
 
  报纸从“数字报”到“数据化”再到“智能化”,从体验模式到盈利模式都会发生变化。其中AI声像分析技术作为大数据分析的一个工具,未来可以与AR、V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相结合,通过声音来捕捉现场信息,能让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快速捕捉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提升新闻生产效率。
 
  上报集团探索构建“智媒体”战略布局,专门成立了技术委员会,不是“小来来”,而是立足于孵化培育现象级的新“头部产品(平台)”,各类新媒体项目大多以需求为导向,有明确可行的应用场景。
 
  科技日报社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大力实施报社整体转型,着力打造以智能化媒体和智库型媒体为特征的新型主流媒体。打破“数据孤岛”,整合各端口内容到“一库”。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对科技资讯进行加工整理和科学分类标引,统一数据规范和格式,建成了新媒体聚合传播子平台、科技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新闻传播子平台、科普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成果展示转化子平台、科技舆情监测子平台、科技政策服务子平台及媒体汇聚评价子平台,建立了为用户提供精准新闻资讯和数据服务的全媒体服务硬件支撑。
 
  中国日报社针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接轨全球各类社交互动平台。其“图图是道”栏目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我叫建国》,推出直播、微纪录片、短视频、微电影、3D动画等特色视频产品。围绕新中国70年来的沧桑巨变和发展成就,把握海外受众关注点、兴趣点,推出系列短视频《70秒看见中国》33期,累计传播量超过1亿,2000余家媒体转发,有效覆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
 
  河南日报自主研发的大河云已迭代升级至4.0版本,自主研发的“智慧人大”信息平台、河南省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等,不断为“新闻+技术+政务”的发展理念注入新内涵。
 
报之“制”:全媒体人才培养掘深度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报业融合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媒体人才培养是突破口
 
  近年来,新华报业不断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解决“旋转门”“玻璃门”等问题,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协同运作机制。探索集团内跨单位组建公司或经营团队,力争形成1—2家内部合作公司或合作团队,为调度统合全媒体资源发挥示范效应。大力推进参与式管理,从制度、组织等方面创造适宜条件,形成推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全局性视野的工作机制。
 
  2020年下半年,中青报以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深层改革为突破口,拟重点聚焦培养和扶持融媒经理人、融媒制片人、融媒专家型人才、融媒创意创新人才、融媒技术人才等五类优秀融媒人才。
 
  创新管理为保障
 
  人民日报社把项目运作与管理创新作为重要载体,以增量带存量,推动流程再造,实现机制更新。大力进行市场推动,用好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办法,注重融合发展成果的市场推广和价值转化。建立健全信息产品生产、内容资产管理、产品营销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同时全社联动融合转型,建立鼓励创新的内部生态,形成符合新媒体特点的考核和激励体系。
 
  新华报业修订全媒体考核办法,突出移动产品在考核中的占比,用“一把尺子”破解新旧媒体考核“两张皮”问题;同时推出融媒体创新工作室机制等,以创新管理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化资本化是助力
 
  主流报业融合纵深发展不可回避会遇到两大问题:“输血”不够、“造血”不足,聚焦主责主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欠缺。
 
  从党管媒体高度,重点扶持初具规模的主流报业,兼并重组、优化淘汰一批同质化、行业性、无潜力的报纸,提高“输血”针对性,从事业发展广度积极支持媒体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高“造血”可持续性。
 
  创新党管媒体的方式方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主流媒体产业板块进行现代企业改制,根据实际大胆进行媒体自身管理改革创新。
 
  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既为新闻宣传业务提供政府财政兜底,强化保障;同时也将经营类业务进行现代企业改制,推进媒体资源整合运营,强化新型主流媒体的造血机制。在确保控股权、党管干部和内容安全审核条件下,在媒体产业投融资、用人、分配等方面实行市场机制,下放自主权,在授权经营、成本核算、购买服务、目标激励、绩效约束等方面,探索同类型或互补型主流媒体的兼并重组和集约化经营,以市场力量激发主流媒体的活力、动力和潜力。
 
  探索媒体治理创新,同步推进报业发展和报业管理,做到两兼顾两加强,探索媒体立法,保护和用好知识产权,推进媒体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只有在此基础上推动报业市场化运作,用互联网方法、市场化原则、资本化运作建设互联网平台,报业才有能力和资格直接参与新媒体市场竞争。在这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资本融入网络游戏平台,湖南广电芒果模式的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市场化运作等,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深化融合发展,以全新姿态迎接全媒体时代新一轮挑战,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作者:张坤,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
 
  (原文刊载于2020年8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高海仙 审核:金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