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时评:卸下“王冠”还要保持“贵族”风范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胡线勤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人们曾恭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要追溯到19世纪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显赫。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多指新闻记者虽未被加封官衔,但能用权力之外的名义影响、操纵事物的发展。我们暂不评论称谓是否恰当,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新闻记者似乎早已自己或者被人摘下头上的“王冠”。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是被人戴上的。然而,有的人卸下“王冠”,也遗失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风骨,应当引起高度警觉。
 
  新闻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讴歌者。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人在迷茫中自甘平庸,放弃追求。突出表现:一是热衷于自曝家丑、自我唱衰。什么“转型是快死,不转型是等死,不如坐等安乐死”。二是不思进取,坐井观天。祈求“上面”支持,贵人“援助”,却下不了恒心割自己“尾巴”。三是伺机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企图行令人不齿的敲诈勒索,敛不义之财。这些现象虽然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其恶劣,不仅误导了视听,而且干扰了舆论导向,污染了新闻队伍。
 
  刨根问底,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存在安逸的惯性思维。认为以前“记者见官大三级”,幻想涛声依旧,过去“呼风唤雨”,还应别有洞天。二是埋怨体制,坐而论道。把问题全归结于体制机制,要么借助自媒体发牢骚、讲段子、编故事,要么热衷于做“理论家+”和“演说家”,文没少写,报告没少作,多是说教别人如何做,自己却隔岸观火,迟迟进不了角色。三是经不住诱惑,放弃了信仰。以致栽了自己,害了家庭,坑了供职的媒体。
 
  “手无寸铁百万兵,力举千钧纸一张。”凝练地概括了记者崇高职业的重要性。记者的传播具有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论述的守望功能、决策功能、教育功能。我党历来崇尚政治家办报。我们新闻工作者即使人人当不了政治家,也要用政治家的要求规范自己。既不能自大高傲,盛气凌人,也不能妄自菲薄,一蹶不振。“王冠”应该卸下,回归本真,党报新闻工作者还应彰显“高出一筹”的“贵族”风范。为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共勉:
 
  一、理解适者生存的法则,还要接受优胜劣汰的现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萌发、成长、高潮、衰退、消亡和变异新事物的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事物不可能长盛不衰。传统媒体走向衰落是自然规律,强调媒体融合就是求新、求变,为免“死”创造“生”的空间。我们赶上这个时空点,就要承受挑战,付出代价。
 
  二、脚踏实地干好本职,还要眼观六路规划自我。新闻是“易碎品”,新闻作品已不是记者职业专利,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谁都能与记者争饭碗,为此,新闻记者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用抓新闻的敏感来超前谋划自己的未来,力争获得主动。
 
  三、肯定坚守是一种品质,还要承认放弃是一种智慧。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讲,打仗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死守阵地”是难得的好员工,但我们不希望所有人“同归于尽”。愚以为,放弃是权利,更是智慧。许多新闻人才主动转入其他行业,应当为他们的放弃点赞。如今许多媒体搭建了人才双向流动平台,让新闻工作者融入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真正弘扬新闻职业道德新风尚,值得借鉴。

  (作者:胡线勤,现任中国报协副秘书长,《中国报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曾1次荣立二等功、9次荣立三等功;在省级以上媒体登载稿件200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登言论500多篇,56篇作品在军地赛事中获奖;7篇媒体建设论文在中直工委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奖。出版传记《李肇星说:人生与外交》《刘九洲画传》,传媒教程《人民日报记者说:采访礼仪论》,见报言论集《潇洒人生路》等)
 
  (原文刊载于2015年8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高海仙 审核:金春妮